文档详情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77KB
约15页
文档ID:90607635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_第1页
1/15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下载桌面版 备课更方便!【字体:小 大】语文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京版资源中心 原创·系列·全面·实用教研中心七上备课七下备课八上备课八下备课九上备课九下备课中考语文主题阅读说课大全课堂实录名师作文大师文言津梁语文影院电子辞海语文图库语文工具《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常作印 点评:柳文生      一、 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伴着《思乡曲》音乐,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师: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朗诵中)   [点评:教师用富有诗意的恰切的语言创设情境,是本课导入的第一大亮点;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先声夺人,深深打动学生,是本课导入的第二大亮点。

]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教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   生: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学生报以掌声)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   生: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愁绪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   [点评: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体味诗中深情,整体感知诗歌,总结朗读技巧,为下一步深入文本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 品味赏析,感受诗歌的内涵美      师: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非常准确!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生: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读这一节时,我们一定要把那种“哀”读出来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新娘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那么带着这种认识和感受,让我们把这首诗再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每一诗节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来。

  (学生齐读朗读效果有明显进步   [点评: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常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朗读才越来越精彩]   师: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精彩,但似乎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还是让我们从诗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吧!   (课件出示: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他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余光中说:“对这块土地来讲,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8221;“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8221;)   生:我感觉,我们没有诗人那样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所以,我们的朗读缺少一种人生沧桑感,显得单薄了一些。

  师:是啊!写出《乡愁》这样诗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人,没有深切的体察,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有如此的情怀余光中说,“乡愁,如果仅仅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简单,同乡的乡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一切文学皆人学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往往蕴藏着作者杜鹃啼血式的悲鸣8220;读诗要像演奏家那样把诗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力   [点评:语文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走进心灵、平等对话的艺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建构教学情境时,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的情况下,常老师及时补充的相关材料和巧妙的分析点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从中受到感情的熏染,悟出表达感情的方法和技巧不着痕迹的渗透,达到了“大道无名”的境界]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的精妙之处,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表达了诗人的“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重,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

  师:你抓住了理解诗歌的关键——意象!祝贺你!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师: 你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很好!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精彩!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而且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师:了不起!分析得头是道,老师钦佩你!(老师竖大拇指)   生:我认为这首诗的结构安排得很好,寓变化于对称统一中,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你的发现也很有价值!    [点评:美在发现,美在感悟8220;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审美的触角伸展到文本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三、 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诗歌在自己头脑中幻现的那一幅幅画面,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点评:尊重、保护、捍卫学生的权利是“生本”思想的核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联想和想象,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就是“生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生:我选择的是第1个诗节。

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书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立着,伫立着……(全体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最好的评价你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一首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吧!(师生齐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8221;   生:我选择的是第2个诗节一个夏天的早晨,“我”,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与妻子的相识、相依,相互离别的情形,潸然泪下如果能配乐的话,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8221;配乐创意很好!   生:我选择的是第3个诗节到了后来,“我”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再也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我”跪在坟前痛哭: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学生哽咽,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师: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情真正地投入进去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学生热烈鼓掌)   [点评:“泡”出诗歌的韵味来。

诗歌的语言简约凝练,诗歌的意境含蓄蕴藉,品味诗歌需要慢慢“浸泡”精彩源于生成,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作品创设的意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演绎出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师:在这4幅画面中,老师比较喜欢第4幅每当读到第4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地涌现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