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禅定及其修持方法一、 什么是禅定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 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 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 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 世善根, 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 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即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 和 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 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 LI 的 就是要 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二、 欲界定与未来禅我们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 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 分成儿 个步骤:(一) 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 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 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乂不大顺畅; 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 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 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 还会在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二) 细心住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 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 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细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 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 的禅定,,欲 界定三) 欲界定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 起, 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
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 定 (四) 未来禅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了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 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 禅的人, 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即是进入未来禅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 不叫 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即是 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 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 入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山于此未来禅 尚在 欲界,所以乂称为欲界未到地定三、四禅八定所谓真正的禅定,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禅与以下将要介绍的''四 空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为“八 定” (一)四禅1、初禅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 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乂再动起来。
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 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 的心已离欲 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儿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 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乂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 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宇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 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 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 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 种烦恼遮盖住我们 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 较粗 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 界,全 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 时,进 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
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2、第二禅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 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 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 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乂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 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乂称为无寻无伺)这 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 的觉身宇静有所 不同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 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 有意 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 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 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 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宇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 心 起欢喜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 静不过,第二禅的禅定,仍有爱、慢、邪见、疑等烦恼覆盖于心,破坏定心3、第三禅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 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 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 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 意识在产生 作用在修习第三禅定时,有三种现象必须注意:(1)心易转微细转沉没,当此现象出 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2) 想念佛法心大发动时,应予收摄抑止⑶心生迷闷 时应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整顺畅,即住于笫三禅初禅与二禅的喜,如热极时清凉水洗手洗面;三禅的乐,则如热极之时,举身 浸浴于大凉池中初禅有觉观,所以乐不遍身;二禅有大喜,乐也不能遍身;三禅已 除前 障,所以乐能遍身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乂称为"智”。
三 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 回忆来判断 事情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 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4、第四禅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 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 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 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 留在一个境界里, 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 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 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 的能力,因 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当然,笫四禅是进入四无色定的转折点圣严法师开示,初、二、三禅,虽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将 心摄止,仍易起念头到第四禅时,呼吸已从细、长、缓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 度,心念自然清净到了此一阶段的禅者,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随意易得;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修之则易;神足、天 眼、天耳、宿 命、他心乃至漏尽等“六通”,求之易得。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舍:舍掉三禅的乐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 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 念”压 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 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 要修 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 那个 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二)四空处(四无色定)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虽已离欲,但他们仍有身体,死后则生于仍 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故称为仅有色身而无物欲的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 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者统称“四空处(四无色)定”。
入四空处,则 进入纯精 神的所谓无色界天1、空无边处定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 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