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锅炉规程.doc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5MB
约84页
文档ID:399602217
锅炉规程.doc_第1页
1/84

1、 锅炉设备系统简介制造厂家:东方锅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锅炉型号:DGJ260/9.8-Ⅱ1本锅炉为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单汽包自然循环,单炉膛、采用高温汽冷式旋风分器、非机械回灰、固态排渣、平衡通风、半露天岛式布置、全钢架支吊结构1.1锅炉整体布置1.1.1 DGJ260/9.8-Ⅱ1型锅炉本锅炉为单汽包、自然循环、循环流化床燃烧方式,半露天布置锅炉主要由一个膜式水冷壁炉膛,两台汽冷式旋风分离器和一个由汽冷包墙包覆的尾部竖井(HRA)三部分组成炉膛内布置有屏式受热面:4片屏式过热器管屏和6片水冷蒸发屏锅炉共设有4个给煤装置并预留有2个石灰石给料口,给煤口和石灰石口全部置于炉前,在前墙水冷壁下部收缩段沿宽度方向均匀布置炉膛底部是由水冷壁管弯制围成的水冷风室,通过金属膨胀节与床下风道点火器相连,风道点火器一共有两台,其中各布置有一个高能点火油燃烧器风室底部布置有3根Φ219×10排渣管炉膛与尾部竖井之间,布置有两台汽冷式旋风分离器,其下部各布置一台“J”阀回料器尾部竖井烟道从上到下依次布置有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省煤器和卧式空气预热器,过热器系统中设有两级喷水减温器。

锅炉整体呈左右对称布置,支吊在锅炉钢架上1.1.2汽水流程锅炉汽水系统回路包括尾部省煤器、锅筒、水冷系统、汽冷式旋风分离器进口烟道、汽冷式旋风分离器、HRA包墙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及连接管道锅炉给水首先被引至尾部烟道省煤器进口集箱两侧,逆流向上经过水平布置的省煤器管组进入省煤器出口集箱,通过省煤器引出管从锅筒右封头进入锅筒在启动阶段没有给水流入锅筒时,省煤器再循环系统可以将锅水从锅筒引至省煤器进口集箱,防止省煤器管子内的水静滞汽化DGJ260/9.8-Ⅱ1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为自然循环锅炉锅炉的水循环采用集中供水,分散引入、引出的方式给水引入锅筒水空间,并通过集中下降管和下水连接管进入水冷壁和水冷分隔墙进口集箱锅水在向上流经炉膛水冷壁、水冷蒸发屏的过程中被加热成为汽水混合物,经各自的上部出口集箱通过汽水引出管引入锅筒进行汽水分离水冷蒸发屏与单独的分散下水管的汽水引出管组成独立的回路,确保水循环的安全与可靠被分离出来的水重新进入锅筒水空间,并进行再循环,被分离出来的饱和蒸汽从锅筒顶部的蒸汽连接管引出饱和蒸汽从锅筒引出后,由饱和蒸汽连接管引入汽冷式旋风分离器入口烟道的上集箱,下行冷却烟道后由连接管引入汽冷式旋风分离器下集箱,上行冷却分离器筒体之后,由连接管从分离器上集箱引至尾部竖井前包墙上集箱,依次流经包墙前墙、两侧墙、后墙后汇集到低温过热器进口集箱,逆流向上对后烟道低温过热器管组进行冷却后,从锅炉两侧连接管引至炉前屏式过热器进口集箱,流经屏式过热器受热面后,从锅炉两侧连接管返回到尾部竖井后烟道中的高温过热器,最后合格的过热蒸汽由高过出口集箱两侧引出。

过热器系统采取调节灵活的喷水减温作为汽温调节和保护各级受热面管子的手段,整个过热器系统共布置有两级喷水一级减温器(左右各一台)布置在低过出口至屏过入口管道上,作为粗调;二级减温器(左右各一台)位于屏过与高过之间的连接管道上,作为细调以上两级喷水减温器均可通过调节左右侧的喷水量,以达到消除左右两侧汽温偏差的目的1.1.3烟风系统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物料的循环是依靠送风机和引风机提供的动能来启动和维持的从一次风机出来的空气分成三路送入炉膛:第一路,经一次风空气预热器加热后的热风进入炉膛底部的水冷等压风室,通过布置在布风板上的风帽使床料流化,并形成向上通过炉膛的气固两相流;第二路,热风经给煤增压风机后,用于炉前气力播煤;第三路,一部分未经过空气预热器的冷一次风作为给煤皮带的密封用风从二次风机鼓出的燃烧空气经预热后直接经炉膛上部的二次风箱分级送入炉膛烟气及其携带的固体粒子离开炉膛,通过布置在水冷壁后墙上的分离器进口烟道进入旋风分离器,在分离器里绝大部分物料颗粒从烟气流中分离出来,另一部分烟气流则通过旋风分离器中心筒引出,由分离器出口烟道引至尾部竖井烟道,从前包墙及中间包墙上部的烟窗进入前后烟道并向下流动,冲刷布置其中的水平对流受热面管组,将热量传递给受热面,而后烟气流经管式空气预热器进入除尘器,最后,由引风机抽进烟囱,排入大气。

J”阀回料器共配备有三台高压头的罗茨风机,每台风机出力为50%,正常运行时,其中两台运行、一台备用风机为定容式,因此回料风量的调节是通过旁路将多余的空气送入一次风第一路风道内而完成的锅炉采用平衡通风,压力平衡点位于炉膛出口;在整个烟风系统中均要求设有调节挡板,运行时便于控制、调节1.1.4物料循环过程锅炉冷态启动时,在流化床内加装启动物料后,首先启动风道点火器,在点火风道中将燃烧空气加热至870℃后,通过水冷式布风板送入流化床,启动物料被加热床温上升到520℃并维持稳定后,被破碎成0~8mm的煤粒开始分别由四个给煤口从前墙送入炉膛下部的密相区内,脱硫用石灰石也由给料口同时送入炉膛燃烧空气分为一、二次风,分别由炉底和前后墙送入B-MCR工况下正常运行时,占总风量50%的一次风,经床底水冷风室,作为一次燃烧用风和床内物料的流化介质送入燃烧室,二次风在炉高方向上分两层布置,以保证提供给煤粒足够的燃烧用空气并参与燃烧调整;同时,分级布置的二次风在炉内能够营造出局部的还原性气氛,从而抑制燃料中的氮氧化,降低氮氧化物NOX的生成在920℃左右的床温下,空气与燃料、石灰石在炉膛密相区充分混合,煤粒着火燃烧释放出部分热量,石灰石煅烧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氧化钙CaO;未燃尽的煤粒被烟气携带进入炉膛上部稀相区内进一步燃烧,这一区域也是主要的脱硫反应区,在这里,氧化钙CaO与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钙CaSO4。

燃烧产生的烟气携带大量床料经炉顶转向,通过位于后墙水冷壁上部的两个烟气出口,分别进入两个汽冷式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分离后含少量飞灰的干净烟气由分离器中心筒引出通过前包墙拉稀管进入尾部竖井,对布置在其中的高、低温过热器、省煤器及空气预热器放热,到锅炉尾部出口时,烟温已降至140℃左右被分离器捕集下来的灰,通过分离器下部的立管和“J”阀回料器送回炉膛实现循环燃烧水冷风室底部设有3个排渣口,通过排渣量大小的控制,使床层压降维持在合理范围以内,以保证锅炉良好的运行状态1.1.4.煤的供给及排渣系统本工程锅炉给煤系统采用前墙集中布置,炉前配备有4台风力播煤装置另外,在J阀回料器上还布置有启动用床料补充入口锅炉的排渣采用固定式排渣(底排渣),锅炉除灰系统与本体连接接口为冷渣器排灰口和空气预热器下部灰斗1.1.5.膨胀系统根据锅炉结构布置及吊挂、支承系统,整台锅炉共设置了七个膨胀中心(或称膨胀零点):炉膛后墙中心线、旋风分离器的中心线(两个)、“J”阀回料器支座中心(两个)、HRA前墙中心线和空气预热器支座中心各膨胀系统通过限位、导向装置使其以各自的中心为零点向外膨胀,热膨胀导向装置还可将风和地震的水平荷载传递至钢结构。

锅炉的炉膛水冷壁、旋风分离器及尾部包墙全部悬吊在顶板上,由上向下膨胀;炉膛左右方向通过刚性梁的限位装置使其以锅炉中心线为零点向两侧膨胀;尾部受热面则通过刚性梁的限位装置使其以锅炉对称中心线为零点向两侧膨胀回料器和空气预热器均以自已的支承面为基准向上膨胀, 前、后和左、右为对称膨胀炉膛和分离器壁温虽然较为均匀,但考虑到锅炉的密封和运行的可靠性,两者之间采用非金属膨胀节相接;回料器与炉膛和分离器温差大,材质不同,故而单独支撑于构架上,用金属膨胀节与炉膛回料口和分离器锥段出口相连,隔离相互间的胀差分离器出口烟道与尾部竖井间胀差也较大,且尺寸庞大,故采用非金属膨胀节,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吊挂的对流竖井与支撑的空气预热器间因胀差较大,故采用非金属膨胀节所有穿墙管束均与该处管屏之间或封焊密封固定,或通过膨胀节形成柔性密封,以适应热膨胀和变负荷的要求除汽包吊点、水冷壁前墙吊点、水冷壁及分隔墙上集箱、饱和蒸气引出管、旋风分离器及其出口烟道、包墙上集箱和前、后包墙吊点为刚性吊架外,蒸汽系统的其它集箱和连接管为弹吊或通过夹紧、支撑、限位装置固定在相应的水冷壁和包墙管屏上锅炉本体布置有膨胀指示器1.1.6.吹灰系统 锅炉配有声波吹灰系统,以保持传热面清洁。

因为炉膛温度低于灰熔点,故只有对流区需要吹灰器与本锅炉配用的声波吹灰器,应既能满足程控自动吹灰的需要,又可切换为手动就地操作锅炉稳定运行过程中,当声波吹灰器投用后,锅炉对流受热面管子上应无明显积灰1.2 锅炉设备规范:1.2.1锅炉主要参数:额定蒸发量t/h260额定蒸汽压力Mpa9.8额定蒸汽温度℃540给水温度℃215锅炉效率%≥88.16%燃煤种类褐煤构架地震设防级别9度1.2.2锅炉主要尺寸炉膛宽度(两侧水冷壁管子中心线间距离) mm13563.6炉膛深度(前后水冷壁中心线间距离) mm6248.4锅筒中心线标高mm41380锅炉顶板上标高mm54300锅炉宽度mm26600锅炉深度mm272001.2.3燃料特性DGJ260/9.8-Ⅱ1型锅炉燃用褐煤,煤种煤质资料如下:名称符号单位数 值设计煤种校核煤种1校核煤种2收到基低位发热值Qnet,arKJ/kg203102229016090全水分Mar%14.7515.7320空气干燥基水分Mad%14.7515.7320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55.3360.1341.49收到基灰分Aar%14.7515.7320收到基碳Car%32.332932.22收到基氢Har%2.632.533.69收到基氧Oar%13.5210.879.76收到基氮Nar%0.880.70.46收到基全硫Sar%1.231.581.62灰变形温度DT℃灰软化温度ST℃灰熔化温度FT℃1.2.4灰渣特性a) 灰熔点名 称符 号单 位设计煤种校合煤种灰变形温度DT(t1)℃灰软化温度ST(t2)℃灰熔化温度FT(t3)℃b)灰的成份(未掺烧石灰石) 名 称符 号单 位设计煤种校合煤种三氧化二铝Al2O3%三氧化二铁Fe2O3%氧化钙CaO%氧化镁MgO%三氧化硫SO3%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五氧化二磷P2O5%1.2.5石灰石特性(煅烧前)石灰石的入炉粒度要求:粒度范围0~1.85mm,50%切割粒径d50=0.45mm,详见附图。

名称符号单位数值氧化钙CaO%51.26氧化镁MgO%1.55三氧化二铝AL2O3%2.75氧化硅SiO2%0.94碳酸钙CaCO3%91.73烧失量Loss%4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