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时姓的来源路姓的来源介绍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39KB
约10页
文档ID:266382699
时姓的来源路姓的来源介绍_第1页
1/10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时姓的来源路姓的来源介绍 关于路姓源出有出自姬姓、姜姓、妘姓、以县名得姓等多种说法,后代族人多尊玄元为得姓始祖以下是烟花美文网我为你用心整理的路姓的来源介绍,梦想你热爱   路姓源出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治一带),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其后以封地为氏,后去三点水为路姓 3、出自妘姓,为陆终后裔(其实亦为黄帝后裔)据《困学纪闻》与《姓考》所载,黄帝裔孙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郐子),受封于路,子孙以路为姓 4、以县名得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6、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没路真氏后改为路姓;今满、侗、景颇等民族亦有此姓。

7、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 得姓始祖 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向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路姓迁徙分布 路姓源起特别庞杂,在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路姓已经特别抢眼,如有巨鹿东里(今河北平乡西南)人路温舒,渔阳(今北京密云)人路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路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路粹,太原(今属山西)人路佛可见在此际,路姓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期,路姓繁衍得仍旧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展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县、颍川郡说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县一带路姓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除此之外,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宁夏固原、陕西西安一带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兴旺,一向延续到隋唐两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姓人,在此际竟现于史,名人不断。

当然,此际强烈的社会混乱,也导致数量众多的路姓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形成路姓东阳郡望隋唐时代,路姓上述郡望仍旧兴盛,并且以阳对等路姓郡望为中心扩展至今山东境内,如唐代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盛,后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阳,当为路姓入湖南之始宋时,其后路振由永州祁阳徙居潭州湘潭(今属湖南)明初,山西路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此后至清,路姓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理由散居全国各地如今,路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路姓约占全国汉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路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路姓姓氏(文化) 郡望 内黄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四千五百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宏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

汉朝时期,其地置内黄县曹魏时期,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四个镇、十三个乡到2000年,内黄县辖六个镇、十一个乡 阳平郡:汉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

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造人、中国工农红军优良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向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向延续至今。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边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邻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

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进展受到确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堂号 阳平堂:以望立堂 内黄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路姓家族名人 路皋: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画家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路淑媛:南朝宋丹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选宋文帝后宫生刘骏(孝武帝),拜淑媛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雄:阳平人,北魏大将因从戎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奉车都尉 路隋:阳平人,唐代大臣举明经第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有《平淮西记》 路岩: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后与韦保衡交恶,被流放儋州,并赐死 路彬: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人,南宋官吏任广西提刑时,明察秋毫,杜绝冤狱,后又为民请命,减去片面过于沉重的赋税官至刑部侍郎 路振:永州祁阳(今属湖南省),宋代大臣、学者五岁通《孝经》、《论语》后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家所称道,著有《九国志》 路迎:(1483-1562) 字宾旸,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 路亨:太平府当涂(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

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崇祯时任临清同知后清兵攻破临清城,被乱兵所杀 路温舒:巨鹿东里人,西汉文士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