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版本学与古籍整理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89MB
约109页
文档ID:59400284
版本学与古籍整理_第1页
1/109

版本学与古籍整理,一、版本与版本学 二、版本的类别与流传 三、版本的选择与鉴别 四、古籍整理与版本学的关系,古籍整理的涵义和方法工序:,古籍整理者,是对原有的古籍作种种加工,而这些加工的目的是使古籍更便于今人以及后人阅读利用,这就是古籍整理的涵义,或者可以说是古籍整理的领域,选择底本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 影印 校勘 辑佚 标点 注释 今译 索引 序跋 附录,版本与版本学,古代 用以写书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汉王充云:“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许慎也说:“牍,书版也”,因为供书写用的木片呈正方形,所以又称为方《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本”作为书籍讲,始见于汉刘向《别录》: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本的原意为树根许慎说:“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引申其义,则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也可称本叶德辉说:“雕版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字合为一名”,“版本”二字连用,始于宋代,据《宋史•李觉传》: 淳化初,上以经书版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组,命觉与孔维详定。

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在内版本学:以中国古代图书为研究对象,以图书的版本鉴定为核心任务,以考证为自身的主要方法,依靠多学科知识,利用校勘学、借助目录学全面完成揭示图书的使命,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各学科服务的一门辅助性科学版本:广义的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等形式,狭义的版本是指雕版或活字印刷的刻本,故版,又作板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版本的研究对象,一、写本:手稿本、稿本、抄本、影写本 《四库全书》(写本)《资治通鉴》(手稿本) 二、石经:石鼓文 三、刻本:时代、地域、刻印主体、刻印先后、版式和字体、墨色、流通等 四、活字本:泥、磁、木、铜、铅、锡,刻本:刻本的分类较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又不同的分类1、以刊刻地域分类,2、以刻印单位区分,有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3、按刻印质量区分,4、以颜色区分,5、根据刻印方式和先后分类,6、以制版工艺区分,7、根据开本和版式分类,8、以装订形式区分,纸书前后有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不同的装帧形式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模仿帛书,把钞成了书纸粘成长卷,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副纸上,捲成一帙。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唐六典》注云:唐玄宗时集贤院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书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分别旋风装:又称龙鳞装、鱼鳞装即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经摺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经摺装与梵夹装,梵夹装:李致忠《英伦阅书记》(《文献》1987年4期)中言:“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zhen),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叶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板上圆孔,再逐叶穿过每叶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阅读时从首逐叶翻了一番阅,穿绳总要擦磨叶孔,故叶孔常有磨痕收藏时,勒紧一头,再绕过上下两板捆紧这种装帧由于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中国人把它称为梵叶装梵夹装在唐五代时期颇流行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

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包背装:胡蝶装早在唐末五代时就已经出现了,流行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翻阅起来不方便,因为第一叶的后半叶的背面和第二叶前半叶的背面没有字,又不相粘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因此就有人将印好的书叶按版心的中缝、背面对背面地摺起来,然后再裹以护叶,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装订方法,,线装:基本上同包背装一样,但不用整纸裏背,而是前后各加一张护纸,用线连同正文订在一起蒋元卿《中国书籍装订术的发展》一文,详细介绍了线装的各道工序,大概有以下:,摺页;分书;齐线;添副页;草订;加书面;截书;打磨;包角;钉眼;穿线;贴签,版本的鉴定与选择,一、根据形式鉴定版本 二、根据内容鉴定版本 三、写本与活字本的鉴定 四、古籍版本作伪 五、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古籍的结构,古籍(线装)的外形结构:,书衣, 书签, 书名页, 书首, 书根、 书脑、 书脊等,古籍的单页板式,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周的围线版框有很多种:以栏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四周边栏只有一条围线的,叫四周单边;左右边栏各有两条线组成的,叫左右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条围线的,叫四周双边四周双边又叫文武栏。

以栏线的图案分,有卍字栏,竹节栏,博古栏等卍,本来是古代符咒或宗教的标志佛教认为,它是“万德吉祥”之意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规定它的读音作“万”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叫竹节栏;用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叫博古栏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二色,红色栏线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标志鱼尾的种类很多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版心只有一个鱼尾的,叫单鱼尾;版心有两个鱼尾的,叫双鱼尾;版心有三个鱼尾的,叫三鱼尾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叫对鱼尾;两个鱼尾方向相同的,叫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只有鱼尾外部轮廓的,叫白鱼尾;鱼尾轮廓用墨填实的,叫黑鱼尾;鱼尾由线条构成的,叫线鱼尾;鱼尾由图案构成的,叫花鱼尾鱼尾源于简策时代编简上的三角形契口,用于固定编绳契口下方多有篇名、篇次,从而成为篇名、篇次等检索文字的标志到了雕版时代,三角形契口逐渐变成鱼尾,并成为书名、卷次等检索文字的提示符。

今日的书名号“《》”亦当由此演变而来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这条线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线黑口或细黑口黑口本“发明于建本,因为面向大众,印的数量多,装起来费事,有了黑口,折叠时容易找齐,大为方便”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天头——也叫书眉,是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是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因为宋元时代书用蝴蝶装,书耳正好在左上方,一翻就看到篇名了古籍的内部结构,古籍内部结构及其与版本有关的主要名称有序、目录、跋、凡例、卷首卷末、附录、外集、卷端、小题和大题、牌记、墨钉、墨围、阴文、白文、行款、藏章、帮手等序: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 目录: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它包括了全书的所有篇名 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的有关版刻源流、流传源流的文字 凡例:全书编制体例的说明文字 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部分其内容大多是圣谕、先人著述、文字或著者生平资料(行状、神道碑、墓志、传记等)把圣谕放在卷首,以示荣遇卷末:正文之后独立成卷的部分其内容多是后人著述文字著者生平资料、著者同人赋赠之作或与正文相关的一些内容。

在正文之后附上他人的作品,古人叫做“附骥而行”附骥而行者大多是后辈或同辈的少量著述文字,间或也有把长辈著述文字附在后面的 附录:正集之后的附加部分,和卷末的情况基本相同 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一般来说,它比卷末、附录的篇幅要大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释家以佛理为内学,以儒论为外学,因此,释家别集均以无关佛理的儒理作品为“外集”;儒家以儒论为内学,以佛理为外学,因此,儒家别集均以无关儒理的佛理作品为“外集”2、和内集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作品3、补遗之作、,卷端:每卷正文前两三行表示书名、著者、编纂校刊姓氏、版刻情况的文字 小题和大题: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古籍卷端书名写在篇名之下者,叫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牌记:刻书者用以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 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色方块,如“■” 墨围:为了强调“注”、“疏”等有关字眼,在其四周围上墨线 阴文:笔画凹下的字,多用于“注”、“疏”等字 白文:只有正文、不含注疏的本子 行款:书页版面的行数和字数,一般以半页为计算单位,称“×行××字” 藏章:也叫藏书印,是古籍中在流传过程中钤上的印章 帮手:指藏章、序跋等可以帮助鉴定版本的一些东西。

一、书名页 书名页有四类: 1、只有书名如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刻本《赖古堂集》书名页仅题“赖古堂集”四字 2、除了书名之外,还有刻书者(或藏版者)如清雍正九年(1731年)陆氏水云渔屋刻本《南宋诗选》书名页除了书名以外,于左下角题“水云渔屋刊本”六字; 3、除了书名、刻书者(藏版者)之外,还有刻书时间如清嘉庆四年(1799年)席氏扫叶山房刻本《钱塘遗事》书名页中题大字书名,右上小字题“嘉庆己未年镌”,左下小字题“扫叶山房藏板” 4、除了书名之外,还有广告式的文字和插图如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翠岩精舍刻本《广韵》书名页除题大字书名之外,右边小字“五音四声切韵图谱详明”十字,左边小字题“至正丙申仲夏绣梓印行”十字,横眉题“翠岩精舍校正无误”八字,关于“藏版”问题,书名页常见“藏版”二字藏版”者,收藏书版也刻版、藏版和刷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古籍书版刻好之后,只要书版完好无损,就可以一直印刷下去即使书版个别地方漫漶断裂,经过修补仍然可以继续刷印书版传世既久,可能为刻版者世代珍藏,也可能数易其主藏版者可能是刻版者,也可能是“二传”、“三传”等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藏版者同刻书者划上等号藏版者是否是刻书者,要参考其他条件才能确定。

二、序跋,序跋概说:序又叫做“叙”或“引”,这是由于避讳所造成的 序的位置今古不一汉代多在书后,这是由于写作时间的先后而定的,写书之始,要从正文第一章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章只有在全书写完后才有可能回顾一下全书内容或交待一下写作经过,才有可能写序 (对读者而言)因此,汉代以后,为了方便读者,抄书者或刻书者就把序移到书前,我们今天看到的书,大多数序是在书前的序的种类很多就作者而言,有自序和他序他序如能实事求是,对于引荐人才、奖掖后进具有重要作用,但有些他序也是充当了吹鼓手的作用 序的范围而言,有总序和篇序(或类序):总序针对全书而写,范围较大;篇序(或类序)是针对谋篇而言,范围较小《四库全书总目》四部=之首各有总序,各类之首也有类序就写序的时间先后而言,有原刻序、重刻序等:原刻序又叫初刻序,就是一书=初刻所写的序;重刻序就是指重刻一书时所写的序 序的数量多少也不等一般是一书一序,但一书多序也并不罕见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几经传刻,内容有所增删,是造成一书多序的主要原因明刻本的序言往往是很多的,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序的内容也很复杂,大致有以下四种:,一、解释书名,交代卷数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

三、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 四、介绍刊刻情况·除了序之外,古籍大多有跋,·跋约始于南北朝,据唐李绰《尚书故实》:“《清夜游西园图》,顾长康画,有梁朝诸王跋尾处顾长康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字,这是可考最早题跋之一·具体的说,跋与序有三点不同:,第一,就位置而言,跋在正文之后,即“缀于末简”;而序一般在正文之前(后序除外) 第二,就写作时间而言,跋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