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狮子》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 《卢沟桥的狮子》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1课的一篇看图学文课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而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也都是这种带说明文性质的课文, 《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卢沟桥的狮子》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有了一定基础,基本能够通过自己的预习自学,弄懂文意,并能够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生字词但是文章中的表达方法,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需要靠教师上课的引导,和反复的诵读体会才能体会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学习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能力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歇后语情感目标:通过对卢沟桥的初步了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描写狮子特点的方法,运用“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句型来仿句描写卢沟桥的狮子了解“七七事变”历史,感知卢沟桥的人文魅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卢沟桥的了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责任感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四、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生字词的学习、认读、书写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导学案的引导,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和通过朗读悟情,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己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描写狮子特点的方法五、教 法、学 法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导学案”作为整课的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运用导学案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学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模式完成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这篇课文是自己所学习到的,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一步步的理解去吸收的同时,我又结合了“品读重点词句与想象结合法”、“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进一步深化理解1)运用导学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对本课生字词的学习进行落实。
2)品读重点词句与想象结合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画面,抓重点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3)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体会体会狮子的不同形态,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六、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直接导入,点燃希望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卢沟桥的狮子很多,(板书:多),过渡:卢沟桥的狮子不仅多,而且很有意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卢沟桥的狮子》二)课前作业,回顾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导学案第四部分:回顾这些狮子( )它们( ) )有几十厘米,( )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 )各不相同:有的( ),好像( )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还有的小狮子( ) ,被大狮子( )…… 读第二自然段,核对答案三)质疑解疑,锻炼能力导学案第五部分:探究1、议一议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小组中完成,然后请一个组的代表说)(品读重点词句与想象结合法: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2、想一想(1)你最喜欢哪幅狮子图?读一读运用朗读教学指名读)(2)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这幅狮子图扩充一下吗?(小组中说)(3)展示(4)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刚刚在五幅狮子图中感受到的“有意思”的感觉四)练习展示,转化能力 1、说一说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资态万千,各不相同 如果你是当时卢沟桥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石狮子?你能用“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的句式在小组中再设计一两只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吗?(如果你想不到,老师这里有几张照片,你也可以根据图片来说一说)2、写一写 发散练习:能把你刚才说的写一写吗?(五)总结全文,升华延伸 通过我们两节课的共同学习,我们了解到“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这正是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出示第三自然段)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更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深情地赞美它——“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朗读教学法:(把最好的感受读出来,把难忘的感受读出来)七、配套导学案 课题: 11、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1、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描写狮子特点的方法,运用“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句型来仿句描写卢沟桥的狮子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对卢沟桥的了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责任感学习真情告白】1、阅读“学习目标”2、小组合作:①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并把收获或者存疑记录在动态栏中②准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人人参与评价:正确 ☆ 熟练☆ 超能力☆ 积极☆学习过程动态栏【回顾】 这些狮子( )它们( ) )有几十厘米,( )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 )各不相同:有的( ),好像( )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还有的小狮子( ),被大狮子( )…… 【探究】☆作者描写了卢沟桥的狮子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探究这个问题建议一步一步深入:一、议一议(1)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 ) ( ) ( ) ( ) ( ) ( ) ( ) ( ) ( ) ( )二、想一想(1)你最喜欢哪一幅狮子图?读一读。
2)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这幅狮子图扩充一下吗?【拓展】二、说一说你能用“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的句式在小组中再设计一两只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吗?三、写一写把刚才你在小组中设计的石狮子的样子写下来吧!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学习感悟: 八、反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了图文紧密结合这一“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除了课文中的两副插图外,还从网上收集补充了反映石狮子其它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边读文边看图说图意,层层深入,把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导学案,充分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放手让学生品读感悟,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引导学生想象,对课文进行更深的挖掘与理解本课的重点在第二自然段,描写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在这一部分,我在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找出文中几种形态的狮子后,结合“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展开想象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具体表达出来如有的学生想到了“水声淙淙,好象美妙的音乐,小狮子陶醉了有的想到了“大狮子好象太用力了,小狮子疼的直叫唤接着让学生看第二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明白还有好多狮子的形态没有写出来,鼓励、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外的狮子的形态,这时,有的学生想了有发怒的狮子,奔跑中的狮子,酣睡中的狮子…….,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再让学生说的时候,没有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习惯,没有对学生的组织语言进行二、朗读形式多样,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边看边朗读,边朗读边想象,主要采用永了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和老师范读、引读的朗读形式,让学生体会出欣赏、赞美之情,再采用比赛读、表演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地评价,不断地鼓励,恰当地引导,从而把读、议、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课堂上采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卢沟桥上大大小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狮子,作者通过想象将石狮子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学生喜爱的表演方式,通过个别的,集体的表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以上就是我从这节语文课中得到的一些体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深入的学习新课程理念,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