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眼镜文化教学课件作者闫伟第一篇眼镜的历程第一章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21MB
约20页
文档ID:102799889
眼镜文化教学课件作者闫伟第一篇眼镜的历程第一章_第1页
1/20

第一章 眼镜的起源,第一节 中国眼镜的起源 第二节 西方眼镜的起源 第三节 眼镜的使用,返回,第一节 中国眼镜的起源,在甲骨文中, ( 鉴, 即镜) 由 (皿,即水盆) 和 (见,即看到)组成,它象征着人站在水盆前,以水为镜看自己史书上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我国最早的眼镜源于“放大镜”,即光学透镜中的凸透镜眼镜的制作、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密切相关相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现了凸透镜能使物像放大当时,有人看到一个松香球内包裹了一只蚊子,令人意外的是,这只蚊子的体型看起来特别大打开以后发现,蚊子并没有被松香包裹时看起来的那般大由此,人们发现了松香球具有放大作用(图1-1-1)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中国眼镜的起源,这一发现启发了人们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后来,人们将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用来放大微小物体,以突破人们在视力上的局限据《古老宝石——水晶》所述,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就有了水晶镜片这是我国眼镜的雏形时期 据初步考证,我国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墨子(公元前460—前376 年)所著的《墨经》中,该书第15 卷记载了许多关于光以及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的论述。

春秋末年,齐国的工业技术官书《考工论》中就有利用凹球面镜取火的记载此外,晋朝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图1-1-2)的记载,这就是所谓的冰透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中国眼镜的起源,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在公元三四世纪就已经利用凸透镜的聚焦特性来取火了东汉初年,张衡(79—139 年)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食、日食的初步成因,也借助了透镜的功能在南宋赵希鹄撰写的《洞天清录》中,就有了“叆叇(ài dài,形容浓云蔽日),老人不辨细节,以此掩目则明”的记载 明朝的文学家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中写道:“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里的“叆叇”就是眼镜的最初名称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西方眼镜的起源,在西方,眼镜的发明普遍被认为在1268—1289 年1274 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 年)到了北京,他见到元朝宫廷里有人戴眼镜,就对此很感兴趣后来,他就把眼镜的制作、使用方法带到了西方,所以西方最早制作眼镜的地方,正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

当时的主要戴镜者是僧侣和学者 在威尼斯北部的圣尼可拉教堂有一幅壁画,那是托马索·达·莫代纳(Tommaso daModena)于1352 年描绘的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字的情景(图1-1-3),这是目前已知的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最早的眼镜这幅壁画表明,13 世纪末,欧洲已经开始制作眼镜了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西方眼镜的起源,由于当时的眼镜还无法做到像现在的眼镜这么精准,所以人们只能将眼镜架在鼻梁上手动调节距离那时的眼镜镜片是双凸玻璃的,用于矫正老视 眼镜真正得到普及是在15 世纪中期约1445 年,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促使大量书籍上市随后,人们对眼镜的需求呈飞速增长之势17 世纪初,荷兰米德尔堡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西方眼镜的起源,这是人们首次利用镜片使人眼在正常状态下看到原本无法看见的物体 现代意义上的眼镜镜架(简称:镜架)出现在1623 年的西班牙近代的眼镜镜片(简称镜片)是由于1801 年英国人托马斯·杨发现自己的眼睛有散光而发明的上一页,返回,第三节 眼镜的使用,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的眼镜是一个椭圆形的透镜,是用岩石晶体、玫瑰色石英、黄色的玉石紫晶等制成的。

因为用于制作眼镜框的玳瑁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且用于制作镜片的透明材料选自各种名贵的宝石,所以,那时候人们戴眼镜常常是为了显示尊贵,期待走好运,而忽视了眼镜的实用性图1-1-4 所示为清朝的水晶合金眼镜,图1-1-5 所示为清朝的黄花梨眼镜盒 早在13 世纪,我国古人就已经懂得将水晶做成眼镜,以缓解视力不足的困扰,但当时戴眼镜的人并不多明朝宣德年间(1416—1435 年),开始有了单片镜(近似现在的放大镜),如图1-1-6 所示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眼镜的使用,限于当时的加工技术,单片镜只有老视镜,并限于宫廷流传,皇帝常将其作为御品赐给上了年纪的大臣,以帮助他们矫正视力老视此后,眼镜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了便于使用,有的人将镜片缝在帽子上,有的人将镜片装在铁圈里 直到16 世纪,架在鼻梁上的双片镜(图1-1-7)才出现使用双片镜时,先在镜架的两端系上线,然后将线挂在耳朵上,如图1-1-7 所示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镜架逐渐由繁到简、由粗糙到精巧镜框的生产材料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玳瑁以外,还有纸圈、漆皮、牛角、铜圈等这类镜架在清朝逐渐被有镜脚的镜架代替(图1-1-8)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眼镜的使用,有镜脚的镜架既美观又方便,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出现了以戴眼镜(平光镜)为时髦的潮流。

有趣的是,在清朝,镜片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朝文人李光庭所著的史料笔记《乡言解颐》中有记载 雍正七年(1729 年),西洋人戴进贤向雍正皇帝进献了西洋玻璃眼镜一副,他戴上后感觉很好,于是令匠人仿造多副,除了自己使用以外,他还赐给有功的大臣乾隆皇帝曾对大臣和珅说:“眼镜别名叆叇,近始知之由于这个原因,他有一次把考试题命名为叆叇,大学者阮元的诗以生动形象的文笔获得第一,其诗“引镜能明眼,玻璃试试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眼镜的使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眼镜的作用、原料、产地等,还介绍了功效乾隆皇帝自己也使用过眼镜,还写过《戏题眼镜诗》 清朝末年,上海的眼镜商贩常将各种眼镜放置于一个方形扁木箱中,有近视镜、远视镜、老视镜、散光镜,还有平光镜和墨镜等箱盖上装有挂扣,打开箱子,连箱带盖,箱中的眼镜依次排列后来,方形扁木箱便成了眼镜商贩的招幌商贩站在一旁,若有顾客,他就推荐各式新潮眼镜,如图1-1-9 所示一旦顾客选定眼镜,商贩便从怀里取出一本线装书,请顾客翻看,这便是当时的验光上一页,返回,图1 - 1 - 1 松香球中的昆虫,返回,图1 - 1 - 2 利用冰透镜取火,返回,图1 - 1 - 3 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字,返回,图 1-1-4 水晶合金眼镜,返回,图 1-1-5 黄花梨眼镜盒,返回,图1 - 1 - 6 单片镜,返回,图1 - 1 - 7 双片镜,返回,图1 - 1 - 8 水晶玳瑁眼镜,返回,图1 - 1 - 9 古代人卖眼镜,返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