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起源、發展和民間詞》詞大約產生在初盛唐 ( 注:關於詞在何時產生的問題, 目前文學史研究者的說法尚不一致我們根據崔令欽 《教坊記》和《舊唐書 音樂志》的有關記載,以及初盛唐時期出 現的個別詞調,如沈佺期的 〈回波樂〉 、唐玄宗的〈好時光〉 等,認為它在初盛唐產生是比較可靠的 )、從中唐以後流 行起來的新詩體詞即歌詞,它跟樂府歌辭的辭是一個字, 本指一切可以合樂歌唱的詩體 唐代稱當時流行的雜曲歌詞為“曲子詞 ”,後來簡稱為詞這就是我們今天用以跟詩或曲 對稱的詞詞有許多調子,每調有一個名稱,如 〈菩薩蠻〉 、 〈念奴嬌〉等由於配合不同的樂曲歌唱,每調的句數、每 句的字數,以及用韻的位置 、字聲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 比之五七言詩 ,詞最顯著的特點是絕大多數詞調的句子都長 短不齊,因此又稱為“長短句”為了樂曲的反復吟唱,每 調一般分為上下二闋,稱為上闋、下闋,或上片、下片也 有不分闋的單調,如〈十六字令〉、〈望江南〉等小令至 於分作三片、四片的長調,如〈瑞龍吟〉、〈鶯啼序〉等, 就更少了配合詞調的音樂主要是周 、隋以來從西北各民族傳入的 燕樂,同時包含有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清商樂燕樂的樂 器以琵琶為主,琵琶有二十八調,音律變化繁多,五七言詩 體不容易跟它配合,長短句的歌詞就應運而生。
《舊唐書• 音樂志》:“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所 謂里巷之曲是當時民間流行的俚曲小調 ,如〈漁歌子〉、〈望 江南〉等所謂胡夷之曲是當時外國和邊疆少數民族的樂 曲,如〈蘇幕遮〉、〈菩薩蠻〉等這些胡夷里巷之曲在城 市流傳過程中既不免滲入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在樂工、歌 伎的傳唱過程中,音樂上也不斷得到加工和豐富,這就使詞 在情調上初步具備了自己的特徵唐代的近體詩本來是可以合樂歌唱的 ,當它們不能很好 配合時,就不免增減詩的字句來合樂因此象〈浪淘沙〉、 〈雨霖鈴〉、〈為球樂〉等曲詞原來都是七言絕句體,後來 卻演變為長短句的詞調同時,在文人撰寫那些胡夷里巷之 曲的歌詞時,又往往依照近體詩的聲律要求來寫這樣,詞 在內容、手法和聲律上都顯著地受到近體詩的影響,從中晚 唐開始就是如此詞由於要配合曲調歌唱,音律、字句都有比較嚴格的規 定比之篇幅長短、字聲平仄都較少限制的五七言古體詩, 它特別不適宜於曲折為事或傾瀉詩人的深哀積憤之作 ,尤其 是初期流行的小令詞然而詞在配合樂曲歌唱的過程中,繼 承並發展了近體詩的聲律成就,因此音樂性比較強,雖然今 天它已不能合樂歌唱,讀時仍容易琅琅上口;而詞調的上下 分闋、反復吟唱的形式,又比較適合於一些觸景生情或今昔 對比的抒情小詩的寫作。
這些又進一步形成了詞調的特徵, 使它成為在五七言詩以外另辟蹊徑的一種新詩體唐開元、天寶年間崔令欽所著的《教坊記》記錄當時流 行的曲名三百多種,有不少跟後來的詞調同名,可能在盛唐 以前民間已有詞調流傳 現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 現的曲子詞 (其中仍有少數文人的作品 ) 敦煌曲子詞裏如〈感皇恩〉 “四海清平”、〈獻忠心〉 “臣遠涉山水”、失調“本 是蕃家帳 ”等首,反映了國家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引起少數邊疆民族傾慕的情況又如〈阿曹婆〉 “本當只言三載歸 及失調 “良人去住邊庭 ”二首,反映了人民對府兵制的不滿, 而府兵制在開元二十五年就廢止了 ,因此這些作品可能是盛 唐時期流傳下來的但其中更多作品反映了戰爭頻繁、邊疆 多故的情況,且涉及黃巢起義、敦煌歸義軍保護西疆等歷史 事實,可推知是中晚唐的作品如其中一首〈菩薩蠻〉: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望龍庭,麟台 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懇難申訴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 顏這詞寫被蕃部隔絕的邊疆將士企圖重返祖國 ,表現他們 的愛國思想,在當時是有現實意義的隨著封建社會的進展,婦女們愈來愈不滿於她們的處 境,這些民間詞調又有不少是歌妓傳唱的,自然就較多地唱 出了她們內心的不平。
如下面的兩首〈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者 ( 這 ) 人折去 那人攀,恩愛一時間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 邊雲,照見負心人這兩首詞通過民歌慣用的比興手法,或托物寄意,或觸景生情,表現婦女的不幸命運前首詞裏那任人攀折的楊柳 更是當時受盡侮辱的妓女們的確切比喻又如〈為球樂〉: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姊姊分明道: 莫把真心過與他子細思量著,淡薄知聞解好麼這首詞不僅寫出少年公子的負恩給她們帶來的痛苦 ,寫 出這些共同處在受損害地位的姊妹們的互相同情和支援,還 寫出她們在痛定思痛時的提高認識那是前此樂府民歌裏所 少見的敦煌曲子詞題材比較廣泛,除上述內容外,還有寫商 人、漁父、書生等各類人物的作品其中還出現了歌頌皇帝 功德的四首〈感皇恩〉,誇耀菩薩靈異的六首〈蘇幕遮〉, 以及類似醫生湯頭歌訣的三首〈定風波〉這些詞的內容很 少可取,但可以看出當時詞調在民間的廣泛流傳敦煌曲子詞的藝術成就也很不一致,但其中少數優秀作 品總是想象豐富,比喻貼切,生活氣息濃厚,而語言通俗生 動,具有魏晉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共同藝術特徵所不同的是 在格調方面已明顯看出近體詩的影響,雖然比之同時或後來 文人之作,聲律還不夠嚴格,藝術上也比較粗糙。
中唐前後,由於民間詞的廣泛流傳,一部分比較接近人 民的詩人開始了詞的創作在唐代文人詞中,張志和、劉長卿、韋應物是較早的作 家張志和的〈漁歌子〉五首,描繪水鄉風光,在理想化的 漁人生活中,寄託了自己愛自然、慕自由的情趣,與盛唐山 水詩人的作品有其一致之處如它的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蹶魚肥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韋應物和戴叔倫的兩首〈調笑令〉是最早的描寫邊塞景 象的文人詞韋作是: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 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戴作是: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 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韋詞裏的胡馬實際是一個遠戍絕塞、無家可歸的戰士的 象徵戴詞更通過雪月交加的場景,襯托出久戍邊疆的兵士 的愁恨這些作品又使我們聯想起盛唐邊塞詩人的作品,雖 然情調上已沒有那麼悲壯就韻位的富有變化、聲律要求的嚴格,以及句調的更為長短參差看,韋、戴二詞繼承了近體詩講究聲律的精神,而 擺脫了近體詩句度整齊的形式,從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現詞調 的特點這對後來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詞有比較明顯的影 響白居易、劉禹錫是中唐時期寫詞較多的作家他們的詞 裏有些描寫愛情的作品,如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 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劉禹錫的〈蕭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既流轉如珠,又含意不盡,它表現民間詞調的本色,同 時看得出這些優秀詩人的加工又如白居易和劉禹錫的兩首〈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 藍,能不憶江南?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巴露似沾 巾,獨坐亦含頻則通過自然景物的烘托,直接袒露了詩人的襟懷,離開 民間歌詞的情調更遠了跟唐代民間詞一樣,初期文人詞的題材也比較廣泛;雖 然他們還較少地以寫詩的手法寫詞,除了少數作品外,較多 在藝術上適應詞調的特點,形成獨特的風格,這是有待於後 來詞家的探索的下列兩首詞,相傳出於李白之手,事實並不可靠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 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 亭——〈菩薩蠻〉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 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憶秦娥〉這兩首詞的題材是習見的,但意境闊大,情感深沈,出 於中晚唐許多文人詞之上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走 向沒落的唐帝國的最好寫照,它在封建歷史時期曾經感動過 許多人。
從這兩首詞所達到的高渾純熟的藝術境界看,前人 說是李白的作品,雖“查無實據”,卻也是“事出有因”的唐代民間詞和文人詞 早期民間詞 甘肅發現的敦煌文庫中,除了變文外,也有敦煌曲子詞,這是最早的 唐代民間詞,共有一百六十多首,有令詞、中調、慢調,大多作於唐玄宗時代,直 到唐末、五代,作者大多是無名氏其中較多的題材反映了婦女的不幸命運和思想 感情,如《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 恩愛一時間」 又:「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雲, 照見負心人」敦煌曲子詞的題材相當廣泛,除去抒寫男女愛情的以外,反映的社 會面正非常廣闊,特別是對商業城市的生活面貌,反映得更是極為鮮明如妓女的 痛苦和願望,商人的生活,歌妓的戀情,旅客的流浪,乃至戰爭的苦痛,征人離婦 的哀愁等等 , 都表現得真實,富有現實意義在寫作技巧上,表現思想感情率直真 摯,曲折深細,用語素樸尖新,生動通俗,形成了一種清新爽朗的民間文藝特色 自然,另外也有些作品在藝術上是較粗糙的 二、早期文人詞 唐中葉之後,在 民間詞影響之下,一部分接近平民的詩人,如張志和、白居易、劉禹錫等,也開始 寫詞。
如張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白的《望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他們的作品,保存著民間詞清新樸素的特色,題 材也較廣雖然作品很少,用詞不多,但卻預示著詞的將趨興盛,對詞的發展也起 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宋代民間歌謠》宋代民間歌謠只是極少的一部分被保存在一些筆記小說就現存的民歌,多數 是思想健康、具有戰鬥意義的作品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 ——朱弁《曲洧舊聞》城門閉,言路開;城門開,言路閉 《大宋宣和遺事》兩首歌謠雖都只十二個字,對北宋統治階級的批判卻是十分深刻的《曲洧舊聞》 說“王將明 (王黼 )當國時,公然受賄賂,賣官鬻爵,至有定價 ”前一首就一針見血 地揭示了這種黑暗的現實《宣和遺事》載: “靖康初,金人犯邊,求言之詔凡幾 下,往往事緩則阻抑言者 ”後一首就諷刺了北宋統治階級所謂廣開言路的實質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這首民歌成功地運用對比的手法 ,反映了金兵南下後中原人民流落他州外縣的 淒涼生活,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有的民間歌謠還把鬥爭鋒芒直接指向封建統治集團裏的當權派打破筒(童),潑了菜 (蔡),便是人間好世界 ——吳曾《能改齋漫錄》殺了童蒿(童貫)割了菜(蔡京),吃了羔兒 (高俅)荷葉(何執中)在 ——曾敏行《獨醒雜誌》二蔡一敦,必定沙門 (注:必定沙門:就是要充軍沙門島 );籍沒家財,禁錮 子孫大敦、小敦,入地無門;大蔡、小蔡;還他命債 ——《大宋宣和遺事》這些歌謠通過暗喻、諧聲等手法,表現了人們對於禍國殃民的蔡京、章敦、童 貫、高俅等權奸的刻骨仇恨;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一個“好世界”的向往在反映民族鬥爭的歌謠中,體現了廣大人民統一祖國的信念如下面二首胡孫死,鬧啾啾,也須還我一百州 ——馬端臨《文獻通考》天水歸汴,複見太平 ——周輝《清波雜誌》前一首反映了後金葛五死而引起的內部紊亂 民歌的作者以輕蔑的口吻表達了 廣大人民對金朝統治者的憤慨和收復大好河山的願望後一首寫南宋建炎初,黃河 決口,洪水幾至汴京在金人統治下的汴京人民想導水入汴,他們將洪水比作天水 (注:天水是宋皇室趙姓的郡望 ),渴望南宋能收復中原, “複見太平 ”人民對於抵禦外敵、守邊有功的將領作了熱情的歌頌如《邊上謠》: 軍中有一韓 (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