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兼爱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一、作者档案【简历】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出身于“贱人”,甘愿与下层人民为伍,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苛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墨子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主张简朴节俭,反对礼乐繁饰;主张勤劳刻苦,反对声色逸乐他的尚同、尚贤、非攻、尊天等思想,与儒家大致相同;他的兼爱、节用、非乐、非命等思想,则与儒家对立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作品】 墨子一书是记录墨子思想政治主张的文献,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今仅存五十三篇书中极力主张“兼爱”和“非攻”,宣扬“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大家都“兼相爱,交相利”二、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三、人物逸事快马寓人墨子的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用一匹快马或牛来驾车,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墨子的用意是启发发耕柱子,让让他努力求学,奋发奋发 上进进,现现已水到渠成,就对对耕柱子说说:“我也认为认为 你是值值得鞭策的!你应该应该 像快马马一样样力求上进进啊!”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发奋读书 ,力求上进进,再也不用老师师整日督促了四、文学文化常识1诸侯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2大夫在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至唐宋尚有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除任务二:语言文字构建一、辨识通假1当察乱何自起_2故不孝不慈亡_3故盗贼有亡_ “当”同“尝”,尝试“亡”同“无”“有”同“又”动词,治理动词,惩罚形容词,安定动词,细察动词,明察动词,考虑疑问代词,怎么动词,讨厌名词,奸邪名词,混乱动词,使混乱形容词,纷乱动词,制造混乱副词,于是代词,老师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爱自己。
弟弟和儿子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混乱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任务一:整体把握【任务设计】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阐述“兼爱”这一主张的答:_明确文章开篇先指出知道发发生混乱的原因对对治理好天下的重要性,由此引出第二段对对天下混乱是“起不相爱爱”的多方面论论述;然后提出补补救的办办法,就是要人们们“兼相爱爱”;最后得出结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爱则 治,交相恶恶则则乱2任务小结3文章主旨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兼相爱”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和实施“兼相爱”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最后总结观点,提出倡议任务二:重点突破微任务一: 理解文段内容【任务设计】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_明确 中心句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本段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根源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答:_明确 中心句是“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3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答:_明确墨子认为认为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这也是乱;贼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这些都是天下的乱象这这些乱象产产生的原因是“自爱爱”,而不爱爱人4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句式?答:_明确中心观点是: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本段运用了假设论证,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5本文第四段的结论是什么?答:_明确 故天下兼相爱则爱则 治,交相恶则恶则 乱统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亲相爱爱微任务二:合作探究【任务设计】6墨子认为,人人都只爱自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答:_明确墨子认为认为 ,人们们只知道自爱爱而不知道相爱爱,人们们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问题 便由此产产生。
兼相爱爱、交相利”的原则则意味着超越自爱爱自利的褊狭,做到爱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义高悬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褊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备更高的道义层义层 面上的关怀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贴在超越自爱爱自利和关爱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的主张显张显 然是相通的7墨子“兼相爱”的学说是迂阔难行的吗?对你有什么启发?答:_明确(示例1)不是墨子“兼相爱爱”的思想是一种高标标准的理想社会的道德观观,要做到“兼相爱爱”,需要人们们克服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应该应该 是可行的,并不迂阔阔;作为为一种理想目标则标则 完全是值值得追求的实实践这样这样 一种学说说,有助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问题 启发发:人应该应该 从只知道自爱爱而不知道相爱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褊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营造一个和谐谐的社会示例2)是墨子“兼相爱爱”的思想在战战国时时期没被封建统统治阶级阶级 采纳纳,是因为为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统治阶级阶级 的等级级特权权思想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时广大社会成员员普遍的思想觉觉悟水平,脱离了当时时的经济经济 基础础和客观现实观现实 ,幻想跨越阶级阶级 之间间的利益差别别而实现实现 不同社会成员员之间间的道德调调和,这这种道德模式实质实质 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因此,“兼相爱爱”只有在君主集权彻权彻 底被粉碎、人民成为为国家的主人之后才能实现实现 启发:时代在呼唤“爱人”的伦理道德,当今的社会道德建设,也应从墨子那里批判地吸收关于“爱人”的伦理思想,弘扬“兼爱”的传统美德,让“兼爱”大放光芒!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我们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我们将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上面列举的虚词的用例找出来,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义项例句之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十二章)虚词义项例句之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人之有是四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虚词义项例句乎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二章)助词,表反问语气。
译为“吗”“呢”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兼爱)虚词义项例句乎助词,表感叹或祈使语气译为“啊”“呀”子曰:“其恕乎!”(论语十二章)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虚词义项例句者代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虚 词义项例句者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也”呼应,一般不必译出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兼爱)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的”或不译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兼爱)虚 词义项例句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十二章)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或解释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虚 词义项例句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兼爱)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虚 词义项例句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十二章)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虚 词义项例句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大学之道)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复音虚词,“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兼爱)虚 词义项例句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介词,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着、凭借”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五石之瓠)虚 词义项例句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等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兼爱)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而”或不译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虚 词义项例句以固定结构,“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埏埴以为器。
老子四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固定结构,“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四章)固定结构,“所以”译为“用来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虚 词义项例句其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兼爱)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四章)虚 词义项例句于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之道)介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补充说明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文言虚词推断方法【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解题指津】1看语法结构借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