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历史论文文化发展论文: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摘要:探讨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阶段,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及其各个阶段的以及总体上的特点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和东南亚文化孕育时期、早期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雏形期、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和东南亚传统文化成型和发展期、东南亚近代历史和文化变化与转型期,以及 1945 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的新生和文化的新发展这五个阶段前后相承,每个阶段又都有一些质的变化,反映了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以及多样化的特点关键词:东南亚历史;文化;分期;特点在探讨东南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深感有一个问题,对于从总体上认识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问题就是: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可以说,厘清这些问题,对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及其历史和社会在宏观上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认识尽管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极为复杂,但其发展毕竟是有序的探讨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阶段,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及其发展特点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和东南亚文化孕育时期、早期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雏形期、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古代东南亚文化成型和发展期,以及东南亚近代历史和文化变化与转型期。
这四个阶段前后相承,每个阶段又都有一些质的变化一、原始社会和东南亚文化孕育期东南亚原始社会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原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由于东南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东南亚一些民族和部落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直到 20 世纪也还没有完全消失作为文化史,主要从历史的纵向发展考察东南亚的原始文化,不同于从人类学角度出发的横向考察和个案的研究,其时间范围上限起于旧石器时期,下限迄于青铜文化的出现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百越民族以及部分百羹族群先民向南迁徙,对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形成的发展影响极大从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看,东南亚大陆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大多在各大河的上游,特别是在以这些大河尤其是红河、湄公河的支流为中心的山地与山间平原,大多数居民居住在东南亚大陆的北部山岳地带考古发掘的遗址以泰国北部、越南北部为多海岛地区则以生活在地势较高的洞穴中居多当地先民最初主要从事采集与狩猎,后来逐渐转变为主要从事粗放农业,完全自给自足按照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经济上的剩余很少,山地居民的经济生活只能自给自足对外交往也非常有限在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方面,主要也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发展与消亡的。
直到原始社会末期,红河、湄公河等大河的下游一部分地区才成较为发达的地位与世界上其他地区一样,原始文化是东南亚文化的第一个发展时期东南亚原始社会的文化特别是原始社会后期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了后来的东南亚文化的发展东南亚原始社会后期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东南亚文明因素的形成和发展东南亚原始社会的末期,在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青铜文化,在一些地区形成了复杂社会,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古城,出现了早期文明的因素如何从理论和考古材料的结合上,考量东南亚本地的文明因素?这对于认识东南亚史前文化及其同后来的东南亚文化的关系都极为重要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在研究中国史前史时,探讨了聚落的形成与扩大,也讨论了新石器文化的区系与文化圈的出现他认为村落的社会更为扩大,即是超过单一村落的聚落群;另一方面,文化圈的形成也会导致相当地区内的人民进而产生文化认同,由此即可凝聚为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社群以上两项发展,是构建复杂社会的条件这种复杂社会,呈现下列一些特质:(1)有相当数量的财富积累,足以维持有训练的工艺人才,制作礼仪性的贵重物品2)有具备礼仪性建筑物的礼仪中心出现礼仪中心也可能有层级的差异 (3)有一些人物拥有较别人更多的财富与权威,社群之内遂有层级的文化。
这种层级分化,各地可以有不同的形成过程 (4)社会复杂化到达一定程度时,为了执行管理功能,即会出现权力的层级化,也就是从社会体走向政治体,终于形成国家的组织 (5)聚落之间的层级化,会出现中心聚落 (6)当时的居民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可能发展了文字或其他类似的符号——这就是文明的象征 〔1〕苏秉琦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则提出了著名的“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文明起源之阶段论他认为,所谓“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是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则指高于部属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2〕并认为“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因而世界文明发展有一元性” 〔2〕按照许倬云先生所说的复杂社会的特质和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文明起源三阶段论,可以认为东南亚一些最为发展的地区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已大致具备了上述一些条件主要是在红河流域以古螺城为中心的地区初步形成了复杂社会,在当时的东南亚处于发展前沿,发展大致处于与中国云南滇池流域相当的水平同时,尽管以螺城为中心的地区已步入文明,但是范围有限在中南半岛的其他地区,在缅甸、老挝和柬埔寨、马来半岛和东南亚海岛地区,尚没有发现公元前 500 年之前的有金属文化和城市的遗址。
而且,似乎只有在越南北部地区,在冯源文化、铜豆文化和东山文化之间,存在着前后联系和外在的表现, “东山文化”遗存和其灿烂的铜鼓标志着东南亚本地在金属器物制造方面的成就达到了顶峰 〔3〕 (p101~102)东山文化时期的墓葬遗址已明显反映出财富文化,在越溪的一座墓葬中就有超过 100 件的青铜器离今河内不远的古螺城已经形成,土堆的围墙方圆约〔4〕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的人口也多到了需要某种集权化的政府来治理的程度, 〔3〕可以说形成了初步的文明,成为当时东南亚文化最发达的区系其次,在泰国北部地区,出现了能诺他文化、班青文化,形成了较大的农业聚落泰国东北部一些地区在公元前甚至出现了早期古城但是,学术界对班青文化还有争议,对泰国史前早期古城也还没有明确的和具体的考证,对当时居民的族源尚有争议,更不清楚其是否已形成文化上的认同文明起源时代是相对于文明时代而言的,是文明时代的前夜在这个时代,由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文化的出现,推动着一些地区在一些社会中文明因素的萌芽和出现,促进了代表这一时代文明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要素的逐个产生从东南亚文明起源的实际情况看在,红河下游地区和泰国北部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中心聚落、古城、青铜器等,这些都是文明的物质要素,代表着当时东南亚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标志着这一地区已有了文明起源的一些要素。
不过,这些要素却发生在不同地域,而不是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社会里;其最发达部分涵盖的地域范围较小,而且被更为不发达的,处于原始状态的部落所包围这些情形意味着,在当时东南亚较为广大的地域范围内,还没有产生复杂社会的更高需要,还没有形成社会政治组织基础和经济技术条件那么,能不能说在当代的东山文化作为当时东南亚文化中最发达的区系可以代表东南亚,这个地区就是东南亚文明的起源呢?文明是伴随着国家而产生的从历史的观点看,只有其影响遍及东南亚的国家或文明,才能代表整个东南亚文明东山文化虽然代表了史前东南亚文化的高峰,但它也只是具备了文明的一些因素,而没有形成一种文明由于东南亚地域的广大、分散和东南亚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史前东南亚甚至整个东南亚的古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一个可以代表东南亚的国家、王朝的文明东山文化虽然对周边地区,包括对老挝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一些地方此后一段时期的文化,尤其是以铜鼓为代表的文化产生了影响,但还不是一种文明的影响而且,在这些地区的早期国家形成、文明发展起来以后,由东山传入的文化并非是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文化由于东南亚没有出现过代表这一地区的文明、核心国家和中央王朝,诸如东山文化那样的在当时已有较多的文明要素的文化,也只能是代表当时越南北方的文化。
而且,东山文化在进入公元以后就衰落了,它并没有建立起以它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从而代表当时的东南亚文化由于地理上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东南亚原始社会后期各地文化的发展,包括越南北部、泰国北部、缅甸中部和柬埔寨中部文化的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流域型的而非区域型的发展,即在越北红河流域,泰北湄公河上游、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和柬埔寨湄公河流域的发展并没有一个中心段渝先生在分析流域文明与区域文化时指出:区域文化是在相互毗邻的一个广阔空间内的同一文化,不但是整合的,而且具有空间的广延性特征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演变是受区域文化的中心所引导、推动和制约的,流域文化则由域内的各个地域类型所共同构成的,各个地域类型内部虽然有主体文化与非主体文化之分,但地域类型之间既不存在同一文化的整合状态,也不存在同一文化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并且不存在所有地域类型的共同文化中心,不存在由某一个地域文化中心引导、推动和制约整个流域内全部地域类型文化发展演变那样的情况,既不存在同一种文化或单一文化类型的空间广延性覆盖和时间连续性发展,也不存在由某一地域类型作为整个流域的中心引导、推动和制约流域内各地域类型文化协同发展演变的事实。
〔6〕但是,流域文化的非整合性是就其整体形态而言的,这并不排除域内各个地域类型之间某些文化因素的整合性或交融性,也不排除某些文化特征和共同地域传统在局部或全局上的形成整体形态的非整合性与局部或某些文化因素的整合、交融性,便构成东南亚流域文化的典型形态特征,东南亚原始社会后期文化向我们揭示出来的,也是这样一种事实由于地理上的分散、阻融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公元前后东南亚各地的文化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步伐有快有慢正是在东山文化发展时期,远比东山文化发展更高的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与东南亚各地,尤其是已经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甚至初步形成了其文明形态的东南亚沿海的一些地区如红河流域,发展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远比东山文化更大、更重要也更为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外来文明的影响和东南亚本地因素的结合,催生了东南亚大陆沿海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中一些早期的国家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二、东南亚早期国家与古代文化的雏形期这一时期开始于公元前后,即早期国家在东南亚的出现和中国秦汉王朝在越北地区确立统治,大致上止于 10 世纪和 11 世纪之交公元前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生了一个急剧的转变,即在当地原始社会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和印度、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转入阶级社会,出现了许多早期国家。
与东南亚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早期国家时期东南亚居民活动的主要地域的中心,已从山地转向沿海,或大河流域更为广阔的地平地带,如红河下游地区、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和湄公河下游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新石器社会后期东南亚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口也不断增长,使东南亚有了开发和发展大河流域地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外交往尤其是与印度和中国的交往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吸引了人口向沿海地区聚集,并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了早期国家东南亚历史和东南亚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第一次突破早期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东南亚文明时代的来临东南亚早期国家的文化,仍然保留了原始文化的一些特点,但它在本质上已是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外来文化和宗教的传入并与当地社会原有的文化结合,适应更为复杂的阶级社会和早期国家发展的需要,塑造了当地意识形态和古代早期国家的宗教、文化在越南北方,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传入;在中南半岛的占婆、扶南、真腊、骠国、堕罗钵底和海岛的室利佛逝等国,主要是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而且这些早期国家往往同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印度教和佛教,兼容这两种宗教,形成一种混合的宗教文化。
这对东南亚文化后来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显示了东南亚古代文化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吸收外来文化,兼容多种文化的特点但是,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小国众多,国家制度尚未成熟、成型,古代民族国家几乎都还没有形成;后来成为古代东南亚大国的或主要国家,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