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01KB
约6页
文档ID:426107668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_第1页
1/6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论语》中的政治思想摘要本文以治国与修身的关系为主线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出了概要的整理,并在这一主线上考察儒家的核心观念“仁”同时认为修身治国是开始于孔子,为《大学》所继承的本土政治思想的核心本文的任务主要在于发掘《论语》中治国与修身的关系这一脉络,使之更加清晰关键词儒家 论语 社会理想 治国之道 修身 仁《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也包含一些孔子弟子所说的话《论语》自其产生一直都是作为儒学的入门书籍,流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因此有人说这部书是讲政治的,但也有人说这部书是讲修身的,其实这两点可以统一起来:《论语》主要是从修身角度谈论治国之道的政治类书籍,这个联系在宋明以后更加明显因为,对于儒家而言,修身与为政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公共政治中更重视私人德性下面也将按照这个思路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一下整理一、 儒家的天下观和社会理想古代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皇帝一人统治天下,拥有对天下万物、江河山川的治理权,以及天下万民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论语》以及传统儒学,并不认为天下是一人一姓、或某个政治派别的私有物,而是认为天下为公,且为贤者所治理。

孔子赞美舜禹让贤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8)【注1】《论语》中也有含蓄的表达其社会理想的文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抱怨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自己没有,子夏告诉他说,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但是,如果“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2.5),何必忧心自己没有兄弟呢总的来说,《论语》所期求的是人人循礼,天下一家,和乐融融的社会状态二、儒家的治国之道孔子实现其治世理想的方法总纲见于《为政第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在这里,孔子比较了德治与法治,他认为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治优于以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他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3.3),他还向季康子解释为政不宜用刑杀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后来的儒家继承和发挥了德治优于法制的思想,《大戴礼·礼察篇》说:“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或导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注2】因此,以后中国便走上了德治之路而不是法治之路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说,治理天下应该用仁德引导百姓,并用礼仪来规范他们,而不是用政令和刑罚,这样百姓就不会规避上位者的治理,而是怀着羞耻之心自觉的远离恶行、归于善道以礼治国,如果上位者好行礼乐,那么百姓也就易于任用,此即所谓,“上好礼,则民易使”(14.41)以礼仪治天下就可以达到民和亲的效果,礼的精义也就是“和”,《学而第一》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1.12),但是两者不可偏颇,和为质,礼为文,文而后成章因此,有子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孔子生周之末世,以继周制为己任,他所说的礼指的也就是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但是,孔子的贡献在于深化了礼的内涵,把礼的本质归结于“仁”有一次,子夏文孔子《诗经》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眩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启发他说:凡绘画,必布众色于素底,以成其文,于是子夏领悟出:这就是说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3.8)换而言之,礼乐只是治国之道的形式,礼乐的核心和本质是仁因此,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所谓“道之以德”之德也就是仁德如果以仁德治理天下,天下就自然理顺了,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孔子还认为,在周之末世,如果果然有王者兴起,那么也要30年才可以实现仁,他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12)以仁治国,兴礼仪之邦,就要爱护百姓(12.22),就要施“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样就能百姓任使,做事成功(17.6),同时,施行仁,治世者还要“能近取譬”,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这是施行仁的窍门但是,施行仁不是单靠仁就能成功的,治世者治世不仅需要仁,还需要有足够的的智慧、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职位的态度、行为合乎礼法(15.33)仁可治国,仁作为儒学核心概念是孔子最早使用的,但是,“仁”也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土壤,这就是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孝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治世者如果想要天下得治,那么就要以孝为本,以孝治国,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8.2)”,如果施行孝,天下就安定了,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2)。

如果治世者提倡孝悌,人民就会忠心于国家,孔子说“孝慈则忠”(2.20)后来汉代提出了“孝治天下”的口号,实践了儒家的孝治思想以礼治国的核心是以孝治国,孝与礼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告诉他:“无违”,所谓“无违”就是无违于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但是,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说,“如有用我这,吾其为东周乎”(17.5),他的志向是齐百物以周礼,正百物之名,用他的话说就是“必也正名乎”(13.3),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孔子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张,其背景是周室衰微、社会混乱动荡,《墨子·兼爱中》描绘这种局面说:“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注3】,诸子百家都认为这是天下之大害,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孔子认为在位者应该按照周礼的要求,严格依照自己的爵位的名义行事,不可僭越,这样社会就可以恢复秩序,人民免于为贼乱所害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强调的是每个人自己责任、义务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王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对待君王要忠心(3.19),“能致其身”(1.7),为了进谏可以触犯君王却不要欺骗君王(14.22),但是,如果君王无道,那么也不必坚持要辅佐他,还可以归隐,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1.24),“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于父母,侍奉父母要能竭其力(1.7),如果对父母提出建议,提了几次不被接受,仍要敬重父母不违背礼仪,任劳任怨(4.18)。

孔子反对各种僭越行为,他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4.26),“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他谈到季氏在家庙里使用天子才可使用的八佾之舞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宰我抱怨居丧三年时间太久,孔子批评了这种不孝行为,他说,宰我如此不仁,父母怀抱了你三年,你才得以自己在路上跑,难道父母没有给与你这三年之关爱吗(17.21)?三、修身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可见,儒家认为,为政就是使天下百姓都归于正道,并且很注重治世者的个人表率因此治世者的修身很重要,是为政的根本这个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做了深刻的阐释,被发挥为《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维方式孔子认为,如果治世者自正其身,那么百姓就会自觉随之择善道而行,否则,即使驱使他们,他们也不会行善道(13.6)这样一来,为政也就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13.13)总的说来,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义”(7.6),“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

礼、仁、孝可以作为治世之方,同样也可以作为修身之则治世之君子的修养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在礼的方面,“不学礼,无以立”(16.13),因此君子的行为要“约之以礼”(6.26),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礼的要求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食不语,寝不言”(10.10)、“席不正不坐”(10.1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10.13)、“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10.14)、“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10.15)、“ 寝不尸,居不容”(10.24)、“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等等在仁的方面,君子不仅行为要合乎礼的要求(12.1),还应该择仁而居,以便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仁的品质,如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4.1),还说君子泛爱众人,而又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1.6),从而改正自己的过错(1.14),并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4.17)即使交朋友也要“友其士之仁者”(15.10)、“以友辅仁”(12.24)要做到仁,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君子时刻都不会违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无论做什么事情,君子都以仁义为标准(4.10),即使遇到危及生命的事情,真正的君子也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所以如此,因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在孝悌的方面,君子事父母不仅要不违背礼(2.5),还要事父母以敬(2.7),主动代父母去做那些辛劳的事,帮助父母一起准备饮食,在父母面前时刻保持着和颜悦色(2.8),行为与志向也要追随父母(1.11),不要让父母为自己过多担心,如果担心也仅让父母为自己子女可能害病担心(2.6)在才能方面,君子不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2.12),而是治世之能者,因此君子要博学于文(6.27),精通《礼》《乐》和《诗》等典籍,君子善于从各种人那里活的学问,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7.27),君子致力于学问获得才能,不是为了获得俸禄,而是为了得仁道而施行之,因此,“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15.32),君子致力于才能和学问,本是为了行道,但却并不担心别人因不了解自己而不被举用,只忧心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治世的才能(14.30、15.19)但是,君子即使有周公之才,也不会骄吝(8.11)在心性方面,君子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可以负兴仁之重任,行仁之远道(8.7)君子在顺境中能够歌风舞雩(11.26),在逆境中也能够乐处修道(6.11),他们泛爱众人,视四海为一家,视天下万民若兄弟(12.5),欲明仁道于天下以安百姓,而修己以敬(14.42)。

这样的君子必然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象:“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9)为政不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还要“举贤才”(13.2)从《论语》文本看,孔子所说的举贤不论出身,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但是,举才在才能与德性两方面,儒家更重视德性,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3)《论语》也很重视民生问题,认为人民富足则是教之以礼义的必要条件(13.9),但所强调的经济领域的正义主要是平均分配,在百姓生活富足与社会安定房更强调安定(16.2),同时,儒家在强调义利之辨中更强调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放于利而行,多怨”(4.12)因此,虽然《论语》也很关心百姓实际生活的富足,但更强调道德这一方面总的来看《论语》对徳的强调总是占首位的四、结语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的政治思想,无论是以礼治国、以仁治国、以孝治国,所关涉的都是修身的问题,而在修身问题上,孔子虽然也很注重具体才能、心志的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