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七年级上册第3章 人类的家园 七年级上册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学识点 3.1 地球的外形和内部布局 一、地球的外形 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熟悉: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散 月食现象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平线是弧形的 登高望远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天边海角走不到边 4、地球的内部布局: (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片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为六大板块:亚欧 2. 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 比例尺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即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0千米以上。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对比细致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对比粗略 4. 比例尺的三种表现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 (1)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指向标定向法: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 一、岩石的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常见岩石的种类: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砂岩和大理岩 2、岩石的应用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悬岩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火山和地震等 二、火山 1火山的构成: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 2、火山喷发物的组成 3、火山的类型 4、火山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边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三、地震 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撼现象 2、地震的组成: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3、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边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4、地震的防范和预报:伏而待定,有序逃命,防震建筑。
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六大板 块漂泊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理由),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 脉(分畛域),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2 地球仪和地图(重、难) 一、地球仪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指示南北 2.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纬线不等长,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为整圆,指示东西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5.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 6.纬度从赤道算起,把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 7.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即20W和160E 8.划分南北半球的纬线是:0纬线,即赤道 9.低中高纬度的的划分: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二、地图 1.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将地球外观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
试卷共()页 第 页1 5,张衡和地动仪 3.5 泥石流 1、形成理由:山区有利于水流搜集,且流速大、冲刷力强;山坡或谷底表层堆有大量松散碎屑物,轻易被水冲刷;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形成大量水流 2、人类活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诱发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和防卫措施 3.6 地球外观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德国魏格纳提出,大陆是漂移的,地球上全体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2、海地扩张说: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形成一个地壳裂缝(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 一起向两边移动 3、板块构造说:地球上的岩石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小块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泊”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7 地形和地形图 2、地形的变化: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3、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重、难) 试卷共()页 第 页2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