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王先霈王耀辉第一章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35MB
约57页
文档ID:91910013
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王先霈王耀辉第一章_第1页
1/57

1.总论,概说:文学与文学的欣赏,多角度的理解文本与文学文本的阅读 释义与辨味 “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 修辞中的通感与接受中的联觉 艺术的高下与趣味的雅俗,概说:文学与文学的欣赏 文学艺术提供给我们的精神家园 人类需要文学,现代社会里有素养的人生活里不能没有文学阅读 文学阅读并非文学欣赏例如: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看”“望”,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去解读、欣赏文学文本的问题,应该对文学文本解读、欣赏的性质和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文学文本的解读是一般的文学阅读文学接受活动的细化和深化,它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转换、丰富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实现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需要的步骤: 从实践上看,较为深入精细的文学鉴赏文学鉴赏和文学文本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性阅读是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细读是在一般性阅读基础上,对于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都进行仔细研究,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进而深入把握作品整体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鉴赏的更高层次,是批评性阅读这是一个将文学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 事实上,在具体的作品阅读过程中,这三个步骤一定是互相联系、互相交叉而成为一个整体的总体上看,文学欣赏需要的读者的能力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是艺术感染力,即读者对于艺术形象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读者应该具备的另一种基本能力即艺术推想力所谓艺术推想力是指体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将语言符号转换成艺术符号,由之进行再建想象,以准确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能力此外,读者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对文学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1.1.多角度的理解与文学美的品鉴,小时候,故乡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故乡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故乡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故乡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阅读这首《乡愁》,体验诗中那一份难以化解的惆怅与感伤,理解诗人那浓浓乡愁之中的深沉而又强烈的憧憬,这就是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诠释的过程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有一个理解角度的问题。

从实践上看,文学阅读可以而且本应该有多重角度 例如: 李商隐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通过《登乐游原》的解读的示例可以看到,同一个作品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概括起来,有实用的理解、科学的理解和审美的理解三种所谓实用的理解,是指那种以满足某种实用需要为目的的阅读,比如,我们希望借助文学阅读解决我们遇到的某个实际的人生问题,希望通过文学阅读去了解历史的真相,提倡通过文学阅读来达成自我教育的目标,等等例如,从《红楼梦》里大观园的描写中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从《红楼梦》写到的那些贵族之家的美食佳肴中学习厨艺所谓科学的理解,是指那种以追求对文学文本作出可靠确凿的、唯一的诠释为目的的阅读 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中,可以见到大量以诠注字义、考据故实为解诗之法的文字朱自清 《荷塘月色》文中写道: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她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0年代,就有读者对这里写到的树上的蝉声提出疑问,写信给朱自清先生,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以至于朱自清先生自己都疑惑起来,特为致函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请教是否蝉在夜里真的不叫。

这种求“真”的理解,似乎是一种很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类似“公案”所谓审美的理解,是指以感知文学形象、体验作品情感、玩味作品佳妙之处,从而获得特殊精神愉悦为目标的文学阅读方式 要对文学作品作出审美的理解,关键在于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文学欣赏的态度7/3/2019,23,1.2.释义与“辨味”,“释义”,是指对文学文本的语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和确认也就是我们在上节中探讨过的字字落实,通晓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去领会语词、文句的特殊意蕴,包括暗示义、引申义、隐喻义等 “辨味”,是指对文本借助语言传达出来的特殊意味、韵致、情趣、情味的感知与体认古人谈到文学阅读,特别讲究“字字落实”:是指文学作品的欣赏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理解文本语言(词句),以求获得对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字义、词义的清晰的理解明末清初的大批评家金圣叹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些书了7/3/2019,26,三、释义与辨味,文学文本的释义: 文学阅读过程中的释义,既是一个通晓文字,消除语言障碍的过程,更是一个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结合具体文本语境,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来重新确定词句意义的过程。

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本的解读与鉴赏 首先,文学阅读过程中的释义,是一个细心揣摩、领会语境下语词特殊含义的过程南宋词人吴文英 《浣溪沙》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其次,文学阅读过程的释义,也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的包括语言、文学、文史等在内的各种知识,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去加以参证的过程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欣赏的两个阶段: 文学欣赏的第一个阶段: 细致阅读、“字字落实”的释义过程,但单独的释义不是文学欣赏的终点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 在释义的基础上,“会意”“辨味”,即细致品味蕴含在特殊语言运用中的情味韵致,或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理解力去领会作者的“心意”,也只有达到这个阶段,我们才能从文学欣赏中获得真正的审美的愉悦在文学欣赏中,这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阅读中的“会意”“辨味”一定是在释义的基础上的“会意”“辨味”,而释义的过程往往也包含着“会意”和“辨味”1.3.“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首先是对文学创作中“物”(即感发作者并被作者加以叙写借以传达情感的外物)、“我”(即创作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 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过程物、我之间的交流是在感情的世界里发生的创作者感知外物,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外物之上,“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 这就是“我情注物”创作者的情感也会因外物的刺激而生发、移易,特定的景、物、人、事与创作者的情感相应合,会将创作者引入更强烈、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也就是“物移我情”从本质上讲,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规律与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规律是一致的 从心理层面看,文学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过程文学欣赏对于欣赏者情感体验的依赖,更要求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1.4.修辞中的通感与接受中的联觉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 独言独语明月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贾岛《客思》,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杨万里《又和(萧伯和)二绝句》,,我们将两首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诗放在一起,提供两个关于通感的典型范例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听觉感知到的声音有了针似的的视觉形象,并且也有了可见可触的尖利的质感而杨万里的“犹吹花片作红声”,则是将本来应该由视觉去感知的颜色转换为听觉的声音,以至于需要由听觉去体会 这两句诗,一个是由听觉向视觉和触觉转移,一个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使听觉与视觉两种本来应该各司其职的感觉获得了沟通——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感44,,通感在心理学上称为“联觉”(synesthesia),或“通觉”“移觉”,指人的各种感觉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感觉发生转移的心理现象,例如,由颜色刺激引起听觉反应的“色——听”联觉,由视觉刺激引起听觉反应的“视——听”联觉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指出,《礼记乐记》中那段“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的文字“体贴入微,为后世诗文开辟了道路”。

45,艺术通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段,被诗人、作家经常使用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有一首著名的诗Correspondances,朱光潜译为《感通》,其中说“香气、颜色、声音,都遥相呼应”47,需要说明的是,运用艺术通感来描摹艺术形象的方法,并不是只有在是个文本中才可以见到,其他类型的文学文本如小说、散文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小说的例子如《老残游记》第二回描写小玉说书: 渐渐地声音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根钢丝似的,抛入天际,再如屠格涅夫的《歌手》: 他唱道,“田野里的道路不止一条”,于是我们大家觉得甘美而恐怖我实在难得听到这样的声音:他唱着,他的歌声的每一个音标都给人一种亲切和无限广大的感觉,仿佛熟悉的草原一望无际地展开在你面前一样散文中的例子如老愚的《距离的权威》,作品写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孩子,在七岁时随母亲改嫁来到继父家这个七岁孩子对继父家院子里的那颗樱桃树、对继父有这样的感觉:“七岁那年,继父家院子里一株樱桃叮叮当当地红起来,你这只小鸟随意落到枝头天黑了,父亲的手和眼会放出光来,照亮你的睡床张执浩《雪里红》写曾强病逝前盘跚的感觉;“盘跚觉得曾强的声音是黑色的,像墨汁,平静,却几乎干涸。

这些描写,有的是“着色的听觉(colour-hearing)”(朱光潜语),有的是“如音乐般的气味”,无疑都是“听声类形”,以“形”“色”“味”写声 利用“感觉的挪移”也即通感来描画形象,实际上是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艺术创作中的通感现象也为艺术的欣赏提供了启发 在理解作为文学修辞的通感时,要注意将通感与比喻区别开来通感是两种或多种不同感觉经验的相互挪移、沟通,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比喻,虽然它有时也可能与比喻类似1.5.艺术的高下与趣味的雅俗 对文学作雅、俗的区分,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很长时间内都是将诗、文视为文学大雅之堂的正宗,而将小说、戏曲视为“丛残小语”“小道末技”,将其排除在文学大雅之堂之外其实,文学作品传达的审美情趣的高雅或者低俗,与作品本身是否通俗的、流行的,是出自文人之手还是来自坊间里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至少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那首大家都“耳熟能唱”的《弯弯的月亮》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船;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歌词平易朴实,一如口语,却传达出一种深挚感人的故土情怀这里有眷恋、有爱、有悲悯,也有渴望,让我们深深感动。

能否从文学作品中读出高雅之趣,与我们自身的趣味有着深刻的联系一定要防止欣赏的恶趣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从中看到的是淫,革命家从中可以看见排满,才子从中体会到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