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 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国红梅,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沈阳市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教研部,教材专业网站:,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单元主题结构表,本册教材的科学知识覆盖了三大领域:,显微镜下的世界,物质在变化,我们的地球,探索宇宙,过程技能:,既注重渗透性培养——各单元; 又注重显性化训练 ——“假设与实验”单元 本册教材覆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待科学, • 对待自然, • 对待科学学习, •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具体内容标准渗透在诸单元中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设计说明,本单元采用了总—分—总的设计思路,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由4课组成:,1、水滴里的生物 2、做酸奶 3、馒头发霉了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认识微生物的概貌)——,(分别认识细菌、霉菌、病毒),,(从生命体都具有细胞结构的角度,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单元学习的起点,专业背景: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按结构、组成可分为三大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 (真菌) 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按我国学者提出的分类法将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不难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占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NO.1,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身体是由单个细胞构成,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虽然如此,它们有着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池塘里的水滴及其所可能包含的主要原生动物: 1) 草履虫 2) 团藻 3) 钟形虫 4) 喇叭虫 5) 变形虫 6) 毛口虫 7) 单胞藻 8) 唇滴虫,NO.2,NO.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cell)这个词的原意是小室的意思自从英国科学家R.胡克在他的《显微术》(1665年)一书中首次将“细胞”一词用于他在复式显微镜下看到的软木片的细微结构——即死细胞的细胞壁时,这个词便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含义 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一层厚壁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的一层极薄的膜,不仅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膜内、细胞核以外的透明黏稠物质细胞质中有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在生命旺盛的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能够加快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NO.4,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一般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作用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并且细胞质里没有大的液泡NO.5,乙肝病毒,艾滋病毒,SARS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NO.6,1、水滴里的生物,活动:,1、在自然界里取些水来,看看里面有什么? 或:制作小水塘2、在老师调好的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水里有什么资料:,1、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2、微生物的种类,,观察由宏观到微观,(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大致情况),(在观察中发现),(为观察提供素材),讨论:,(期望发现更多的有关微生物话题),2、做酸奶,活动:,自制酸奶,认识细菌:杆菌、球菌、螺旋菌,资料:,活动:,1、体验细菌的繁殖速度,2、细菌的功与过,,3、减少细菌的传播,了解细菌的基本情况,(激发学习兴趣),3、馒头发霉了,提问:,在哪些地方见过霉?,(对霉菌前概念的了解),活动:,1、观察各种霉,2、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3、对比实验:探究发霉的条件—— 逆向思考:怎样防止发霉,资料:,霉菌的功与过,,(建立霉菌的认识),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资料:,细胞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活动:,1、观察细胞的形状与结构特点,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与人体表皮细胞,资料:,1、胡克与细胞 2、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了解细胞概况),,(细胞的形状与特点),,(科学家的探索及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单元设计说明,本单元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孩子们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状、表面地貌、内部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地表的变迁情况本单元由5课组成:,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表面,3、地球的内部,4、火山和地震,5、地表的变迁,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了解地球的整个地貌分布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出发引发对地球内部的思考,建构自己对地球内部的了解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概况,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1、地球的形状,提问:,人类是怎样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资料:,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实践,活动:,1、模拟船进、出港,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3、人类在太空中观察,,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科技史的教育资料:,地球的赤道周长、赤道半径和表面积,(地球的基本概况),2、地球的表面,资料:,欣赏地球表面的风光,活动:,1、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 ),2、制作地貌模型,(地图的产生、了解地球的地貌分布),3、观察地形图,,3、地球的内部,提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思维聚焦),活动:,猜三个盒子里装有什么?,科学家从哪些方面收集地球内部的信息?,,,,资料:,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不同的圈层,,(了解地球内部构造),活动:,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用模型解释),4、火山和地震,1、什么是火山,1、什么是地震,2、科学家的研究,3、火山的构造,4、模拟火山喷发,2、唐山大地震,3、模拟地震的发生,4、中国古代和现代观测地震情况 ——张衡的地动仪,5、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了解大自然和人的关系,,5、地表的变迁,资料:,1、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推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沈括《梦溪笔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风化,侵蚀,,,模拟 实验,自然界变化,,,解释,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单元设计说明,本单元以水、木材等身边常见物质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了解这些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现象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本单元由4课组成:,1、蜡烛的变化 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是变成新物质的变化 2、铁钉生锈了 认识典型的变成新物质的变化 3、变色花 通过探究纸花变色的奥秘来认识三类物质——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 4、洗衣服的学问 了解汗渍、墨水、油污、果汁等污物在不同洗涤用品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第一课是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提科学名词),第二、三、四课则从铁钉生锈、纸花变色、污物除去的现象来全面认识“物质在变化”的事实什么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即物理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石油的分馏,萃取操作等等 什么是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就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相比,化学变化有这样几个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等现象;变化的本质是旧的化学键断裂的同时有新的化学键生成,比如中毒,石油裂化等等。
化学变化的过程的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燃烧就是化学变化1、蜡烛的变化,活动:,1、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种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辨析下列现象属于哪类变化,3、做活动,属于哪一类变化?,,(进一步认识两类变化),2、铁钉生锈了,提问:,在哪里见过铁锈?,(认识铁锈,渗透铁锈产生条件),活动:,1、比较生锈和没有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2、研究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3、防锈方法,,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交流质疑、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变色花,活动:,纸花变色,(引出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资料:,认识生活中的酸碱物质,活动:,1、用紫甘蓝做试剂,2、用自制试剂检验身边物质的酸碱性,资料:,物质的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4、洗衣服的学问,提问:,怎样洗去污渍?,(前概念调查),活动:,试一试,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资料:,(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交流质疑、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肥皂去污,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单元设计说明,本单元以人类“探索宇宙”活动为线索,围绕月球、太阳及太阳系、宇宙空间,展开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在了解它们基本概况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历史,激发学生沿着前人的脚步继续探索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本单元是地球宇宙部分与生命世界部分相结合的综合性单元由5课组成:,1、登月之旅: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2、太阳系大家族: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观测太阳、模拟太阳系的行星运动 3、看星座: 观测天空中的星星 ,认识北斗七星及北极星 4、探索宇宙: 收集各种宇宙探测、太空飞行方面的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激发探索其它星球(宇宙间)是否有和人一样的高级智慧生物的兴趣 1、登月之旅,引入:“嫦娥奔月”的故事 (了解人类观察和探索月球的历程,及伽利略的发现,引出后面的探究活动 活动: 1、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登月之旅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并解释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3、去月球旅行需做哪些准备?(——应用),2、太阳系大家族,活动: 1、地球的公转 2、观察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差异 3、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及太阳系基本概况) 4、实验 (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间的关系),(知道地球绕太阳 公转带来四季的变化),3、看星座,活动: 1、“我的星座”。
(激发学生看星的兴趣,从中发现问题) 2、认星座 (了解星座概况,认识著名的大熊星座、小熊星座中的北极星和北斗星,进而引出银河系 ) 3、做“星座”放映器 (引导学生夜晚主动去观察星空,认识星座4、 探索宇宙,活动: 1、“望远镜” 2、“运载火箭” 3、“航天器” 4、难忘的太空人观测工具的进步让人类冲出地球的梦想得以实现5、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提出问题: 哪些星球可能有生命? 活动: 1、金星和火星 2、有关地球外有生命的种种猜测和描绘引发在地球以外的茫茫宇宙间可能有类似甚至超过人类智慧的生物存在的猜想人类的猜想也许就是未来的现实——领会科学不断发展,人类更需努力地球名片,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5日,美国相继发射了“先驱者”10号和11号行星探测器,这对孪生探测器各携带有一张“地球名片”(亦称“地球人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