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工作概论1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49KB
约8页
文档ID:300485104
社会工作概论1_第1页
1/8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社会工作概论1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进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思想背景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2.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力、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它供认人的一切权力与生俱来,包括人的生存权、进展权等,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对等权力,对社会工作的展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进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时代背景 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布局的巨大变化,展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根本的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2.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调配愈益两极分化,强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人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冲突 3.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变更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实践)▲ (一)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二)形成: 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公布“济贫法”(Poor Law) 这部济贫法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这部法案的公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那么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进展 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举行救济的先例 (3)规定凡有工作才能的贫民,务必加入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遏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济贫,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赋予救助 (6)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①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②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病者、精神病患者及须抚育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 ③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意义: 首先,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其次,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的原那么,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第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进展来说,伊丽莎白《救济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特意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职业化) 第四,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供给服务的一种根本形式 第五,该法尝试用天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今天个案工作的进展奠定了根基 2.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1)汉堡制 1788年在汉堡市实行的一种对比有特色的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对后来各国救济制度与方法影响较大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实施救济的原那么是助人自助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①为失业者介绍工作;②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③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④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使贫民不致凭借成习 (2)爱尔伯福制 1852年,德国另一个小城市爱尔伯福制,也仿效汉堡制并加以革新,实施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对后来救济工作的方法影响很大。

概括内容为: ①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②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承担,为荣誉职③赈济员的工作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放赈济款求助者务必与赈济员接洽结案后,赈济员应首先赴救助者家庭做家庭调查,经调查切实需要救济者方能赋予扶助发放赈济款依据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不许贫民养成凭借心理其二是从事段内困苦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无业游民等④全市每14段设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由区监察员任主席,每两星期开会一次,议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⑤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九人组成,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统一管理和支配全市救济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每两星期开会一次 意义: ①分类救助、助人自助的思想和济贫法一致 ②汉堡制的实施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③爱尔博福制进一步修正革新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3.1869年的慈善组织会社(cos) 1868年索里牧师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协调政府和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1869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该会社的根本理论看法是,个人应对其困苦负责。

采纳公共救济讲损害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致使他们凭借救济为生因此,该会看法贫民应尽其所能以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外来气力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 概括工作方法: (1)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主持救济调配工作 (2)各区办理区内全体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接洽部, 供济贫法执行人员、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这样就可以揭露那些同时向几个机构申请的贫民,以使救济资源更有效地发货作用; (3)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举行调查; (4)提高救济款物的配额,使之足够申请人生活所需 “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重要付出: (1)“会社”首创派友好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查,按个别处境的不同,对每一个案件分别做出处理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 (2)“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进展奠定了根基 4.睦邻组织运动 背景:由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者发动,梦想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举行调查,以便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让受教导者和贫民共同生活在一起,实现政治上的对等、民主,解决困苦问题。

(1)1884年英国伦敦巴涅特创立的“汤恩比馆” 特点: ①设立贫民区,备有宿舍,全体工作人员均与贫民共同生活 ②没有既定的工作筹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③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④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2)1888年,美国琼亚当斯在芝加哥创立了“霍尔馆” 睦邻组织运动对专业社会工作进展的意义: ①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 ②社会工作随时依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合作社会气力开展工作 ③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 ④社会工作举行的方法,不仅可运用社会个案工作的方法,而且应运用社会 群体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 三、社会工作的进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进展: 1.1917年,美国玛丽芮启蒙(Mary E 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Social Diognsis),被看作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1922年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普遍采纳,到20世纪30年头,个案工作一向是社会工作界唯一的工作方法。

2.自20世纪20年头开头,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到40年头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采纳 3.社区工作在60年头,被正式供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一个根本方法 4.70年头,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采纳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治疗 —— 预防 —— 进展 (亡羊补牢) (未雨绸缪) (授之以渔) 四、中国社会工作的进展 (一)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1.自给自足的经济根基 2.家族集团布局的社会布局特征 3.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文化价值 (二)中国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1912-1949) 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 (1)1940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社会部,隶属于行政院 (2)1942年,省级地方设社会处,县政府设社会科 2.社区组织与社区进展 乡村创办运动:晏阳初定县平民教导测验和梁簌溟邹县乡村创办测验区 3.微观社会工作实务 主要限于医院等有限的领域,1913年休姆(Hume)成立了长沙社会服务联盟;1915年蒲爱德(Ida Pruitt)北京协和成立“宗教与社会服务部”。

4.社会工作专业教导 — 8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