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原卷版)

刚**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54.87KB
约7页
文档ID:592114655
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原卷版)_第1页
1/7

全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贵州普定穿洞遗址存在于距今5.5万年至距今8000年,2024年最新考古发掘收获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加工精致骨角器进一步证实该遗址是目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出土磨制骨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史前磨制骨器的源流、技术特征和时空分布提供了重要信息据此可知,穿洞遗址( )A. 跨越了新、旧石器时代 B. 出现了权贵阶层C. 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 出现了贫富分化2. 《汉书·诸侯王年表》:“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据此可知,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是( )A. 维护边疆安定 B. 加强地方治理 C. 巩固国家统一 D. 保护刘姓政权3. 北宋时期,随着榷场贸易的兴起,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手工制品和各地特产进入西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西夏民众的生活条件,其中茶叶、帛布这些西夏本土难以生产的产品很快为上层社会所接受,成为了党项贵族的生活消费品。

材料表明榷场贸易( )A. 实现了宋辽之间经济互通有无 B. 推动了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C. 满足了边境地区百姓生活需求 D. 促进了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4. 唐代律诗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内容涉及个人理想、政治诉求等宋词在句式上较为灵活内容上也更多地描写内心的情感与感动,且多数与音乐结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情趣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文学水平影响作品质量 B. 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创作C. 政治局势推动文学发展 D. 理学兴盛导致诗歌转型5. 明清时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单一的农业经营方式已被突破,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对经济作物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以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这说明明清时期( )A. 重农抑商有所松动 B.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 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D. 粮食生产遭到破坏6. 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一主张说明( )A. 改良派积极寻找“托古改制”依据 B. 民主共和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C. 西方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 D. 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与时俱进7. 某教师在对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设置了如下探究环节,其中“?”处最恰当的表述是( )主题?层次变化国家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社会从儒家秩序到民主自由人民从天子臣民到国家公民A. 民族国家的构建 B. 封建帝制的覆灭 C. 民族经济的发展 D. 共和政体的建立8. 如表为1937-1945年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简表,其中数据主要说明了( )时间日本陆军总师团数在中国师团数在太平洋及东南亚师团数1937年底24211939年底40341941年底5135101942年底7037151945年底1685344A. 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敌人 B. 日本侵略重点逐渐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C. 中国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D.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贡献巨大9.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的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这一论断旨在( )A. 开展“三线建设” B. 平衡工业布局 C. 优先发展工业 D. 实行一五计划10.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指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机赁、承包经营这得益于( )A. 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B.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 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 古罗马城中公共建筑的比例十分惊人,大量斗兽场、浴场、剧场、图书馆和广场、市场等公共设施在大多数情况下供市民免费使用,城市里的各种享乐都是由“国家”供给的这主要反映出古罗马( )A. 民主政治相当发达 B.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 奴隶制度达到顶峰12. 12世纪以后,西欧贸易区域逐步形成,各地经济联系普遍加强,领主们在庄园内部弃农经商,以谋厚利,使庄园自然经济为货币经济所排挤这一趋势( )A. 导致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B. 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强化C. 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D. 阻碍了中世纪城市发展13. 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拔鼠)等。

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ne(搬运)、okra(秋葵)等这反映了( )A. 美洲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 B.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C. 殖民扩张推动了文明交流 D. 美国文化具有独特性14. 如图注释:希特勒对满身是刺的“斯大林格勒”无可奈何,被扎的鼻青脸肿,只能自我安慰道:“当然,我从没想过要杀了它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警示时人欧洲爆发战争的可能 B. 表明德军在苏德战场中遭遇惨败C. 批判苏联在二战中的自保行为 D. 呼吁世界各国建立集体安全机制15. 二战后在美国“没有职业、房地产、股票,银行存款不超过二千元,年逾六十五的男女公民,这类人可以每月领取400-1200美元福利金,还有专为老人而设的公寓……另外、所有医药费包括住院费概由政府支付”但是,这些费用最终是由纳税人承担的,而纳税的主力是中产阶级,而不是少数富豪由此可知,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A. 消灭了社会矛盾 B. 丰富了国民生活 C. 实现了社会公平 D. 影响了社会活力16. 如图是1500年以来海上单极的相对权利变化曲线图,据图可知,造成E段后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苏争霸与冷战格局 B. 资本主义的经济滞胀C. 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 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中国驿道网络构建源于先秦时的信息传递,商代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称“驲传”,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至周代驿道网络已见雏形秦并六国后大修驰道,推行“车同轨”等政策,极大促进了国家驿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汉唐时期,驿道交通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网络也更趋完善唐代以京城长安为中心修筑的驿道交通线覆盖全国元朝疆域辽阔,各种军事行动频繁,因之所构建的驿道交通网络比前代规模更大,组织也更加严密为加强对辽阔疆域和繁多政区的有效控制,清康、雍、乾三朝苦心经营,集历代驿道交通建设之大成,又据本朝特点加以“损益”,最终构建出中国历史上效率最高、驿路分布最广、组织也最为复杂的驿道交通体系,使中国古代交通达到了鼎盛时期作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众多行政中心城市的有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与驿道交通建设一样,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最主要是来自于封建专制王朝的政治需要为实现对各地城市的控制与管理,历朝统治者除了推行文官制度派出各级官员到各城市实现统治外,加强朝廷与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驿道交通格外发达的原因之所在通过驿道网络,朝廷便可以便捷地与各级城市进行信息、物资和人员的交流,从而实现王权对于辽阔疆域的控制与管理。

这样也就形成了古代中国驿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驿道交通网络遂成为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保障——摘自鲍成志《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影响1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商贸机构(部分)时间国家机构名称1531年荷兰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1580年意大利里亚尔布市场银行1600年英国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621年德意志纽伦堡银行材料二 早在1680年,英国议会中就有人提出反对印度棉织物输入的议案,1700年、英国议会宣布了禁止输入,贩卖和使用印度、波斯和中国染色棉织物的命令,进入19世纪后,英国工业资本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英国对印度的贸易有所改变,1813年后、英国的棉纱和棉织品充塞了印度市场,1814-1835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从不到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印度还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摘编自苏黎《印度近代后期对外贸易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印度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印度的影响19.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国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摘编自邬沧(世界人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三次冲击例,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正确20.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