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故都的秋》名句赏析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67KB
约3页
文档ID:233227417
《故都的秋》名句赏析_第1页
1/3

故都的秋?名句赏析  以“秋〞为题材的抒情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堪称名篇,并一直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北方人,很少有读了此文不为之感染的这和作者对北方的求有着深化的感悟和体味是分不开的体味之深,才能抒写之真再加上作者多年的南国客居,思念之情早已不能自已,敏感的心灵一旦被北平的四合院儿抚摩,作者的眼泪似乎都要流了下来所以作者笔下的秋景秋情朴素真切动人,浅易的文字流淌着深沉的艺术魅力因此,文中有一些句子看似好懂,实那么需要深化挖掘其内涵,才能真正品味出作者笔下秋的深化下面就其中含义深化的难句略作品味赏析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适宜的〞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统统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

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这句是写场景人不是立在斜桥影里,而是在树底下,这树又长在桥头斜桥影里〞是桥的影子在夕阳照射下投射的阴影雨后的斜桥影〞与“树〞同是“咬着烟管〞的人的背景图案此句意为:雨后,夕阳即将西下,石桥投下了歪斜的影子,桥头的树底立着一个〔或几个〕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这个句子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斜桥影〞又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而夕阳又更加增添了秋天黄昏快来时的清冷和悲凉斜桥影〞不仅是桥的整体轮廓,还仿佛看到了桥上的栏杆投射在桥面形成的斑驳的阴影不仅如此,它还暗示了桥下潺潺的秋水,使我们想起了“秋水日潺nr〞“秋水浅平沙〞这样的诗句假设再让桥头上的树渗入这组意象中来,真是木叶落纷纷,飘零逐流水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从内容上看,由“阵〞而“层〞,写出了秋雨的量小层〞字在表现秋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阵〞所没有的但作者很显然不在此方面考虑,他说“平平仄仄起来〞,显然是韵律。

韵律怎么“层〞比“阵〞好呢?我们不妨划一下两种说法的平仄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而这正是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的,所以韵律更好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重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个句子也不好理解颓废〞是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的样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这样的人,怎么能写出赞颂秋的文字?在他们的眼里,应当是见秋而悲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也确实写了许多悲秋的文字,连刘禹锡都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再那么从本段后文作者所举的例子来看,欧阳修的?秋声赋?悲秋无疑,苏轼的?赤壁赋?那么非悲秋,却是很鲜明地表现出在秋之长江所得到的乐趣可见文中所谓的“颓废〞还应该有一层意思,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连湖光山色也被归入“颓废〞这一行列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往往是志不得伸,抱负难以实现,只好借山水排遣苦闷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国文人正是在这种人生状态下写出了许多不仅赞颂秋,还赞美大自然的名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四组比照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缺乏;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风格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