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三年必背古诗一本通(初一二三上)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36KB
约77页
文档ID:291679263
初中三年必背古诗一本通(初一二三上)_第1页
1/77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初中三年必背古诗一本通(初一二三上) 初二诗词鉴赏(上册) 杜甫诗三首 1.望岳 (杜甫) 2.春望 (杜甫) 3.石壕吏 (杜甫) 诗四首 4.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5. 6. 7.课外古诗诵读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使至塞上 (王维)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长歌行 汉乐府 (郭茂倩) 野望 (王绩)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黄鹤楼 (崔颢) 送友人 (李白) 秋词 (刘禹锡) 鲁山山行 (梅尧臣) 浣溪沙 (苏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16 8.1.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拾遗\、“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官至工部员外郎,后人因此也称为“杜工部”杜甫一生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写出了大量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是盛唐时期宏伟的现实主义诗人,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留存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分外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识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创作背景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好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非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梦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词语解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宏伟而有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3)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4)如何:怎么样 (5)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17 (6)青:指葱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7)造化:大自然8)钟:聚集 (9)神秀:天地之灵气,神秘秀美 (10)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11)割:分夸诞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12)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13)荡胸:心胸摇荡 (14)曾:通“层”,重叠 (15)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全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16)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17)会当:终当,定要 (18)凌:登上凌绝顶,登上最颠峰 (19)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作品译文 泰山毕竟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止境 大自然把神秘秀丽的风景都集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片面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犹如要裂开一样 确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颠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改写短文 泰山啊,你到底有多么宏伟宏大!你既屹立葱翠,又横跨山东大地大自然给你的偏爱,使你集中了魄力和神秘,你屹立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看归鸟旋绕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确定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边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18 2.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置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词解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 2.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依旧存在 3.城:长安城 4.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5.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6.溅泪:流泪 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10.抵:值,相当 11.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2.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3.浑:简直 14.欲:想,要,就要 15.胜:受不住,不能 16.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诗句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仍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贵重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那么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良,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沉重:“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猛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表达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猛烈的情感 19 3.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停滞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告成在望但在其次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 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猛烈震撼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词句解释 (1)暮:入夜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气愤,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20 初一诗词鉴赏(上册) 1.《观沧海》 (东汉 曹操) 2.《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3.《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4.《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5.《龟虽寿》 (东汉 曹操) 6.《过故人庄》(孟浩然) 7.《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 9.《夜雨寄北》( 李商隐) 10.《泊秦淮》(唐 杜牧) 11.《浣溪沙》( 晏殊) 1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 13.《如梦令》(李清照 ) 14.《观书有感》(南宋 朱熹) 1 1.《观沧海》(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璀璨,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出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缔造者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大气悲凉;散文亦清峻感激,开启并昌盛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名贵的精神资产,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展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写作背景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