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内容概览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新诗继承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但为了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沁园春 长沙》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发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雨巷》运用象征手法,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与彷徨的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再别康桥》描绘了康桥秀美的景色,在鲜明的景象和生动的节奏中,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深深地热爱与依恋《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深深地敬爱之情塑造了一个仁爱善良、饱经忧患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并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了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单元目标1.分析内容: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中的鲜明形象(意象),体会诗歌意境2.鉴赏技巧: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写法。
3.探究应用:探究意象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学习写作新诗学法点拨1.加强诵读: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的节奏、韵律、培养对诗歌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2.体会情感:可主要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3.分析意象: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第1课 沁园春 长沙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可分为10类:征战诗、赠答诗、登临诗、咏物诗、悼亡诗、咏史诗、咏事诗、题照诗、寓言诗、爱情诗其作品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高度结合,多表现革命生活中的大事,从中折射出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2、 背景资料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3、 文体知识 词 兴起于隋唐,流行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境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方法练习1、 字音识记1.字音橘(j) 舸(ɡě) 遒(qi) 侯(hu) 遏()携(xi) 竞(jng) 稠(chu) 挥斥(ch) 漫江(mn)峥嵘(zhēnɡ rng) 怅寥廓(chnɡ lio ku)2.多音字 Zēng 曾祖父 zhōng 中间 曾 中 Cng 曾经 zhng 打中2、 字形辨识 惆 惆怅 遏 遏制 竟 究竟 稠 稠密 竭 竭力 竞 竞赛 候 时候 怅 怅惘 侯 王侯 伥 为虎作伥3、 词语释义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苍茫:旷远迷茫 峥嵘岁月:不寻常的岁月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4、 词义辨析 1.义气意气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 例句:凡事还要以大局为重,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 用事 王大哥当我是好朋友,说过有难同当,有福共享我若悄悄逃走,可太也不讲 (答案:意气 义气) 2.寥廓辽阔 寥廓:指高远空旷,多指宇宙、天空 辽阔:指广阔、宽广,多形容原野或水面 例句:词在文学与思想的 天地中翻飞翱翔,成了诗歌题材中独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往远处看,在光的指引下,大地苍茫,没有尽头,越来越 (答案:寥廓 辽阔)课文解析一、要点赏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二、写作特点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