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中轴线综述

最****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08MB
约59页
文档ID:117954676
北京中轴线综述_第1页
1/59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有两种说法: 东西中轴线:长安街 南北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 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 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在 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 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 离长约7.8公里 • 南北中轴线 • 南面起自永定门中心点,向北经过正阳 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越过景山最高点 万春亭、寿皇殿、地安门、鼓楼,最后直抵 钟楼的中心点,全长约7.8公里这条中轴线 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 城好似北京的脊梁,体现了封建帝王居天 下之中的“唯我独尊”的思想 永定门 永定门 • 永定门取“永远安定”之意,是中轴线的南 起点,位于天坛和先农坛之间,是老北京 外城7座城门的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 入京城的要道 •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时期,跨越了明清两 代,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26米 • 永定门于1957年因妨碍交通被拆除,后经 专家呼吁,2004年重建,现存城楼便是重 建后的永定门。

天桥 天 桥 • 天桥原为汉白玉石桥,三梁四栏因明清 两代皇帝祭天时必经此路而命名为天桥 • 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你看 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看不见永定门 • 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使得 杂耍表演成为天桥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 多,而且技艺超群 前门大街 前门箭楼 前门箭楼 •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建筑形式 为砖砌堡垒式,上下共四层,东、南、西各开箭窗94个, 供对外射箭用 • 箭楼面阔七间,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后为对开铁叶 大门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毁 后经修葺改建,成为老北京的象征1949年2月3日,中 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 • 原来在城楼和箭楼之间有一座巨大的瓮城,四向各辟一门 ,后为改善内外城的交通状况,改建成现在的模样 前门城楼 前门城楼 • 前门城楼建于明正统四年,城楼通高42米 ,是北京所有城门中最为高大的一座,楼 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七间进深三间, 上下有回廊 • 前门是内城九门中的正门,昔日是供皇帝 去天坛祭天,去先农坛祭先农神时龙车凤 辇经过的城门,所以建筑规模比较大。

前门 中华门 中华门 中华门 • 明朝时期此门叫做大明门,后来清朝建立 以后,直接把牌匾翻过来,在背面写上了 大清门到了民国时期,本想再反过来写 上中华门,结果发现背面已经用过,所以 重新做了一个牌匾,挂在了原来的位置上 • 后来,因为天安门广场的修建,中华门被 拆除,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在中华门所 在地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 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 •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原名“承天门”皇城城门的正门,即南门 • 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 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 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 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 间的城楼 •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 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 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满语“受命于天,安 邦治民”之意 • 在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正中的门 洞高大宽敞,专供皇帝出入 • 城门上原挂“天安门”牌匾,1949年前,曾挂 过蒋介石画像,1949年以后改挂巨大的毛泽 东画像。

端门 • 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代紫禁城 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 风格和天安门一样 • 端门在明清两代主要存放皇帝仪仗用品,每逢 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 ,仪仗种类纷呈,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 到天安门,长达两华里同时端门和午门城楼 上钟鼓齐鸣,以显示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 午门 午门 • 午门又名午阙、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 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位当子午,故名午 门 •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 顺治四年(1647年)及嘉庆六年(1801年 )先后重修 • 明朝时,每年正月十五灯节时,皇帝会在午 门楼宴请百官;立春皇帝在午门赐百官春饼 ;端午节赐凉糕;重阳节赐花糕 • 清朝时,每年十月初一会在午门举行名为“颁 朔”的历书颁发仪式,原为“颁历”仪式,后来 乾隆时期,因为忌讳皇帝“弘历”的名字,改 为“颁朔”仪式,是向全国颁布次年历书,除 排列年月日和节气外,多以具体指导农事、 参谋生活、选定良辰吉日为主 •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对违反皇帝意旨的大臣,皇帝会下令将 其抓起来,穿上囚衣,拉到午门施行廷杖 。

廷杖到了明末被废止 • 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 ,但是只是一种传闻明代斩首是在大街 上,清代改为在菜市口 太和门 • 太和门为入故宫第四道门(前三道依 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过此门 方见太和殿太和门是紫禁城中最高 大的一座宫门,为外朝正门,宽七间 ,占地面积1371.4平方米门前左右 各有一只铜狮 太和殿 •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 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 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 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 • 因皇帝登基、册封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 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 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不同 中和殿 •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 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举 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二字 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保和殿 • 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即保持 宇宙间万物和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主体梁架现 仍为明代建筑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 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 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三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 合称“三大殿” • “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 合称“外朝” • 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 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后三宫 • 后三宫,是紫禁城内廷中最重要的三座 宫殿,依序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宫这三座宫殿的总称 • 乾清宫和坤宁宫各为皇帝和皇后的正式 寝宫乾清宫代表皇帝和天,是阳的象 征;坤宁宫代表皇后和地,为阴的象征 ,配上交泰殿,后三宫所象征的意义即 为:“阴阳交泰,万世昌隆” 神武门 • 神武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原名“玄武门”清朝康熙帝(讳玄烨)即位后 易名“神武门”原来门楼上设有钟鼓,每 日起更、黄昏时鸣钟108响清代,该门是 帝后巡幸和去京西各园时进出的大门当 选秀女时,此门也是被选女子出入紫禁城 的通道 景山 万春亭 万春亭 • 万春亭位于景山正中最高峰,是北京中轴 线的最高点,三重檐式结构两槽柱子, 外层20根,内层12根,亭内正中有原木漆 金佛像一尊,带莲座背光,高约三米 寿皇殿 寿皇殿 • 寿皇殿位于景山正北面的一组建筑群,有 正殿、左右山殿,东西配殿,以及神厨、 神库、碑亭、井亭等附属建筑。

• 寿皇殿位于寿皇门正北,原供奉康熙“神御 ”,后作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的处所 • 1954年,寿皇殿辟为北京市少年宫 地 安 门 • 地安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 安门”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改名“地安门 ”整体建筑为宫门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中 央三间为通道,左右各两间作为值房 • 1954年底至次年2月,以整治道路交通为名开始 拆除 • 由于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是皇城的南 门,南北呼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所以 ,2004年,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灿炽正式向北京 市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地安门的提案2011年 ,北京中轴线申遗启动后,再次对地安门复建问 题讨论,最后,确定复建取消 鼓楼 鼓楼 鼓 楼 • 鼓楼位于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为 古代城市报时台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每 节两小时,晚7时开始划分为五更,定更及 亮更时,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到五更 则只撞钟不击鼓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 响,再慢击十八响,快慢相间计六次,共 108响 钟楼 钟楼 钟 楼 • 钟楼位于鼓楼北边,是北京中轴线的北端 点 • 在钟楼顶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 声浑厚有力,方圆数里都能听到,堪称“古 钟之王”。

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