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刑事审判中的审查与阅卷刑事审判中的审查与阅卷《《初任法官培训授课提纲初任法官培训授课提纲》》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刑二庭 刑二庭 高军高军2 一、一、 阅卷的意义,作用和特点阅卷的意义,作用和特点 1、阅卷是审判机关对刑事案件进行审查、阅卷是审判机关对刑事案件进行审查的重要环节的重要环节刑事案件的审查包括:庭审、阅卷、调查核刑事案件的审查包括:庭审、阅卷、调查核实、提审被告人、询问证人、合议庭评议、实、提审被告人、询问证人、合议庭评议、司法鉴定、评估审计等等形式司法鉴定、评估审计等等形式3阅卷的特点:阅卷的特点:u1)每案必阅)每案必阅――不可省略的环节 不可省略的环节 u2)主体的不可替代性)主体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委托不可委托u3)阅卷无定式)阅卷无定式――方法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 案件的不可绝对重复性决定了阅卷方法案件的不可绝对重复性决定了阅卷方法的多变性的多变性u4)作用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性: 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正确定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正确定罪量刑的基础罪量刑的基础4u5)艰苦、复杂、枯燥性。
艰苦、复杂、枯燥性u6)知识的无限拓展性)知识的无限拓展性u7)独立性)独立性 在在审审判判阶阶段段唯唯一一由由承承办办人人独独立立承承担担的的工工作作即使合议庭交叉阅卷也须单独进行)(即使合议庭交叉阅卷也须单独进行)u8)挑战性、风险性)挑战性、风险性 A、接受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审查、检验接受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审查、检验 B、接受二审、申诉、再审法院的审查、检验接受二审、申诉、再审法院的审查、检验 C、接受历史和事实的最终检验接受历史和事实的最终检验 D、承办人承担错案责任的基础承办人承担错案责任的基础 审审判判在在刑刑事事诉诉讼讼中中的的终终结结性性决决定定了了责责任任承承担的不可逃避性担的不可逃避性 E、承办人自我保护的重要事实依据、承办人自我保护的重要事实依据 52、阅卷是对法官综合素质的检验和体现、阅卷是对法官综合素质的检验和体现u1)对敬业精神的培养和考验)对敬业精神的培养和考验 要求法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少一点功利,要求法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少一点功利,多一份公正和责任意识。
多一份公正和责任意识u2)对司法审判能力的培养和考验)对司法审判能力的培养和考验 锤炼法官的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归纳概括锤炼法官的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归纳概括力、逻辑思维及推理等能力体现法官对法律精神力、逻辑思维及推理等能力体现法官对法律精神和复杂的法律规定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和复杂的法律规定的理解和掌握能力u3)反映法官的办案方式、风格、办案技巧反映法官的办案方式、风格、办案技巧63、阅卷的定义:、阅卷的定义: 刑事审判中的阅卷是承办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相刑事审判中的阅卷是承办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相关证据进行审查、分析、对比、核实、判断,并查关证据进行审查、分析、对比、核实、判断,并查阅和对照相关法律条文和规范性文件,进而对案件阅和对照相关法律条文和规范性文件,进而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形成系统、准确的结论和理由,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形成系统、准确的结论和理由,为合议庭评议和案件的最终裁判,提供准确的事实为合议庭评议和案件的最终裁判,提供准确的事实和法律依据的过程和法律依据的过程7二、审查阅卷的基本要求二、审查阅卷的基本要求u1、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格的质量意识。
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格的质量意识u2、防止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尊重客观事实防止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尊重客观事实u3、、以以相相同同的的标标准准对对证证据据进进行行严严格格审审查查核核实实,,强强化居中意识化居中意识 两层含意:两层含意: 1)对控辩双方分别提供的证据审查的标准相同;)对控辩双方分别提供的证据审查的标准相同; 2))对对领领导导关关注注、、批批转转的的案案件件和和非非关关注注的的案案件件审审查的标准相同查的标准相同 8u4、不受控辩双方争议内容的限制,对与指控事实相关、不受控辩双方争议内容的限制,对与指控事实相关的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全案和全面的审查与民商事和的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全案和全面的审查与民商事和行政案件的区别)行政案件的区别)u5、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审查判断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审查判断 1)区别和理顺法律关系)区别和理顺法律关系 2)据以认定同一事实的相关证据证明的内容、方向应)据以认定同一事实的相关证据证明的内容、方向应当一致 3)据以得出认定或不认定结论的理由应当有相应证据)据以得出认定或不认定结论的理由应当有相应证据的支撑。
的支撑 4)对证据的采信与否应当有合乎事实和逻辑的理由对证据的采信与否应当有合乎事实和逻辑的理由 5)对间接证据证据链闭合的确认,应当建立在排除合)对间接证据证据链闭合的确认,应当建立在排除合理怀疑的基础之上理怀疑的基础之上9n6、以客观、理性、超越自我的态度和社会一般公众的、以客观、理性、超越自我的态度和社会一般公众的认知、感受,作为判断事实证据的方式和标准认知、感受,作为判断事实证据的方式和标准法官认知能力、专业认知能力与大众认知能力的关系)(法官认知能力、专业认知能力与大众认知能力的关系)n7、对社会、民风民俗、生活常识、人情世故、心理学、、对社会、民风民俗、生活常识、人情世故、心理学、方言等社会知识的了解、积累和领悟方言等社会知识的了解、积累和领悟法官与学者的区别)(法官与学者的区别) 10三、审查阅卷的基本方法三、审查阅卷的基本方法u1、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细节细节入手u2、繁简有致,、繁简有致,详略详略得当u3、分析比对,寻找、分析比对,寻找区别区别u4、必要的提审、核实、鉴定、审计、评估必要的提审、核实、鉴定、审计、评估u5、对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逐个审查、梳理,不简单、对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逐个审查、梳理,不简单以事后相关单位的说明、证明取代客观或原始证据。
以事后相关单位的说明、证明取代客观或原始证据u6、对案件的实体审查与程序审查并重对案件的实体审查与程序审查并重 11u7、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审查与相关法律依据的审查并、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审查与相关法律依据的审查并重u8、对案件主观事实的证据与客观事实的证据审查并、对案件主观事实的证据与客观事实的证据审查并重u9、举轻以明重与举重以明轻的思维判断方式举轻以明重与举重以明轻的思维判断方式u 例如:对行为人的行为定罪例如:对行为人的行为定罪 (入罪入罪)或定重罪的审或定重罪的审查判断,有时需要采取举轻以明重的思维方式;查判断,有时需要采取举轻以明重的思维方式;u 对行为人的行为不定罪对行为人的行为不定罪 (出罪出罪)或定轻罪的或定轻罪的审查判断,有时需要采取举重以明轻的思维方式;审查判断,有时需要采取举重以明轻的思维方式;u10、注重证明案件事实证据实质要件的审查(与民、注重证明案件事实证据实质要件的审查(与民事案件审查方式的区别)事案件审查方式的区别)u11、警惕和防止对言词证据的过分依赖警惕和防止对言词证据的过分依赖u12、注意记录和保留证明案件审查过程的材料,加、注意记录和保留证明案件审查过程的材料,加强承办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强承办人的自我保护意识u 通过调查笔录、工作记录、讨论笔录、记录通过调查笔录、工作记录、讨论笔录、记录等方式反映案件审查和定案的全过程等方式反映案件审查和定案的全过程 12四、阅卷中几个需要注意审查的具体问题四、阅卷中几个需要注意审查的具体问题1、重视发破案及被告人到案经过事实的审查、重视发破案及被告人到案经过事实的审查 通过报案通过报案――排查排查――确定犯罪嫌疑人确定犯罪嫌疑人――到案到案――供供述等完整的侦查过程,可以查明:述等完整的侦查过程,可以查明: 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过程是否正常、自然、合乎逻辑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过程是否正常、自然、合乎逻辑和情理?侦查机关在被告人到案前是否掌握案件事实、情理?侦查机关在被告人到案前是否掌握案件事实、相关线索(或掌握多少案件事实线索)?被告人及同相关线索(或掌握多少案件事实线索)?被告人及同案犯如何到案?案犯如何到案?查明:确定犯罪嫌疑人的依据是否充分;查明:确定犯罪嫌疑人的依据是否充分; 是否有自首或如实供述同种罪行的行为; 是否有自首或如实供述同种罪行的行为; 是否有协助抓获同案犯因而构成立功的行为; 是否有协助抓获同案犯因而构成立功的行为;132、注意对证据来源和取得方式的审查核实、注意对证据来源和取得方式的审查核实1)证据的客观、关联、合法性审查)证据的客观、关联、合法性审查2)取证的时间、地点、场所的审查)取证的时间、地点、场所的审查3)证据证明力的审查:)证据证明力的审查:直接和间接 证据的种类 证人与被告人的关系直接和间接 证据的种类 证人与被告人的关系事前、事中、事后的证据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事前、事中、事后的证据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143、注意认定犯罪和处罚依据的审查、注意认定犯罪和处罚依据的审查u1)对司法解释的把握和理解)对司法解释的把握和理解u2)对法定犯违反行政法规依据的审查)对法定犯违反行政法规依据的审查u3)对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及相关法律溯及力的审查)对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及相关法律溯及力的审查154、注意罪前证据和情节的审查(因案而异)、注意罪前证据和情节的审查(因案而异)u1)基本要素:如主体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 )基本要素:如主体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 u2)有无前科,一贯表现)有无前科,一贯表现u3)被告人与被害人关系,事前有无矛盾)被告人与被害人关系,事前有无矛盾u4)被告人职业、相关经历、受教育程度、技能)被告人职业、相关经历、受教育程度、技能u5)案件的起因、犯罪动机、目的)案件的起因、犯罪动机、目的u6)犯意的提起、预备行为)犯意的提起、预备行为u7)初犯、累犯)初犯、累犯165、注意罪中证据和情节的审查、注意罪中证据和情节的审查u1)具体实施犯罪的行为、情节)具体实施犯罪的行为、情节u2)有关犯罪形态的相关事实:)有关犯罪形态的相关事实:u 如: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等如: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等u3)行为与结果间因果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与结果间因果关系的密切程度u4)图财型犯罪中获利、获益、分赃情况)图财型犯罪中获利、获益、分赃情况u5)主观故意或过失)主观故意或过失u6)主观恶性)主观恶性17 6、注意罪后证据和情节的审查、注意罪后证据和情节的审查u1)归案情况、是否构成自首、立功)归案情况、是否构成自首、立功2)是否如实供述、前后有无反复、何时开始翻)是否如实供述、前后有无反复、何时开始翻供供u3)有无逃匿、重新犯罪)有无逃匿、重新犯罪u4)退赃或赔偿被害人情况)退赃或赔偿被害人情况u5)扣押财产和预交罚金情况)扣押财产和预交罚金情况u6)在关押期间有无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线索并被)在关押期间有无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线索并被司法机关查证属实的行为。
司法机关查证属实的行为u7)人身危险性(再犯罪的可能性))人身危险性(再犯罪的可能性)187、对单位犯罪案件的审查、对单位犯罪案件的审查重点是对单位主体资格和是否构成单位犯罪事实的审查重点是对单位主体资格和是否构成单位犯罪事实的审查u1)是否依法注册成立;)是否依法注册成立;u2)实际出资人是否为两人以上(法人人格的审查);)实际出资人是否为两人以上(法人人格的审查);u3)公司的成立是否以违法犯罪为主要目的;)公司的成立是否以违法犯罪为主要目的;u4)公司成立后是否以违法犯罪为主要经营活动;)公司成立后是否以违法犯罪为主要经营活动;u5)犯罪行为是否体现单位意志:)犯罪行为是否体现单位意志:u(单位集体决定;单位或部门领导决定;一般人员经(单位集体决定;单位或部门领导决定;一般人员经单位授权或事后经单位领导认可、默许、追认)单位授权或事后经单位领导认可、默许、追认)u6)赃款去向(审查主要犯罪所得是否被单位获取))赃款去向(审查主要犯罪所得是否被单位获取)8、对共同犯罪案件的审查、对共同犯罪案件的审查u1)各行为人间有无主观意思联络和相同的行为各行为人间有无主观意思联络和相同的行为指向指向u2) 行为人有无实行过限的行为行为人有无实行过限的行为u3)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地位作用的审查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地位作用的审查uA、犯意的提起、犯意的提起uB、策划、分工、主动或被动参与的事实、策划、分工、主动或被动参与的事实uC、具体实施的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间的关系、具体实施的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间的关系大小大小uD、分赃或获益的比例、分赃或获益的比例19209、不同诉讼阶段刑事案件的审查重点及注意事项、不同诉讼阶段刑事案件的审查重点及注意事项1)一审案件(主要指公诉案件))一审案件(主要指公诉案件)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及其提供的证据;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及其提供的证据;被告人的辩解、辩护人的辩护意见;被告人的辩解、辩护人的辩护意见;相关法律依据的适用;相关法律依据的适用;相关程序方面的问题(包括有无管辖权等问题)。
相关程序方面的问题(包括有无管辖权等问题)212)二审案件)二审案件除与一审案件审查的相同内容外,还应审查:除与一审案件审查的相同内容外,还应审查:一审判决认定的犯罪事实、相关证据及其法律依据;一审判决认定的犯罪事实、相关证据及其法律依据;一审法院承办人阅卷笔录(包括审理报告)、合议庭、一审法院承办人阅卷笔录(包括审理报告)、合议庭、审委会讨论的分歧意见及其理由,结论性意见;审委会讨论的分歧意见及其理由,结论性意见;二审阶段上诉人的上诉理由、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原二审阶段上诉人的上诉理由、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原审被告人的辩解、检辩各方提供的新的事实证据;审被告人的辩解、检辩各方提供的新的事实证据;二审开庭案件出庭检察员的意见二审开庭案件出庭检察员的意见223)申诉(再审)案件)申诉(再审)案件 除按照二审案件审查内容进行审查外,还除按照二审案件审查内容进行审查外,还应审查:应审查: 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及新的事实证据;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及新的事实证据; 申诉的主要目的和要求(有利维持原判案申诉的主要目的和要求(有利维持原判案件的息诉工作,亦有利改判案件的善后工作)件的息诉工作,亦有利改判案件的善后工作)。
234)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注意的事项A、上述任何一个程序中的审查阅卷工作,、上述任何一个程序中的审查阅卷工作,均应在公诉机关指控或原判认定的犯罪事均应在公诉机关指控或原判认定的犯罪事实范围内全面展开,但不受被告人、上诉实范围内全面展开,但不受被告人、上诉人、辩护人及申诉人意见的限制人、辩护人及申诉人意见的限制B、对于二审,尤其是申诉(再审)中由被、对于二审,尤其是申诉(再审)中由被告一方(包括辩护人)提供的与原判认定告一方(包括辩护人)提供的与原判认定事实相矛盾的相关证人证言、书面证明等事实相矛盾的相关证人证言、书面证明等主观证据,应当持审慎态度需要得到相主观证据,应当持审慎态度需要得到相关客观证据的印证,方可采纳关客观证据的印证,方可采纳2410、关于对被告人以刑讯逼供为翻供理由的审查、关于对被告人以刑讯逼供为翻供理由的审查1)一般情形的分析、概括)一般情形的分析、概括2)审判机关面临的窘境和风险)审判机关面临的窘境和风险3)审查的具体方法:)审查的具体方法:仅有被告人口供,没有其他证据印证的指控事实不仅有被告人口供,没有其他证据印证的指控事实不予认定;予认定;不轻信口供,强化客观证据的证明力;不轻信口供,强化客观证据的证明力;查明在被告人作出有罪供述前,侦查机关是否掌握查明在被告人作出有罪供述前,侦查机关是否掌握案件线索或事实;案件线索或事实;发破案经过和确定犯罪嫌疑人过程的审查:发破案经过和确定犯罪嫌疑人过程的审查:案件相关事实细节的审查,增强内心确信。
案件相关事实细节的审查,增强内心确信2511、对案件背景情况、社会影响和公众反映、对案件背景情况、社会影响和公众反映的把握和关注的把握和关注1)对案件背景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宏观把握和对案件背景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宏观把握和评价整体案情;评价整体案情;2)社会影响和公众反映可以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影响和公众反映可以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和公众的感受程度社会危害和公众的感受程度3)案件事实发生后的社会影响和公众反映情案件事实发生后的社会影响和公众反映情况不是案件本身的事实证据,但其是量刑况不是案件本身的事实证据,但其是量刑的酌定情节,且可为预测案件处理后的社的酌定情节,且可为预测案件处理后的社会效果提供相应依据会效果提供相应依据26谢谢各位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