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62.51KB
约22页
文档ID:589352947
19世纪俄罗斯文学_第1页
1/22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意识流大师伍尔夫论俄罗斯文学:单纯朴素的风格、流畅自如的文笔,假定在一个充满不幸的世界中对我们主要的呼吁就是要我们去理解我们受苦受难的同胞,而且不要用头脑来同情——因为这还容易做到——而是要出自内心——这就是笼罩在整个俄国文学之上的那片云罩,它的魅力吸引着我们,是我们离开自己黯然失色的处境和枯燥的灼热的道路,到那片云罩中区舒展-------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俄罗斯文学带有一种沉郁的气质,就像是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一样,它是那么的宽阔,那么浑浊,流动起来那么的缓慢而沉重,带有一种苦难的气质 俄罗斯这个国家和人民对于苦难有惊人的忍耐力,在他的文化、性格中有种特别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又与东正教有很大的关系东正教:公元10世纪左右,基督教开始传入古代俄罗斯,到公元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以后,东正教就自认为是基督教的正宗,同天主教、新教对立,东正教的大本营就在俄罗斯天主教、新教强调人的罪恶是天生的,无法自救,只能依靠上帝和他的儿子东正教吸取古代希伯来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成分,认为耶稣具有神的品格和人的品格,对基督的重临(复活)寄予很大的期待 东正教的基本宗旨:”教徒通过神秘的宗教仪式和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及修身、修心,去追求天国的永恒的快乐,或换取来世的幸福。

与天主教相比,对于忏悔寄予更大的期待,认为人通过忏悔不仅可以救赎,而且可以接近上帝,东正教还特别崇拜圣母玛利亚,它从母爱的至高无上出发,认为圣母玛利亚的地位高于耶稣对于女性”圣母式崇拜“,导致俄罗斯文学中一系列优美女性形象的产生东正教的这些特征构成了俄罗斯文学的重要文化源泉,只有了解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学的深厚影响,才能了解俄罗斯文学的受难个爱的特质 俄罗斯在很长的一个时间里,是一个封建的、军事的、农奴制的国家,非常愚昧、落后,野蛮18世纪前25年,彼得大帝引进法国的宫廷礼仪;法国的文化——新古典主义《伊戈尔王子远征记》19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登上文坛,俄罗斯文学才开始大放异彩别林斯基说,普希金使得整个俄国的文学从幼稚的小学生一跃成为精炼圆熟的大师普希金把整个俄国的文学提升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19世纪俄国文学的特点:一、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普希金《叶普盖尼 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理《钦差大臣》;屠格涅夫《罗亭》、《父与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谢德林《格列夫廖夫老爷们》;别林斯基《怎么办?》、赫尔岑《谁之罪》、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 二、整个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主要是围绕着两大主题展开的:谁之罪和怎么办。

当时的俄国苦难十分深重,受到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们,面对俄国这种苦难的现实,不能不问这个问题——谁之罪?所以,对当时封建的、军事的、农奴制的俄国专制制度的批判就成为了几乎所有重要作家的文学主题在”谁之罪“的同时,就是思索俄国应该“怎么办”?回答各式各样,从普希金开始就提出推翻沙皇专制的命题,后来有些作家主张改良,而有些作家陷入矛盾之中 三、俄罗斯文学具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意识西方文学在进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后,作家对自身的忏悔和反思就很少有直接的显露,它们都在批判社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归于社会而俄罗斯就不一样,由于东正教的影响很深,知识分子本身具有一种忏悔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同逼人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变成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对知识分子是否尽到了社会责任的反思许多作品反映自己未能尽到社会责任的忏悔,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形成了一个叫“多余人“的画廊其中包括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的《罗亭》中的主人公,也包括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很多作品中对他们自己的反省 所谓“多余人”:他们大都觉得自己在社会上不满意当时封建贵族的生活,厌恶这个群体,但是当他们转向贫苦的农民,转向工人,转向受苦的市民时,又觉得和这些人格格不入。

当社会矛盾的双方激烈的斗争爆发的时候,他们反而觉得自己无事可做,是个多余的人而这种多余人的位置是由自己来确定的——由自己的思想格局、心里气质、性格上的弱势造成的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 四、俄罗斯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而且是一种心灵现实主义,他很重视关于人的灵魂的探索,并且在这方面有很杰出的艺术上的表现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出生于1799年、母亲是彼得大帝黑奴的“汉尼拔”的孙女、非洲血统、性格奇特、惊人的聪明少年时读书一般,但阅读大量书籍中学时代在皇村中学读书,16岁朗读《皇村回忆》,深的沙皇老师杰尔查文的赏识,后与贵族革命党人——十二月党人交往;流放南方(高加索),创作《叶普盖尼 奥涅金》、《青铜骑士》等;“蝗虫飞呀飞,飞来就落定,落定就吃光,吃光无踪影又被流放至他家的封地——米哈伊诺夫村,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沙皇召见;龚佳洛娃;丹特士;决斗中被枪杀 《上尉的女儿》:布加乔夫、《茨冈》:阿乐哥、珍妃儿《叶普盖尼 奥涅金》:连斯基、奥尔加、达吉亚娜 自然派的奠基人——果戈理《钦差大臣》:赫里斯达霍夫 《死魂灵》第一卷:乞乞科夫分明的笑和不分明的泪 1. 人文主义文学:所谓“人文主义文学”,指的是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思想特征的文学。

它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范畴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2.文艺复兴运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之间,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革新运动,也是一场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具体地讲,它表现为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的复兴 3、骑士抒情诗骑士抒情诗最早于12世纪初出现在法国,骑士抒情诗的内容多为歌咏骑士的冒险事迹及其与恋人的悲欢离合骑士抒情诗中最著名的是"破晓歌"它们用热烈的笔调描写骑士与贵夫人幽会以及破晓时依依惜别的情形,用精选的语言来讴歌爱情,用赞美宗教、上帝及圣母的语句来赞美世俗的女性,表现出与宗教禁欲主义的对抗 4.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5.哥特小说 哥特小说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一个新变体它是对理性主义的一个反动,因为理性主义不能对现实生活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哥特小说以中世纪为背景,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城堡中的神秘故事和谋杀事件。

故事充满神秘、恐怖、鬼怪和骇人听闻的超自然事件 6.拜伦式英雄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曼弗雷特《曼弗雷特》精神特征:1. 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2. 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3. 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爱复仇 7.三一律:古典主义提出的戏剧创作原则,所谓“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严整统一律,它规定:剧本情节只能有一个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三一律”源于古希腊戏剧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8.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19世纪文学中特有的一种人物形象所谓“多余人”:他们大都觉得自己在社会上不满意当时封建贵族的生活,厌恶这个群体,但是当他们转向贫苦的农民,转向工人,转向受苦的市民时,又觉得和这些人格格不入当社会矛盾的双方激烈的斗争爆发的时候,他们反而觉得自己无事可做,是个多余的人而这种多余人的位置是由自己来确定的——由自己的思想格局、心里气质、性格上的弱势造成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