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新城小学万俊辉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一年级计算而言,20以内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的重点,它既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从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起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一、重视学生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手、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二、视听结合,坚持口算练习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同时它也是估算、简算与笔算的基础加强口算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发展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的口算练习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我经常采用“视算与听算”两种形式的练习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引发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例如:练习10的组成时,老师打手势“3”,学生打手势“7”,表示3和7组成的;老师打手势“6”,学生打手势“4”……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时,老师说“8+6 ”,学生答“14”;老师说“7+5”,学生答“12”等等,要求学生脱口而出经常这样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频繁的练习只会损伤学生计算的兴趣,最后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于号;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另外,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2-2,4-4,6-6,10-10,12-12,17-17,3-0,5-0,8-0,0+3,5+0,17+0,……先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这些题目分类吗?怎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中,学生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必得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这些规律四、严格训练,养成习惯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如抄错数、看错符号等等。
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我想,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成功了,必将会促进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提高我相信靠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良好的习惯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就一定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