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危机一 :1958-1960苏联大规模撤资以后.• 发生机制•夕M贵+地方财政赤字• 1957年苏联撤资,夕M责压力下中国的资本积累断裂;• 1958年起,中央鼓励地方自主工业化,大办“五小工业“,以地方资本 和劳动力大规模投入替代外国资本.地方财政赤字上升.•危机后果•国家财政赤字急速上升,依靠国家投资拉动的工业体系失去资金来源•政府政策• 61年政府发动上干万城市人口到农村生产自救,国家产业资本通过”排斥劳动“ 弱化城市失业的巨大压力.其中,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以”城市单位 和农村合作社”为根本单元的社会组织体系•政府"局部退出”不经济的农业,允许小农村社制经济局部地推出“集体化“(各 种自留地、拾边地等)•危机二:1968-1970三线建设的影响.发生机制• (1)外债.1968年彻底归还苏东债务,中国内部资本积累仍然缓慢• ( 2 ) 1964年核武器;• ( 3 ) 1965年三线建设65-75年间国家投入一半以上的基建资金进行三线建设64 年至80年代,国家投入2052亿元,且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很低,投入资本满缺乏了 要求.•危机后果•夕M责压力和国家加大投资,财政赤字上升,经济增长乏力(国家投资主动力).•政府政策• ( 1 ) 68-70年全国千万青年下乡• (2)兵工厂和三线建设少量招工•危机三:1974-1976四三方案以后.发生机制•外债• 1972年四三方案,1974年财政规模800亿,同样百亿赤字•危机后果•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政府政策•数百万青年第三次上山下乡,靠“大锅饭”活命.(20年内三次上山下乡,农村承当 了 4000万失业城市青年)•危机四:1979-1980在第二代领导核心交接时期.发生机制• “四三方案”和”八二方案",对国外资本投入缺乏,财政夕卜债严重.70年代政府投资过度积索的财政赤字,中央和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开展增加投入造成更大赤字;•中央增加人民福利补贴,“赎买”人心,维护政权交接期社会稳定。
1979-1981J400多亿元•危机后果• (1)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 (2)知青返城,没有工作,动乱,1981 ”两个严打”・■政府政策•农村:农业方面,农村根本经营制度改革,”大包干”,政府推出不经济的农业,把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收益留给农民,同时甩出农村公共管理和农民福利保障;提高粮 价;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根底.3哝业方面,农村ZDlk化和城镇化,乡镇企业,农 村土地和劳动力就地资源资本化,收益归农村所有;•城市:企业改制;•外留:对外开放,对外借款和合资经莒,各开发区,外资和国外市场;•财政大包干,分灶吃饭.•危机五:1988-1990滞涨与激进改革■发生机制•滞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乡村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两旺,进而 促使货币发行量过多,势必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后政府采取紧缩政策, 促动了企业发生“连锁负债“•激进的改革措施•政府激进措施引爆制度本钱(一是部门与官倒公司结合而产生的设租、寻租本钱; 二是在暂时的商品短缺条件下获取投机新IJ的市场化本钱),以价格双轨制改革和 一系列市场化价格改革措施为关键.•危机后果• (1)滞涨,萧条产业资本扩张促推政府信用扩张造成了以通货膨胀为根底的经济危 机;• (2)政治和社会动乱,政权合法性造成削弱;• (3)对华第二轮大规模封锁制裁。
•政府政策• 1)乡镇企业国家以”沿海经济开展战略"为名,要求乡镇企业”两头在外”,让出 国内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促动了国民经济对夕麻赖性提升;• (2)政府甩包袱,减少开支.较少对地方政府和党政组织、教育和医疗等公共品的维 持费用和乡村公共投入;• ( 3 )取消粮票,加速劳动力流动1992年4月1日,国家因农业主产品全国性积压 造成财政对库存的补贴压力加大,从而决定取消粮票,继而促动了劳动力流动,有利 外贸,同时使得货币复原为一般等价物,经济货币化开始,•危机六:1993-1994三大赤字爆发和外向型改革作者提出“去意识形态化前提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根本经验过程“:邓小平路径依赖地继承 了毛泽东、周恩来七十年代引进外资经验80年代末,大规模放权让利的由地方自主却不承 担风险奏任的第三次引进外资,垒无悬念地使只能由中央政府承当归还贵任的外债在1993年 到达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发生机制•货币化改革•开放投机,经济过热以及过高的对夕M责务• ”南巡”(92年1月一2月)之后,中国同步开放投机性较强的股票、期货和房 地产市场的投资,结合经济货币化的进程,造成经济过热以及过高的对外债务其 中,1992年确立建设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要求将企业逐步推向市场,中央的”政企分开”政策掀起了政府机关大办企业的浪潮,利益集团寻租现象严重;地方 也借"南巡讲话”精神,扩大投资规模。
•危机后果•四热四高一乱•财政、金融和外汇三大赤字同步爆发,国民经济增长乏力四热”(房地产热、 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脱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 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 资金紧张)"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百姓被迫承受开展本钱, 社会秩序不稳.•政府政策• (1)外汇改革•汇率调整“一步井轨”,本币名义汇率一次性贬值57% ,人民币兑美元比率从 1/5.64骤然下降到1/8.27 ,以促进出口 ( 93年外贸出现严重逆差),缓解国际收 支恶化的困局;• (2)信用扩张•多年财政赤字向国家金融透支,吃空了银行全部资本金,并且吃进了一局部银行贷 款,加上这个阶段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只能是国债和货币同步大规模增发;• (3)分税制改革•为了缓解中央政府财政困境,1984年确立的中央与各级地方财政分级承包制进一 步演变为分税制.后者极大地改变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比重,从以往地方财政 占比超过70% ,变为中央与地方各占约一半.这使得地方政府被迫疯狂地进行第 三次圈地运动,“以地敛财"同时减少公共支出,借“市场化“风潮将公共效劳 部门(医疗、教育等)推向市场以获得方案外收益,老百姓被迫买单;• (4 )下岗•推行以“管理层收购”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5年内造成国有部门和城镇集体单位 在岗人员减少4800万(绝大多数没有来得及建立社保、医保)•危机七:1997-1998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的影响.发生机制• ( 1)经济增长环境•夕南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又有特大洪水;• (2)经济开展体制•中国从短缺经济进入本质上更符合其他工业化国家一般特征的产能过剩阶段.买方 市场特点突出,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状况困难;• (3)经济运行方面•由于93年开始了抑制通胀的政策,使得需求总量增速下降,加剧了供求矛盾;• ( 4)对外依存度过高• 97年外贸对经济增长页献率达44.4% ,已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在这T共大于 求且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的宏观形势下,国外的金融危机使得98年的中国经济异常艰难•对三农的影响• 1)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再次承当了劳动力的”蓄水池“,使得发生在城市的大面积 失业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动乱;• (2)扩张性财政政策着眼于基建,占用大量土地,引发大量征地纠纷;• ( 3 ) 97年后城市需求下降,粮食价格和农业效益下降,农村经济呈现衰败趋势;• ( 4)制造业产能和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乡镇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在读恶化,基层政府 "甩包袱“对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后企业排斥劳动,农村就业下降,且不再承当农村社区福利开支;• ( 5)财政吃紧,而基层政府刚性支出持续,使得政府加重对农民员担(三提五统)•政府政策• 1)金融领域改革•强化金融平安.政府采取金融甩包袱式的银行商业化改革,将以前和财政不分家的, 带有大量坏账的金融系统市场化,同时将大量坏账甩给市场和社会;同时开始加强 金融平安建设,97年11月,要求建立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 管体系;• (2)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通过增发国债和货币,加大基建投入和缩小三大差距。
我国基建弱,尤其是中 西部和农村国家利用此时机加大基建和对中西部和农村的财政投入1999西部 大开发、2001振兴东北老工21k基地、2003中部崛起、2005社会主义新农村;• (3)出口退税•三次提高出口退税,加强出口竞争力,刺激外贸•危机八:20XX-20XX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影响•宏观背景• (1)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力,由最开始国内产能过剩的推力,变为了 外部需求为主的压力;金融体系上,中国主动参加了以美国为首的由核心国家的金 融资本主导的国际经济新循环;• (2)国内经济结构矛盾——三大过剩与三大马车失衡的加剧.•劳动力、资本、产能过剩;内需缺乏,资本过剩投向股市异化与实体经济;外贸依 存度2006年为66%;• ( 3 )公司化地方政府”以地套现"•城市化主导的"高投资+高负债二高增长”开展模式形成1994年上收财政权力(分税制)1998年上收金融圈里(金融系统市场化改革),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地方政府无法成规模投入劳动力替代资本,因此地方政府唯有土地资源可以利用;• ( 4)三农政策•国家开始向农村投入大量资金,促进农村开展.2006年取消农业税,20XX年免学 杂斐等.•政府政策• ( 1)内需:4万亿方案,增加投资,刺激需求。
大局部用于民生工程,涉农投资超过 三分之一;• (2)外需:稳定汇率的条件下,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对三农的影响• (1)支农投入吸收了国民经济中局部过刺的产能和资本;• (2)促进在地化^农就业,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 (3)带动农村消费,刺激内需;• ( 4)缓解农村基层社会冲突;• (5)征地仍造成中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