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录学第6讲,纪传体史书,教学目标: 了解纪传体史书的发展概况; 掌握纪传体史书的主要类型; 分析纪传体史书的主要代表作之作者及其优缺点 教学重点 重要概念:纪传体;纪传体体例;纪传体的时段体例、编修体例;“八书二史” 《史记》的作者、版本、成就、特点和问题 《汉书》的作者、版本、成就、特点和问题 教学难点:纪传体的优缺点;纪传体史书的主要代表作及其版本增递 课时安排:2课时,一、纪传体史籍的产生,(一)萌芽:《世本》:战国时赵国史书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唐代改称《系本》或《代本》该书记载黄帝以来的史事﹐原十五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汉书》谓下迄春秋﹐但有的本子记事至秦末﹐当为後人续补现存佚文称赵王迁为“今王”﹐说明是赵国的著作赵王迁在位八年﹐相当於秦王政十二年至十九年(前235~前228)﹐续补的本子应成於这段期间此外﹐有的本子还记有“汉高祖”﹐当为汉人补入《世本》的《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又称为《纪》或《本纪》﹐近於《史记》的“本纪”和“世家”﹔《作篇》记器物发明﹐《居篇》记帝王诸侯都城﹐近於《史记》的“书”该书对纪传体的创立有所影响﹐司马迁作《史记》曾以该书为据。
东汉末以来﹐宋衷﹑宋均﹑孙检﹑王氏等皆有注宋代目录书不著录该书﹐高似孙《史略》说他曾有辑本﹐说明当时即已失传清钱大昭﹑王谟﹑孙冯翼﹑陈其荣﹑洪饴孙﹑秦嘉谟﹑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等皆有辑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汇印为《世本八种》二)确立:《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通史,为第一部正式的纪传体史书 (三)完善:《汉书》,东汉班固,纪传体断代史, (四)发展:魏晋以后二、正史的演变,(一)正史的定义 1、广义的定义:凡一切以纪、传、表、志为体例的纪传体史籍,都可以称为正史 2、狭义的定义:凡是经过皇帝钦定或者是朝廷认可和规定的纪传体史籍,即为正史天涯论坛有一个帖子批评易中天《品三国》第190页提到《资治通鉴》为正史,遭到批评)《文献通考》卷191(《郡斋读书志》卷2上):人皆以纪传便于披阅,独行于世,号为正史二)“正史”的变迁 1、“正史”名称的出现:南朝梁阮孝绪有《正史削繁》,“正史”之名始见于此 2、《隋书》卷33《经籍志》中,当时存有正史“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 3、《唐六典》卷10《秘书省》:乙部为史,其类一十有三,一曰正史,以纪、纪、传、表、志(《史记》等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
4、《旧唐书》卷46《经籍志》:正史“八十一部,《史记》六家,前汉二十五家,后汉十七家,魏三家,晋八家,宋三家,后魏三家,后周一家,隋二家,齐二家,梁二家,陈三家,北齐三家,都史三家,凡四千四百四十三卷”5、北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正史共有“三十部,计二千一百六十二卷”: 《史记》一百三十卷,《史记》八十七卷,《史记音义》十九卷,《史记索隐》三十卷,《史记正义》三十卷,《新校史記》一百三十卷;《汉书》一百卷,《汉书问答》五卷(阙);《后汉书》九十卷,《志》三十卷(余靖等校正),《新校前汉书》一百卷(余靖等校正),《新校后汉书》九十卷(余靖等校正),《三史刋误》四十五卷(阙);《三国志》六十五卷,《晋书》一百三十卷,《晋书音义》三卷,《宋书》一百卷;《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后魏书》一百三十卷;《后魏纪》一卷(阙);《后魏书天文志》二卷(阙);《北齐书》四十九卷,《后周书》五十卷,《隋书》八十五卷,《志》三十卷,《唐书》一百三十卷,《唐书》二百卷,《五代史》一百五十卷6、《新唐书》卷64《艺文志二》:正史类七十家,九十部,四千八十五卷 7、南宋初晁公武(约1144年前后去世)《郡斋读书志》卷2上:正史包括“《史记》一百三十卷,《前汉》一百卷,《后汉》九十卷、《志》三十卷,《三国志》十五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宋书》一百卷,《南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后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隋书》八十五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五代史记》七十五卷,《三朝国史》一百五十卷”。
17部) 8、南宋郑樵(1104-1162)《通志》卷65《艺文志略第三》:正史:《史记》、《汉》、《后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唐》9、南宋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正史类:《川本史记》,《严州史记》,《川本前汉书》,《吉州本前汉书》,《越州前汉书》,《湖北本前汉书》,《川本后汉》,《越本后汉书》,《旧杭本三国志》,《旧杭本晋书》,《川本三国志》,《川本晋书》,《旧本晋书》,《南史》,《旧本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后周书》,《旧杭本前唐书》,《旧杭本后唐书》,《川本小字旧唐书》,《川本大字旧唐书》,《旧五代史》27部),10、宋陈振孙(约1261年去世)《直斋书録解题》卷四:正史类:《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书》一百卷,《后汉书》九十卷,《续后汉书》四十二卷(庐陵贡士萧常),《后汉志》三十卷(晋秘书监河内司马彪),《三国志》六十五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宋书》一百卷,《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后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书》五十卷,《后周书》五十卷,《隋书》八十五卷,《唐书》二百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五代史》一百五十卷,《新五代史》七十四卷,《三朝国史》一百五十卷,《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熙宁十年诏修仁宗英宗正史宋敏求苏颂王存黄履等编修吴充提举元丰五年王珪李清臣等上之),《四朝国史》三百五十卷(绍兴二十八年置修国史院修一朝正史三十一年提举陈康伯奏纪成乞选日进呈至干道二年閠九月始与太上圣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焘言修四朝正史开院已十七年乞责以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吕奏志成十二月进呈);《史记音义》二十卷(唐崇贤馆学士刘伯荘撰),《史记索隠》三十卷(唐宏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撰),《史记正义》三十卷(唐张守节),《三刘汉书标注》六卷(侍读学士清江刘敞),《唐书直笔新例》四卷(修书官温陵吕夏卿),《唐书音训》四卷(宣义郎汶上窦苹),《唐书纠缪》二十卷(朝请大夫知蜀州成都吴缜),《五代史纂误》五卷、《杂録》一卷(吴缜),《唐书列传辨证》二十卷(端明殿学士玉山汪应辰),《西汉决疑》五卷(国子司业宛丘王逨),《西汉刊误补遗》十七卷(国子博士吴仁杰)(专史22,共33部)[详细说明可以参考宋王应麟《玉海》卷46《正史》、卷47],11、《宋史》卷156《艺文志》:“正史类五十七部,四千四百七十三卷。
12、《明史》卷97《艺文志二》“正史类一百十部,一万二百三十二卷”,但是这个正史包括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实录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 13、清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正史类:危素《宋史稿》五十卷,《元史稿》五十卷;宋濓等修《元史》二百十二卷,朱右《元史补遗》十二卷,刘应秋等《皇明七朝帝纪》四十卷,陈懿典《正史七太子传》一卷,杨继礼《后妃传》一卷、《外戚传》一卷,郑晓吾《学编》六十九卷,邓元锡《明书》四十五卷,陈翼飞《史待》五十卷,何乔逺《名山藏》一百八卷,朱国祯《明史概》一百二十卷,尹守衡《明史窃》一百七卷,吴士竒《明副书》一百卷,雷叔闻《国史》四十卷,刘振识《大録》,《廷左平国书》,柯维骐《宋史新编》二百卷,谢陛季《汉书》六十六卷、《正论》五篇、《问答》二十篇,蒋之翘《更定晋书》一百三十卷;宋熊方《后汉书年表》十卷,方岳《重修南北史》一百十卷;金萧永祺《辽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陈大任《辽史》,完颜孛迭《中兴事迹》,萧贡《史记注》一百卷,蔡珪《南北史志》三十卷;元脱脱等修《宋史》四百九十六卷、《辽史》一百十六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郝经《续后汉书》一百三十卷,瞻思《金哀宗纪》、《正大诸臣史传》,张枢《刋定三国志》六十三卷、《续后汉书》七十三卷。
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一)基本内容:本纪,世家,史表,书志,列传,论赞,等 1、本纪:也称“纪”,以皇帝(或者相当于帝王地位的历史人物)为中心、以编年体为形式记载一个朝代国政大事的纪传体体裁 2、世家:记载某一个历史时期特殊上层人物的历史史实的纪传体体例 3、列传:记述除天子和一些特殊上层人物之外的各类社会人物的一种纪传体体裁 4、志:亦称为“书”,或者“书志”、“史志”,是用以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以及自然、社会历史的纪传体体裁 5、论赞:是纪传体中评论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一种体例 (二)纪传体断代史: (三)两者的关系五、纪传体的编修体例,(一)私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齐书、南史、北史、新五代史、新元史 (二)官修: 《陈书》,《北齐书》,《魏书》,《周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元史》,《金史》,《辽史》,《明史》,《清史稿》 (三)两者的评价:,五、纪传体史书,(一)史记 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2、版本: 1)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十六册(四函),清光绪四年(1878)金陵书局刻本; 2)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二十二册,清同治四年至九年金陵书局刻本; 3)史记,(汉)司马迁撰,三十册(十函),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缩印本; 4)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四册,清光绪八年上海点石斋仿汲古阁缩印本; 5)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八册,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久敬斋石印本;,6)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十册(三函),清光绪二十八年竢实斋石印《二十四史》本; 7)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 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二十册, 清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刻本,光绪三十年陈延铧抄录明归有光方苞评点史记内容; 8)史记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五十二册(六函),1977年中华书局据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分段标点校订出版; 9)史记,(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宋淳熙三年(1176)张杆桐川郡斋刻八年(1181)耿秉重修本,4函24册; 10)史记,(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宋黄善夫家塾刻本,4函28册,线装; 11)史记,(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宋乾道七年(1172)蔡梦弼东塾刻本,4函30册,线装。
3、内容: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4、《史记》的史料来源 1)文献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纪》、《春秋》、《国策》、《楚汉春秋》等数十种 2)口述史资料司马迁二十岁即四处游历,行程几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