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 及代表作品 马拉之死 •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雅各宾党领导 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 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 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 严重的湿疹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 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 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 法国画家大卫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 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 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 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 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 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 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 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 :“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 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在大卫笔下,无论是手执利刃的战士,还是披 布于肩的哲人,无不刚毅坚强,勇于牺牲。
《 马拉之死》更以严谨的写实手法表现刚刚发生 的悲剧,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通过刚劲的用 笔溢于画面,表现了庄严和永生《拿破仑加 冕式》堪称巨作,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05~ 1807年)才完成这幅画为了达到逼真,大卫把 画中许多人请去作过模特儿,对于满是刺绣和 金饰的服装,画家也作了一丝不苟的描绘骄 横一世的拿破仑,毕恭毕敬的约瑟芬,遭到胁 迫而无可奈何的教皇,以及如此宏大场面中的 每个角色,都鲜明生动,决无雷同 一、新古典主义 1、背景: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社会动荡 ,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 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 2、特点: 强调理性,以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创作题材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大卫 《马拉之死》 《拿破仑加冕式 》 安格尔 《泉》 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 (一)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 拿破仑统治结束以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 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寄托 2、特点: 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强调色彩 的作用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德拉克洛瓦 《自由引导人民》 西班牙 :哥雅 《枪杀马德里市民》 作品欣赏:《自由引导人民》 取材于1830年法国 七月革命。
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倒 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 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 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周围硝烟弥漫, 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 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 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 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 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 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 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 量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 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 不满和苦闷的情绪 ⒈背景: ⒉特点: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 和批判;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 (二)现实主义美术 • 法国米勒《拾穗者》中,所画的三个农村妇 女,身穿粗布衣服和沉重的木鞋,费力地弯着腰捡拾 收割后遗漏的麦穗这使人自然联想到劳动果实不能 归劳动者所有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此画 第一次展出时,立刻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费加罗 报》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阴沉天空之前的拾穗者 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 • 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所创作的《伏尔加河 上的纤夫》是俄国社会现实的产物,画家描绘的纤 夫们既是生活于苦难社会底层的人,更是有毅力的强 者。
画家通过构图,利用沙滩与河湾的转折,把11个 纤夫塑造成一组雕刻群像在宏伟深远的画面中,不 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也肯定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 的积极力量 1872年,莫奈创作了闻名于世的 《日出印象》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 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 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此画于1874 年4月15日第一届“独立派”画展中展出,《喧噪》杂志记者勒鲁瓦以这幅画题写一 篇评论文章,“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Ⅰ、早期印象派 • ⒈背景: 19世纪6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光学领域出现新成 就“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 ⒉特点: 探讨如何用光和色描绘外部世界,画面明亮灿烂 ⒊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莫奈《日出.印象》;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莫奈《干草堆》 莫奈《绿衣女子》 莫奈自画像 莫奈《沙发上的莫奈夫人》 莫奈《阿尔让特依的帆船》 莫奈《圣阿德雷斯的阳台》 Ⅱ、后期印象派 ⑴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⑵代表: 荷兰:梵高 《向日葵》 法:塞尚、高更 ⑶特点: 强烈主张抒发个性,并吸收了东方艺术 的一些特点,形式夸张 《十四朵向日葵》 《向日葵》系列画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当时像闪烁着 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 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 和灵气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凡高 凡高 (1853—1890),生于荷兰乡村的一 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 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 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 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 ,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 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 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 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 ,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此后,凡高的 疯病(有人称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 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 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塞尚《埃斯泰克的海湾》 塞尚 (1839-1906) 后期印象画派的代 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 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 代绘画之父”他原先都曾经参加印 象主义画派的活动,直到1886年第8 次印象派画家展览会时他们——首先 是塞尚——以鄙弃印象主义者追摹自 然界表面色光反射的做法,提倡按照 画家的思想和精神重新认识外界事物 ,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依照这种认识 重新组构外界事物,色彩与形体的表 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 本质”。
正由于这种认识方法上的 彻底变革,塞尚在西方美术界一直被 誉为:现代绘画之父”采用色彩造 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 结合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 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 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 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保罗塞尚 (1839-1906) 高更的作品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 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 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 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 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 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 ,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 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 的丰富情感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 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 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 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他的主要贡献 在于恢复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 世界的表现 奥古斯特罗丹( 1840-1917) 《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 ,它被视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这 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 物塑造融于一体 。
这是一个强劲而富 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 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 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 ,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 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 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 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 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 雕像《思想者 》 名作欣赏 罗丹却说:“ “我 的巴尔扎克像, 他的动态和模样 使人联想到他的 生活、思想和社 会环境,他与社 会生活是不可分 离的,他是个真 实的活生生的人 雕塑《巴尔扎克》 五、现代主义美术 特征: 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 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毕加索 《格尔尼卡》 背景 ⑴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巨大精神创伤 ⑵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艺 术形式 ⑶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格尔尼卡》(普拉多博物馆藏) 布面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1937 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 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 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 行。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 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著名 画家,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1年10月25日,他出生于西班牙小城 马加拉先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皇家艺 术学院学习1904年,他定居巴黎,从 此在法国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绘画受印 象派的影响1907年,毕加索代表作《 阿维农的少女》问世,从此与勃拉克开创 了一个新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后来 形成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 段毕加索创造力惊人,一生创作油画 1800多幅,素描7万多件,还有版画、雕 塑和陶瓷制品等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 有极大影响,享有根高声誉 《镜子前的少女》 《戴帽的女人》《三个乐师》 毕加索作品 《坐着的女人》 《毕加索自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