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概念辨析(何明).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11MB
约23页
文档ID:114216806
概念辨析(何明)._第1页
1/23

民族”概念的辨析 何 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概念辨析,提 纲 一、问题缘起 二、什么是族群? 三、当代中国的民族建构 四、族群-民族理论,一、问题缘起,一、问题缘起,(一)“民族”的历史性差异 古代民族:指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以血缘和亲缘等为纽带构成的文化群体如氏族、部落等 现代民族:指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与现代国家相关联的文化群体它包括:nation或nationality(构成现代国家的国民),minzu(被现代国家所承认的文化群体),ethnic group(现代社会以共同文化记忆、语言等文化为纽带的群体),local people(现代社会内以共同地域文化为纽带的文化群体)一、问题缘起,(二)关于斯大林民族理论的讨论 斯大林的 “四个共同”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一、问题缘起,(三)关于“民族”的翻译 nation:国家、国民、民族 nationality:国籍、国家、民族、民族 全世界共有61亿居民,分属2000多个“民族” 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民族。

据1978年统计,一亿人口以上的民族有7个: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南美洲火地岛上的阿拉卡卢夫人和雅马纳人则是人数最少的民族 100万以上这些民族人口的总数超过了全球人口的96%,而在其余不到4%的人口中,却包括着1800多个民族二、什么是族群(Ethnic group)?,二、什么是族群(Ethnic group)?,(一)族群概念的由来 最接近的词源是希腊文Ethnikos——即指“异教徒”(heathen)Ethnic”自从14世纪中叶就出现于英文到19世纪,这种含义普遍地被具有和“种族”特色的意涵取代,用来指涉犹太人、意大利人与其他人群在20世纪中叶,它再度出现,其意涵接近Folk(民间的、民俗的),意指出现在当代的一种风格,最普遍地是在服装、音乐和食物方面其意义涵盖范围是以严肃的族群属性到土著的(Native)、附属的(subordinate)传统到都会商业的流行时尚 作为学术概念,1930年代开始使用,指归属于同一个社会、拥有相同的文化的人类群体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Tribe)和“种族”(Race)。

傣-泰-掸,二、什么是族群(Ethnic group)?,(二)族群的定义 族群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语言、信仰、历史记忆、血统、族源上有共性的群体或次群体 “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的承认,而外界则认为他们是同一体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和共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它可以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土著居民中的不同文化和社会集团它综合了社会和文化标准二、什么是族群(Ethnic group)?,(三)族群的特征 实践性:生活方式、符号系统、认知结构 变通性:时代、国家、环境,哈尼-阿卡,三、当代中国的民族(minzu)建构,三、当代中国的民族(minzu)建构,(一)民族识别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自报登记的民族名称达400 多种,自称、他称、支系名称、汉语译称与地区性习惯称呼混杂在一起,不利于民族政策的真正落实1954 年前确认了38 个少数民族,1954 年到1964 年间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此后,1965 年,确认珞巴族为单独民族;1979 年,确认基诺族为单独民族。

至此,“56 个民族56 朵花”的基本格局已然打造完成,但民族识别工作并未因此而宣告结束事实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识别工作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旗帜下恢复开展,重点是在一些地区对一批人的民族成份予以恢复、更改,以及对一些要求识别为少数民族乃至单一少数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辨别、归并,但总的民族数目却没有再增加,民族识别由“打造56”走到了“定格56”三、当代中国的民族(minzu)建构,(三)“民族”是什么? 民族(minzu)的定义:民族国家对本国国民中的文化共同体进行的制度化分类族群,现代国家,,nationality,,,minzu民族,三、当代中国的民族(minzu)建构,(二)定义 民族(minzu)的定义:民族国家对本国国民中的文化共同体进行的制度化分类 (三)特征 1)现代性 2)制度化 3)稳定性,四、族群—民族理论,四、族群—民族理论,一、原生论(primordialism) 希尔斯(Edward Shils)、范·登·伯格(Van den Berghe)、菲什曼(Joshua Fishman)等:认为族群是人类的自然单位,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悠久历史,语言、宗教、种族、土地等“原生纽带”使这些自然单位获得内聚与外斥的力量和根据。

四、族群—民族理论族群—民族理论,二、现代—想像论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盖尔纳(Ernest Gellner)、西顿·沃森(Hugh Seton Wason)等认为:民族(nation)是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者借助文字、符号、历史、记忆、仪式、想像等制造出特定群体四、族群—民族理论,三、工具论(场景论) 德斯皮斯(Leo A. Despres)、哈尔德(Gunnar Haaland)及柯恩(Abner Cohen)等从外部因素对个人及以个人组成的集体的影响解释族群,强调行动者的行为所追求的价值或功利最大化他们基本上把认同视为一种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人们有能力根据场景的变迁对认同归属做出理性选择,认同是不确定、不稳定的,是暂时、有弹性的四、族群—民族理论,四、边界论 巴斯的“容器”模式:族群是一种组织性容器,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它可以装入不同数量、不同形式的内容 科恩(Yehudi Cohen)的“气球”模式:族群边界就像一个气球的皮面,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变换边界的气球表面受到两种压力: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其大小和定位随着内外压力的不同而不同。

沃尔马(Sandra Wallman)的“茶叶袋”模式:族群边界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标志着一个体系和另一个体系的分界面,是“结构性的和组织性的”;另一个方面标志着“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结语,“民族”概念必须进行辨析并在特定语境理解 当代中国的“民族”具有特殊含义,它是国家对国民进行文化分类的结果 有关族群-民族的理论对于解释中国的民族问题具有参考借鉴价值,谢 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