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6MB
约11页
文档ID:443542005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1/11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难点:分析改革的特点知识点一 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1)主持者:冯太后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①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②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③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图解历史] 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知识点二 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上:与强敌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3.过程: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教材互补] 孝文帝迁都的作用(1)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岳麓版)(2)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人民版)知识点三 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深度点拨] 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作用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题一 北魏实行均田制【史料探究】史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史料二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孝文帝纪》思考(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史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2)史料二中说“富强者并兼山泽”,北魏均田制能抑制这种现象吗?为什么?答案 (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4.影响(1)进步性:①经济恢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政权巩固: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④影响后世: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局限性:①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主题二 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影响【史料探究】史料一史料二 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思考(1)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怎样?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答案 (1)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统治中原的需要;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地理环境的影响;减小改革阻力;摆脱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2)北魏贵族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史论归纳】 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①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②解决平城粮食供应严重匮乏的问题。

③避开来自北方柔然族的侵扰④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⑤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改革鲜卑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2)影响①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②迁都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鲜卑贵族染上魏晋门阀世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腐败,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丧失了拓跋部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国家分崩离析的后果主题三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史料探究】史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孝文帝本纪》史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图一 胡服俑    图二 孝文帝出行图 图三 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思考(1)从史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史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史论归纳】 正确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2.汉化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答案 A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 B解析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应选B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4.下表反映的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族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族元穆陆贺刘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 A解析 该题考查孝文帝改汉姓的意义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故答案为A5.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C.农耕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答案 D解析 在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其自身更多的学习了汉族的文化,加速了其自身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其社会的发展进步,D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分析,故与题意相符。

6.阅读下列材料: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答案 (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2)①不同意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两种观点,任选一种,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逐条概括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基础巩固1.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实行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扭转为政之风以缓和社会矛盾 B.推进生产方式变革以促进汉化C.改革赋税制度以增加政府收入 D.打击豪强地主以扩大政权基础答案 A解析 “以为官司之禄”,意思是作为官吏的俸禄孝文帝颁行俸禄制,实际上是为了整顿吏治,以缓和社会矛盾,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2.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答案 A解析 题干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和“时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