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和解析)

roo****e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90KB
约8页
文档ID:224749301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和解析)_第1页
1/8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1、选择题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A. 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B. 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11、12世纪罗马法的条文在当时法律问题的分析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这表明罗马法保持着长时间的生命力,故正确答案为A项在题文中罗马法与教会法并列,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天主教的权威,故B项错误题文中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相关表述,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罗马法,D项错误2、选择题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渊源、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据此可知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些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D项错误。

3、选择题在征服罗马之后,中世纪的各个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A.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 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 罗马法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 D. 罗马法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可得知,罗马法对日耳曼王国的立法产生了极大影响,C正确材料中未提到“近代资产阶级法学”,A错误B项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的“高度稳定性”,材料也未提到,排除4、选择题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反映了美国A. 联邦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 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 D. 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 【答案】 C 【解析】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可以看出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故C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各司其职又互相制约,“联邦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表述错误,排除A;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行政大权,这一点没有改变,但他受到司法权的制约,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

5、选择题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其中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税,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该条文体现的法律精神是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保护私有财产 C.公民权力至高无上 D.国王统而不治 【答案】 B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征税权,树立的议会的权威,限制国王随意征税,实际上就保护了公民的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AC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国王统而不治是在责任内阁制建立以后,故D项错误6、选择题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指出:“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随心所欲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这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特征是A.程序公正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民主权利原则 D.资产阶级原则 【答案】 A 【解析】 材料“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程序公正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7、选择题1964年7月2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仅仅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和出生国而拒绝雇佣某人。

这是A.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的实现 B.美国公民积极斗争的结果 C.美国社会已消除种族歧视的体现 D.美国法律不具有阶级属性的体现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美国《民权法案》规定禁止雇工歧视,这是美国公民积极斗争的结果,B项正确;“自由平等的实现”“已消除种族歧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法律具有阶级属性,D项错误8、选择题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的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思想,至4世纪末,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国教这表明基督教A.是全体受压迫者的宗教 B.已成为世界性宗教 C.有利于统治者强化思想统治 D.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基督教的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思想”可知,基督教有利于统治者强化思想统治,C项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9、选择题中世纪早期,学者们的思想灵感大多来源于《圣经》和教会;11世纪初期,西欧的一些主教们在教区内组建学校,并邀请知名学者担当主讲教师;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上述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时基督教会A.宣传耶稣就是“救世主” B.对西欧政治制度的影响 C.是西欧社会的宗教权威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组建学校”“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等信息可知,中世纪时基督教会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10、选择题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A. 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 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 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可知,新教伦理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答案为A项B项,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表述过于绝对,禁欲苦行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问题,排除;D项,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并没有违背人文主义思想,克制享乐是为了积累财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11、选择题1804年3月21日公布的《拿破仑法典》采用了《民法大全》中四种法律文献之一的《法学阶梯》的结构体系,并确立了所有权绝对化、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项基本原则。

它与德意志民法典一起构成了欧洲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这表明罗马法A. 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B. 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武器 C. 成为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征服世界的理论 D. 成为近代西方法学渊源和法律先导 【答案】 D 【解析】 从“它与德意志民法典一起构成了欧洲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欧洲资本主义法律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罗马法的地位,而且罗马法 应是欧洲史上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故A项排除材料不涉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排除罗马法没有成为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征服世界的理论,故C项排除12、选择题18世纪,在普鲁士,法学家科克采伊开始了法律和司法机构改革;在俄国,叶卡特林娜大帝试图废除刑讯逼供,并引入被告在未判罪前是无罪的原则;在奥地利,约瑟夫二世主持法律体系改革,法院被置于司法的中心地位,刑讯逼供和肉刑被废除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A. 民主政治的确立已成为时代潮流 B. 启蒙思想在欧洲产生广泛影响 C. 改革成为确立代议制的主要形式 D. 罗马法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答案】 B 【解析】 民主政治的确立成为时代潮流是在19世纪,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人权、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刑讯的残酷性受到批判,由此引起了这些欧洲国家的法律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18世纪欧洲国家的法律改革,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罗马法,故D项错误13、选择题美国国会于1791年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内容涉及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非经户主允许不得驻扎于民房;不得无理搜查与扣押人或物;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都由各州或人民保留;等等这些修正案旨在A.理清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关系 B.完善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扩大美国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 D.保障个人私权免受公权的侵害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宪法未赋予政府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都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体现了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材料“军队非经户主允许不得驻扎于民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体现了宪法保护民众个人私权免于公权的侵害,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4、选择题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席林(1874---1956)认为,为了给人类的生存提供和保障物资资料,人类必须从事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毋宁说“最终目的是为了上帝”这是当时天主教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合理的是:A.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B.是宗教顺应时代的体现 C.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D.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 【答案】 B 【解析】 “最终目的是为了上帝”是从精神层面说明人类活动的目的,说明宗教顺应时代的发展,B正确;材料中宗教信仰符合人们心理,不是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A错误;材料中信仰不是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C错误;西方国家信仰上帝,材料中信息不是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D正确15、选择题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几乎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的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 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阶级对立和新旧教会的合流,排除AC;要求“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并不代表人性自由就受到沉重打击,排除D。

故选B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