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论文题目结构抗震体系选择及延性改善措施学生姓名 徐健峰 学 号 院 系 工学院土木系 专 业 土木工程 课程教师 梁超锋 完成日期 2012-5-30 砂土液化及其工程处理措施摘 要: 文中介绍了砂土液化的机理及影响液化的因素,阐述了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方法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各类建筑工程的抗液化措施,以供参考借鉴关键词: 液化判别;液化指数;液化等级;抗液化措施引言饱和砂土在地震、动荷载或其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为砂土液化.[1]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之间,属于地震易发区域地震时,饱和砂土及粉土的液化常引起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甚至毁灭性的破坏.近10 多年来,地球上发生的多起大地震,如1995 年神户大地震、1999年土耳其地震及2008 年我国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都有大量的砂土液化发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喷水冒砂,导致地面下沉、大规模滑坡以及结构地基基础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震害的经验表明,土壤液化是导致工程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二、砂土液化的机理及影响液化的因素1.液化的形成机理一、砂土液化的机理饱和松散的砂土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急剧的状态改变和强度丧失,导致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此即所谓的液化现象.饱和砂土是由砂和水组成的复合体系,在振动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液化取决于砂和水的特性[2]饱和状态的砂土,在承受一定强度的振动作用时,会由原来结构稳定状态向类似粘滞液状态变化.砂土液化的外观现象之一是喷砂冒水.喷砂点有的成群,有的成带喷出的砂堆直径大者数米至十几米,小者仅数十厘米由于地基液化,使高耸建筑物倾斜,民用房屋局部下沉.2.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1)土性:主要包括土的颗粒组成、颗粒形状、土的密度等土的颗粒越粗,平均粒径越大,动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粗、中、细、粉砂的液化可能性逐级增大.同一级砂土中,颗粒的级配越好,即不均匀系数Cu 越大,动力稳定性就越高,而Cu 超过10 的砂土一般较难发生液化.土中粘粒含量越高,粘性越大,土越不易液化,土的粘性能使土粒维持稳定,当土的粘粒含量(粒径小于0005mm 的颗粒)百分率,在抗震设防烈度7 度、8 度和9 度分别不小于10、13 和16 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3]砂土的密度是影响动力稳定性的根本因素,土的密度越高,液化的可能性越小由于土的相对密度与标准贯入击数N 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因此规范利用N 值来判别砂土液化的可能性和确定液化等级.(2)埋藏:饱水砂层越厚,地震变密时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越大,有可能排挤出孔隙水,则越易液化液化砂层埋藏较深,当上覆以较厚的非液化粘性土层时,由于受到较大的覆盖层自重压力和侧压力,孔隙水压力很难上升到足以克服覆盖层压力的程度,因而抑制了液化,而直接出露于地表的饱水砂层最易于液化[5]此外,当薄层饱和砂层与粘性土层互层时,很少发生液化由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悬浮减重,地下水埋深越大,越不易液化,反之越易液化.一般饱水砂层埋深大于20m 时难于液化根据规范,20m 以下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4](3)动荷:主要指动荷波形、振幅、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作用方向等地震的强度和历时是砂土液化的动力显然,地震越强、历时越长,则越易引起砂土液化,而且波及范围越广,破坏越严重砂(粉)土对液化的抵抗能力在冲击型波作用时最大,振动型波作用时次之,正弦波作用时最小.三、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1地震液化判别的方法从工程的抗震设计要求及地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饱和粉、细砂及粉土先进行初步的判定.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判定有液化可能性的,须进一步判定并给出液化等级,主要有以下方法:① 标准贯人试验判别;② 静力触探试验判别;③ 剪切波速试验判别;④ 土的相对密实度判别。
[6]2.地震液化判别的问题地震液化是由多种内因(土的颗粒组成、密度、埋深条件、地下水位、沉积环境和地质历史等)和外因(地震动强度、频谱特征和持续时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各种判别液化的方法都是经验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如标准贯人试验本身的试验方法就不够标准,其方法的影响因素较多(地层厚度划分的准确性、标贯试验操作的规范性、钻杆长度的准确性及钻杆的型号等),因此标贯试验击数的离散性较大,但液化判别公式(抗震规范公式)是在多次地震实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验公式,因此标贯试验判别还是最基本的方法但行业规范、地方性规范、勘察规范等都列出了用静力触探、剪切波速试验判别液化的经验公式,这些测试比较标准稳定,因此液化判别应强调“综合判别”先横后纵的判别方法由于用标贯试验判别液化时离散性较大,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强,因此规范规定每个场地判别液化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 个,需作判别的土层中,试验点的竖向间距为1.0 m~15m,每层土的试验点数不宜少于6 个判别过程中首先要分好土层,如同一层土中的试验点判别结果只有少数点(一般控制在1/4 比例)判别为液化,则可认为这层土为非液化土层;反之为液化土层,然后按钻孔纵向(同一钻孔、几层土)计算液化指数,计算过程中如果横向判别确定为非液化土层,则在竖向计算液化指数时可不考虑这土层的液化问题.这就是液化判别中的先横后纵的判别方法.四、各类建筑工程的抗液化措施1.地基的抗液化措施对于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7](1)对于抗震设防为乙类的建筑,液化等级为严重的,应全部消除液化沉陷的措施;液化等级为中等的,可采取全部消除液化沉陷的措施,或部分消除,但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应处理;液化等级为轻微的,可部分消除,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2)对于抗震设防为丙类的建筑,液化等级为严重的,可全部消除或部分消除液化措施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液化等级为中等的,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更高要求的措施;液化等级为轻微的,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亦可不采取措施.对于抗震设防为丁类的建筑,液化等级为严重的,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其他经济的措施;液化等级为中等和轻微的,可不采取措施.2.全部消除液化的措施(1)采用桩基础:桩基端部进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对于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黏土和密实粉土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不应小于12)采用深基础: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深度不小于0.5m.(3)采用挤密法:挤密法的振冲法、砂石桩法、强夯置换法、灰土或土挤密桩法等,处理深度应至液化深度下界,同时桩问土的标贯击数应大于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4)把液化土层全部挖除,用非液化土替换.3.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1)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小,当判别深度为15m 时,其值不宜大于4;当判别深度为20m 时,其值不宜大于6;对独立基础和条基,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较大值。
2)采用挤密法加固时,其桩间土的标贯实测击数N值应大于临界击数N 值.4减轻液化影响可综合采用的措施有:(1)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2)调整基础面积,减小基础偏心;(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如箱基、筏基或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圈梁等;(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等;(5)管道穿过建筑物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五、结语在地震易发区及强震区,对于建筑场地应慎重选择,尤其是重大建筑物,其损坏后果严重建筑场地应尽量避开可能液化的土层分布地段,应以地形平坦、液化土层及地下水埋藏较深、上覆非液化土层较厚的地段作为建筑场地.建于液化砂基上的建筑物,若为层数少的低层或多层建筑,以筏片基础为宜,若为高层建筑,则不能将基础砌置于上部液化砂层中,应采用桩基础,使桩长穿过液化砂层,而浅摩擦桩的震害严重,切不可采用液化砂土的地基处理措施较多,主要有振动法、排渗法、强夯法、爆炸振密法、换土或增加盖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积累,有关液化判别的方法,不同的行业、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经验或标准,而液化砂土层的处理措施也会采用更多的新方法、新工艺。
参考文献[1] 陈仲颐,周景星,王洪瑾编著.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2] 尤昌龙,杨振茂 砂土液化危害及地基处理方法探讨 [J];世界地震工程; 2003年03期[3] 常士骠,张苏民主编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 版)[5] 刘金韬,金晓媚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中问题浅析[J].地质工程学报,2000,8(3):379-384.[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7] 顾宝和、张荣详、石兆吉.1995.地震液化效应的综合评价.工程地质学报,(3).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