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13篇

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6KB
约26页
文档ID:215828440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13篇_第1页
1/26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13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学习要点 1、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途径 2、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作者生平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六岁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用功诵读,深思明辨他后来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并非偶然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写《通鉴》神宗初年为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次年,又被贬到到洛阳,从此住在洛阳他致力于编写《通鉴》后因为上交《通鉴》有功,被起用 神宗死后,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摄政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欲废除新法司马光这时也连上奏疏,要求废弃新法上下一拍即合于是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原被压抑的反新法的老臣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司马光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在此前几个月,王安石于四月六日病卒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所包括的时代,从战国初期开始,一直到五代末年,按年叙事,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通鉴》是继《左传》而起的一部重要史籍 四、创作背景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赵国地处北边,经常被周围少数民族势力林胡、楼烦、东胡等侵扰,赵国是连吃败仗赵武灵王意识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赵国国力衰微,而是因为军队的军装不适于骑兵和车站的作战形式,于是,他提出“着胡服”“习骑射”但是政令还没有下,就遭到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对,公子成等人认为祖宗定下来的法度不可随意更改,否则必将人心涣散,引来大祸赵武灵王对他们的观点一一给予了驳斥,提出要想富国强兵,则不能拘泥于旧法,应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观点最终说服了朝中的反对派,成功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骑马射箭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赵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尤其是骑兵的作战能力 公元前3____年,赵武灵王打败了林胡,林胡归顺赵国,赵武灵王收编了林胡的骑兵,使赵国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后赵武灵王又以理服人,说服楼烦归顺,又收编了楼烦的骑兵,并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 后赵武灵王又率领赵国的骑兵、林胡、楼烦的人马攻打中山国,最终中山国灭亡,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五、课文讲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时代转变为骑战时代的重要一页,并且对中原地区民族融合、服饰制度的演变、思想文化的变革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段历史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写得更加生动具体,故事情节性强,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佳作 译文:赵武灵王向北攻占中山国的土地,到了房子一带,接着到了代地,又往北到了很远的地方,往西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的山顶武灵王与大臣肥义商量把胡人的服装和骑射技术教给百姓,他说:“愚蠢的人所嘲笑的东西,贤明的人反而注意它即使所有的世人都笑话我,胡人的土地、中山国,我一定要占有它们!”于是就改穿胡服 是从《资治通鉴》中节选而来,所以文章的开头并没有多少事件的背景文章先从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谈起,对赵武灵王带兵打仗的踪迹描述了一下,从这些地名来看,主要是从东北打到北方,再到西北,这一片地方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陕西一带,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时被称作“胡地”赵武灵王应该是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认识到了胡服骑射的战斗力,坚定了改革的决心第一自然段等于是交待了胡服骑射在实践方面的由来 国人都不想穿胡服,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称病不上朝。

武灵王派人请他说:“一个家庭要听从父母亲的话,一个国家要听从君主的话现在寡人命令改易胡服而叔叔您不穿,我恐怕天下人都会议论这件事治理国家需要纲常,要以有利于人民为本;处理政事要有规矩,政令畅通才是上策推崇德政要先从老百姓开始,而推行政令则先要取信于地位尊贵的人,所以希望百姓能仰慕叔叔您的大义而成就改易胡服的大功公子成向使者拜了两拜,行稽首之礼说:“臣听说中原是圣贤教化之地、礼乐盛行的地方,远方的国家都来观摩学习,蛮夷民族都来效仿现在大王想要舍弃这些而学习远方的服饰,变更古代的做法,背弃国人的民意,臣希望大王再深思熟虑一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带回去报告给武灵王武灵王亲自去请公子成,说:“我们国家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和东胡、西面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现在没有骑兵弓箭的准备,那靠什么来保卫国土?前些年中山国依靠齐国的强大军队,侵略我国的国土,俘虏我国的国民,放水围困鄗(hao)城;如果不是社稷的神灵保佑,则鄗城几乎守不住,逝去的先王以此为耻辱所以寡人改易服骑射,是想预备边境的危机,报复中山国的怨仇而叔叔您顺应中原的习俗,厌恶变更服装的名声,却忘记了鄗城之战的耻辱,这不是寡人所希望的。

公子成听从了命令,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于是才开始推行胡服令,而招募士兵从事骑射 第二自然段是整个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通过赵武灵王及其使者与王叔公子成之间的论战展开课文的大部分都是对话,且富含感情色彩,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赵武灵王的形象是一个智慧的有谋略的君王形象,他为了推行改革,先把公关对象放在了大臣之首王叔公子成身上,他认为“从政先信于贵”,所以先从尊贵的王叔入手,想先说服他,以为国人提供一个示范但是他又是很讲究策略的,他并没有直接去找公子成,而是先派使者去探听公子成的看法,等掌握了公子成的意图之后,他才亲自登门拜访,用过去先王受过的耻辱来激励公子成,使得公子成接受了自己的意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计谋深沉、雄才大略的君王形象此外,采取的对话体是古代历史散文经常采取的一种形式,常常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互相论辩,在正反两方面的叙述中,阐明事情的由来、利害以及各种不同势力的立场,从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的作用 六、课后思考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大同为礼乐中心,不能效法蛮夷之道,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加强军备可以抵御外辱;(2)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3)叔父保守,拘泥于旧俗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之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从国家大局利益为重出发,言之有理 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成功推行? 因为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避免矛盾激化;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为突破口,树立榜样;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以礼待人;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晓之以理所以能够成功推行 3、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意义(见提示)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原文: 标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作者或出处:司马光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国人皆不悦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 下议已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 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 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译文或注释: 赵武灵王北巡中山国的边界到房子(今河北省临城),到代(今山西北部雁门关一带),北面到无穷,西到黄 河,登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改穿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服,骑马射箭,以教军民,并说:“愚人讥笑的,正是贤人察到的,尽管世上的人都笑我,但北方 中山国我必占有它于是赵武灵王穿上胡服 赵国都城的人不高兴,公子成推说有病,不上朝赵雍派人去请,并传话:“在家听从父母,全国听从国君,现 今我改变传统的教化,改换穿胡式服装,可是您不穿胡服,我忧虑下面的臣民议论啊!治国常规以利民为本,推行政令有固定原则,令行禁止是要紧的事普及教育 从平民开始,推行政令上层带头奉行所以要仰仗您的声望来完成胡服的变革。

公子成恭恭敬敬叩头说:“我听说过,中原之国是圣贤教化的地方,行礼作乐的地 方,远方国家景仰的地方,边陲少数民族学习的地方如今赵王舍弃这些传统习俗,却去因袭胡服,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吧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 了公子成的话 赵王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处拜访,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国,西面有楼烦国,与秦 国、韩国接壤没有骑兵,怎能守卫?中山国虽小,但它依仗齐国强大,屡次侵犯赵国土地,俘虏赵国民众,引水围鄗(ho)地,若无土神谷神保佑,鄗地几乎 守不住,先君为此感到羞耻啊!所以我改革服装以防备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您迁就中原国家的习俗,不愿改变服装,忘了鄗的耻辱,这不是我期望 的啊公子成被赵雍说服于是赵雍送一套胡服给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才下达胡服令,招民习骑射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历史典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_____ 字 合纵、连横,动荡不定公元前 3____年,赵武灵王决定进行军事 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 赵武灵王是一个眼光远、胆子大的君主赵国的大臣楼缓、肥 义、公子成,全是他的帮手。

赵武灵王想改革军事已经想了很久有一 天,他对楼缓说:“咱们北边有燕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林胡、楼烦、 秦、韩等国,中间还有中山四面八方全是敌人,什幺是咱们的保障呢? 自己要是不再发愤图强,随时都能给人家灭了要发愤图强就得做好些事 情我打算先从改革服装着手,接着说可以改变打仗的方法你瞧怎幺 样?” 楼缓说:“服装可怎幺改呢?” 赵武灵王说:“咱们穿的衣服,袖子太长,腰太肥,领口太宽, 下摆太大穿着这种长袍大褂,做事多不方便楼缓把话接过去,说: “还费衣料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赵武灵王把袖子晃了晃,下摆兜了兜,说:“多费衣料倒在其 次,穿上长袍大褂,不但做事不方便,而且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干起活 儿来就迟慢因此,也就减少了急起直追的精神全国的人全都这样,国 家哪儿强得起来?我打算仿照胡人(西北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风 俗,把大袖子的长袍改成小袖儿的短褂,腰里系(j )一根皮 带,脚上穿双皮靴穿上这种衣服,做事方便,走路灵活你再想大模大 样、摇摇摆摆地走也就办不到了 楼缓听得很高兴地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打起仗来灵便, 是不是?” 赵武灵王说:“是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就是有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