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灾害避难的基本概念 避难是躲避灾难或破坏它是因地震、暴雨、火山活动等异常自然现象或过失、事故、战斗等人为原因引发灾难,从原来功能遭受破坏的场所或预想危急的场所,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场所转移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避”是躲避,避开,防止;“难”是灾难,灾难,不幸的遭遇避难是从危急性高或预想危急性高的场所转移到可以躲避危急的安全场所 有“难”,才有“避难”各种城市灾难及其次生灾难是产生危急和预想危急的根源;城市建筑及设施是主要承载体,其破坏越严重,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越大;市民是承受危急、确保安全的对象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用避难疏散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在世界灾难史上,避难是严重灾难发生时,一种躲避灾难的普遍行为避难是人类躲避灾难的本能、方法、措施以及城市综合防灾诸多环节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有效地抗御多种灾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避难方式 依据几千年来,特殊是近代应对各种严重灾难的实践,避难方式可以归纳为逃荒、灾前避难、远程避难、自主避难、广域避难和引导避难等 (一)逃荒 逃荒是一种最危急的避难方式从以往发生灾难的地域分析上看:灾民从重灾区逃往轻灾区好像是从危急性高的地区逃往危急性低的地区,但由于避难途中灾民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虽有大体的逃荒方向和预想的归宿,但没有精确的逃荒落脚地,使灾民一直处于没有生活保障的状态,没有力气抵挡疾病或其他意外事故的打击,结果是必定有一部分灾民死于逃荒途中。
当然,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近代严重灾难,特殊是近几十年来的灾难,广阔灾民像旧社会的那种逃荒避难方式已经非常罕见灾时,重灾区会得到当地政府、志愿者的帮助或国际救济,从而可以在重灾区实施灾前避难、灾后避难、远程避难和广域避难 (二)灾后避难 灾后避难是严重灾难已经发生条件下的避难从预报的角度看,灾难可以划分为可预报灾难(台风、飓风、洪水等)和难预报灾难(地震、火灾、恐怖事件、意外事故等)可预报灾难可以实施灾前避难,而难预报灾难则主要是灾后避难 (三)灾前避难 临灾预报发布后的灾前避难,是城市居民躲避即将发生严重灾难而采取的避难行动台风、飓风、洪水等是简单实现灾前精确预报的自然灾难,可实施灾前避难避免生命财产损失灾前避难可以做到充分利用灾前的时间资源,把避难人员以及部分可移动的珍贵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还可以从域内紧急调配和域外紧急补充应对严重灾难发生时必需的各类抗灾和减灾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资源等),并预先实施科学配置,为灾后抗灾减灾和市民避难创造更充分的条件灾前避难是避难人员在严重灾难发生前有充分思想预备的条件下的避难,当灾难发生后,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严重灾难发生时对市民造成的心理上的刨伤,并有利于灾后能有序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从灾后避难向灾前避难发展,是现代避难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四)远程避难 远程避难是灾前避难和灾后避难的一种特别方式它是有规划、有组织的集体避难行为,避难行动有基本的安全措施,备有避难必需的一般生活用品,有栖身之所,伤病者可以得到医治等,灾情减轻或消逝后可以集体返回原地 (五)自主避难 自主避难是市民自主的、自愿的、严重灾难刚刚发生后无组织状态下的避难行为严重灾难发生后,市民自主避难的避难疏散场全部两种选择:其一是根据灾前规划建设的指定避难所避难;其二是自行选择城市设施或临时避难设施(帐篷等)避难自主避难的市民人数比较多,占据了很多非指定避难疏散场所这不仅造成指定避难疏散场所资源的铺张,而且占据的设施未经安全诊断,可能存在较大的隐患 (六)广域避难 发生地震、大火、水灾、火山喷发等严重灾难时,灾难的影响范围比较大,需要较大地域的市民到较远的避难所避难或者在每一个较大的地域内设立一个规模较大的避难疏散场所广域避难的地域范围视灾情的轻重、避难者与避难所多少确定 (七)引导避难 引导避难应当在灾难发生前的综合防灾减灾教育中进行定期演习,使市民知晓每个家庭或机关单位所在的避难圈、避难经由的道路与应到达的指定避难疏散场所、避难必需遵循的规章制度和安全事项等。
一旦发生严重灾难,即使城市抗灾救灾指挥机构和志愿者尚未形成引导功能,市民也可以根据综合防灾演习的避难途径到达指定避难所避难 避难情报 灾难情报可以分为预估、预报情:报,灾难发生原因情报,灾情情报,避难情报,安危情报,救援情报,恢复、重建情报,防疫灭病情报等 避难情报包括避难指示、引导、劝说情报,避莫非路与避难所破坏与安危情报,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中的火灾情报,避难物资保障情报等 避难劝说是劝说避难者避难、快速避难避难指示是严重灾难迫在眉睫即将威逼市民生命时,行政领导发出的避难命令,是对市民生命财产的高度负责,被指示者必需根据避难要求马上采取避难行动 传递避难情报必需力求精确、快速、实时,并具有牢靠的传递手段避难指示的发布者必需把握避难指示的基本推断指标,例如:发出面临短期灾难(地震、海啸、洪水、台风、飓风、泥石流、火山爆发、毒气严重泄漏等)后的预报 假如发生洪涝灾难,在发布大雨、洪水警报后,或洪水超过警戒水位,或上游发生严重洪灾,依据灾难特点、河道状况、气象分析等预估本地即将发生灾难时,应做好指示避难的预备,并实时指示辖区内的市民避难避难指示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不该避难而指示避难,将干扰甚至严重干扰城市正常的生产、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但若必需避难,而没有指示避难将造成不可避免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损失。
避难情报的收集、传递应形成平常特殊是灾时畅通的情报网络,各级避难指挥机构之间,各避难所之间,避难的指挥、引导人员之间以及他们与避难者之间,避难管理部门与抗灾减灾资源储备仓库之间,避难疏散场所与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气象服务部门、交通部门、消防部门之间等,都应当保持情报信息畅通无阻,一旦受阻应当能在极短时间内恢复作为避难情报的收集、传递手段,城市综合防灾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有线、无线通信设施以及卫星通信、航宅通信等,进行避难情报的收集与传递 向避难者传递避难情报,可以利用直升机、广播车、电台与电视台、英特网以及口头传递等严重灾难发生后,由于停电、气象条件恶劣、通信设施破坏等,有些通信设施可能处于瘫痪状态在这样的状况下,向市民传达情报以广播车、直升机广播、通知、口头传达等方式更有效而灾前,通过电视台、因特网、广播电台(站)以及其他新闻手段,通过城市社区各基层组织口头传递等,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灾难情报错综复杂避难情报产生于灾难即将发生或刚刚发生之时,抗灾救灾指挥机构尚未发挥领导、指挥功能,志愿者也未形成较强的引导力气,灾情调查没有开头或者调查力气非常微弱,灾情收集与传递都有较大的难度。
特殊是灾后市民普遍采取自主避难,部分市民乘汽车进行远途避难,避难情报的收集与传递更为困难因此,平常通过综合防灾教育与演习,提高市民的总体综合防灾意识,增加市民对城市灾难的关心度(熟识灾区用语与避难符号的程度)、危急度(对自身居住地灾难危急性熟悉的程度)以及对策度(灾时基本生活用品的预备数量、避难应把握的基础学问多少等)是非常必要的关心度、危急度和对策度的综合分数越高,市民的综合防灾意识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