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纳溪区民俗文化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94.50KB
约8页
文档ID:500513005
纳溪区民俗文化_第1页
1/8

纳溪区民俗文化教学目标:了解纳溪区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一、中国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太阳出来嘛一点红喔,那月亮出来哟都像弯弓喔,那星星啦出来喔都悬吊吊哎,那雷公忽闪哟闹哄哄.”走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将军村的乡村道上,不时会听到从田间地头传来的山歌,幽默、诙谐且形象生动的歌词,让人忍俊不禁.这便是纳溪民歌—-滚板山歌.滚板山歌震天吼纳溪民歌独具特色,而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谓滚板山歌,即是以连续的短句,用连说带唱的方式,节奏明快地进行演唱这里的连说带唱不是指说一段唱一段说唱分开,而是指“说"就是“唱”,“唱"寓于“说”中,这也成为纳溪滚板山歌的显著特征.“第一次听村民唱滚板山歌是在下乡插队时,那场面现在都还记忆犹新"纳溪区文化馆馆长曾令雄介绍说1970年,年轻的曾令雄在乐登公社(现在的天仙镇将军村)插队,当地会唱山歌的农民很多,那时候都是集体劳动,大家集聚在田地里,边干农活边亮开嗓子唱山歌.满山遍野山歌此起彼伏,动人心弦,大家干起活来就更觉有劲滚板山歌一人唱,众人和,清唱无伴奏,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有感而发.当地有个叫牟二爷的,薅秧歌唱得最棒其石包腔、老鹰腔、大河腔运用自如,还能见子打子,随机编词,且高音过人。

薅秧歌须一人领,众人和,牟二爷自然就成为领唱者:“(领)大田薅秧稗子多,(合)哟,依哟哟嗬嘿,(领)扯了一窝又一窝,(合)呀嘿嘿哟依哟……”看见田坎上走来一俊俏的姑娘,牟二爷马上随机编词:“对面走来个花姑娘,脚上穿的花花鞋,身上穿的花衣裳众人和:“哟哟依哟嘿看见稻田里的秧鸡,也唱,而且逗趣,“大田插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中间捡到秧鸡蛋,晚上按倒秧鸡娘"唱山歌俘获美人心“大河呃,涨水嘛,起漩涡呃,你看那情妹妹,好心伤呃,想留我情哥哥吃晌午,又怕那米筛做门呃,眼睛多呃哟……”滚板山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关在书房里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米筛做门眼睛多"这么生动的比喻来,这一首首情歌也成就了一对对有情人.天仙镇将军村老农陈开才,是唱滚板山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开才自小酷爱民歌,听人唱一遍山歌就能记住,他会唱的民歌不计其数,并能自创歌词1958年,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郎毓秀到将军村采风,对陈开才进行了指点,使他唱歌的技巧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年三月三,当地首次举办民歌节,陈开才登台演唱,技压群雄,一举夺冠从此,陈开才会唱山歌的美名在当地传开了陈开才的老伴周帮勋,当年是将军村的一枝花,村里的年轻人个个都喜欢,但她痴迷唱山歌,对在民歌节上一展歌喉的陈开才另眼相看。

陈开才对周帮勋也心仪已久,经常在周帮勋房后放牛、砍柴时唱上一段山歌,周帮勋便躲在门后偷听.动人的山歌终于打动了美人的芳心,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两人已年过花甲,对山歌依旧一往情深《撵野猫》的由来说到滚板山歌,不能不提《撵野猫》,《撵野猫》是滚板山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由泸州四位男歌手演唱的《撵野猫》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和声结构和诙谐风趣的表演征服了评委获得金奖.那么,《撵野猫》是怎样在众多的山歌里发掘出来的呢?1958年深秋,泸州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王建中等人到纳溪大里、龙车等地搜集、挖掘、整理民歌.一天上午,王建中一行正行走在乡间,猛然听到山间传来阵阵明快、高亢的山歌:“十七十八年娇,小妹也!你在房中挑花绣朵绣花哟--鞋!”“斗大一股黄风(儿)吹进来,这股黄风(风)吹得哪个老表儿带信喽来?”猛然一顿,又听到对门山上有几人一齐唱到:“风不吹槐槐不动,妹不招郎郎不(欧)来!"……几分钟过后,民歌声戛然而止,但王建中还沉浸在婉转悠扬、动听优美的民歌乐曲中他好像置身于春暖花开的二三月,耳边响起情侣阵阵对唱,那含蓄的情话,或吟或唱,撩拨得心上人心情荡漾。

王建中从歌声中“醒”来后,马上请那10多个男女一句句地教唱,他则一句句地记谱和词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词全部记好了,王建中又从头到尾地唱给那些“师傅"听,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句一句地和,但就是没那韵味.在听“师傅"唱了几十遍之后,王建中发现是自己没有用韵味和感情去表达,只好重学行腔一番“折腾”后,“师傅”才比较满意后来,王建中调查发现,原来这首歌名叫《撵野猫》,是大里一带最有特色、最出名的民歌这一发现,让王建中兴奋不已回到泸州后,王建中又请来当时宜宾音乐方面最有权威的王立三,一同对《撵野猫》的词曲进行整理当时,带队到泸州指导文艺采风的郎毓秀在听了这首歌以后,同样兴奋不已她觉得这首歌很有地方特色,有意境,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卖点”,建议对其进行开发研究,并对修改提出了意见2002年,刚刚调入纳溪区文化馆的曾令雄再次对《撵野猫》进行了改编,并大胆尝试将独唱曲目改编成了男声四重唱,使《撵野猫》在各种比赛中连连夺魁原生态与现代文化的交锋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使原有的生产方式转变,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在很少有人会唱山歌了纳溪区将军村66岁的老农郭章福说,近几年再也没有放开嗓门大声唱山歌了,只是干活时自个儿小声哼哼.“为什么不放开嗓子唱呢?"笔者问。

现在大家干活都是各干各的,没有过去那种唱歌的环境了即使你大声唱,也不会有人来应和郭章福告诉笔者,村里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了,在家的也只喜欢唱唱流行歌曲据纳溪区文体局调查,目前,能演唱滚板山歌的不足30人,且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为让滚板山歌这块文化瑰宝重放异彩,纳溪区对纳溪民歌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用文字、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将滚板山歌真实、全面、系统地保存下来,并编辑出版《纳溪民歌精选》,共收录滚板山歌76首.2007年3月,纳溪滚板山歌进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纳溪区正大力推广滚板山歌,正在编制滚板山歌的地方教材,今后将进入校园,让学生们了解滚板山歌,当地还成立滚板山歌小型专业演唱队,设立滚板山歌传人保护基金;通过对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镇文化干事、旅游餐饮服务行业人员培训等各种手段,让滚板山歌走出“深闺”二、永宁河船工号子  “永宁河水弯又弯,滩多水浅难行船,咱们都是英雄汉,齐心协力战险滩……”6月23日,纳溪群众船工号子,再一次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泸州市纳溪区渠坝镇响起,仿佛又把大家带到百人拉大船,齐心协力战险滩那不堪回首的凄苦岁月为了喜庆端节,唱响纳溪文化年主旋律旋律,纳溪区渠坝镇举办了首届码头文化节,让近1000群众在节日感受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

 千年的码头,百年的字号,古老的驿站,新兴的家园.2011年,纳溪区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渠坝民间也流传着不少民歌.当天,渠坝本土的《爬海歌》、《蟹歌》等近10支永宁河民歌也搬上舞台,天籁般的歌声,轻快优美的旋律,让观众们沉醉其中.唱码头歌、演码头戏,丰富多彩的码头文化展演活动,让大家感受到了渠坝码头文化的独特魅力省级非遗项目《永宁河船工号子》的展示成为此次码头文化节展演活动中的最大亮点,表演者一曲高亢有力、原汁原味的船工号子,仿佛又把人带回到当年永宁河上船工拉纤的场景中.三、龙车搬打狮子春节前后,泸州市纳溪区龙车搬打狮子掌门人李西明特别忙自从龙车搬打狮子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除了经常有记者找他,邀请演出的人也陡然增多.要接洽,要安排,自己还要上台表演,忙得不可开交马上又是元宵节,他说,“还要忙几天扎实的”  李西明今年72岁,在搬打狮子舞台上,已经表演了62年搬打狮子是流传于川滇黔边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源于唐开元初年,是民间庆祝丰收而举行的一种文艺活动.初为一些民间能人展示绝技,千年演变,逐渐成为集杂技、武术、戏剧于一身的表演形式,有武术、地游狮子、高台舞狮、猴子爬杆、钻刀圈、钻火圈等数十种,深得川滇黔边区群众喜爱。

  纳溪区是搬打狮子的故乡,会耍狮子者极多.演员平时务农,演出时集中1955年,纳溪县政府组织搬打狮子比赛,参赛者竟有102个队,平均一个村一个队还多ﻫ  在龙车一个表演现场,笔者看见院坝中央立有一根碗口粗、二十余米长的树杆,扮演猴子的演员爬到树杆顶部,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一只脚尖踩着树桩,一只脚提起来,笔直地立着,手搭凉篷,向外张望,似乎没站稳,晃了一下,引得观众“呀”声一片接着,演员徐徐弯腰,用手撑住树桩,身子慢慢倒立,伸直了,双腿并拢,像柄剑似的直直指向天空然后慢慢下滑,用头顶着树杆,两手伸开,像一个十字架,静静地停在空中约数十秒,突然一闪,演员的头离开树桩,如一架头朝下的飞机,飞速坠下.在将要着地的一刹那,以一个漂亮的倒空翻稳稳着地惊险、刺激的表演为乡亲们带来了欢乐.ﻫ  李西明告诉笔者,春节期间他的表演日程排得满满的,能为农村文化服务,再辛苦也乐意他感到欣慰的是,狮子班吸收的10来个学艺的小孩,在春节的表演中均表现突出.“这些娃儿悟性好,进步很快.他们完全能够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四、纳溪牛牛灯  “咚锵锵,咚锵锵……”伴着欢快的锣鼓声,只见“两头牛”时而来回狂奔,时而打滚戏逗……样子滑稽可笑,形态憨态可鞠,不时搏得现场观众阵阵叫好声.这是记者于今年元宵节在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铜鼓村看到的一幕.   “这是村民为庆祝元宵佳节,自发组织起来耍的‘牛牛灯’.” 铜鼓村支部书记胡光明告诉笔者说.    据该区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耍牛牛灯是纳溪区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表演者在锣鼓乐的配合下, 装扮成耕牛的样子, 作出耕牛劳作时的各种形态动作.当地民俗传统认为耍牛牛灯可以企求平安幸福,预示五谷丰登    据了解,纳溪区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间特色文化工作,在重大节日节气,都要组织本地民间艺人进行民间特色艺术表演区上每年都要投入50万多元资金,用于民间特色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该区鼓励民间艺人,通过师带徒等形式,大胆创新,发扬和传承传统的牛牛灯、舞狮、秧歌等民间特色文艺到目前,该区已拥有牛牛灯、舞狮、秧歌等民间特色文化队伍12个,队员达300多人.    据悉,今年春节,该区已组织牛牛灯、舞狮、秧歌等特色文化表演20多场次,观众达2万多人次 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 /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