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下载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KB
约19页
文档ID:5675593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下载_第1页
1/1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免费下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免费下载篇一:GB50011-X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XX 第 1 章 总则 第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第条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第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7、8和 9 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 9 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7 度、8 度、9 度“,简称为“6 度、7 度、8 度、9 度“。

第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第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 2 章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术语 第条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第条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第条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由地震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第条设计地震动参数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第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第条设计特征周期 desig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第条场地 site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的平面面积 第条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第条抗震措施 seismic fortification measures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第条抗震构造措施 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的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主要符号第条作用和作用效应 FEk、FEvk--结构总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E、Geq--地震时结构(构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ωk--风荷载标准值; SE--地震作用效应(弯矩、轴向力、剪力、应力和变形); S--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Sk--作用、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M--弯矩; N--轴向压力; V--剪力; p--基础底面压力; u--侧移; ζ--楼层位移角。

第条材料性能和抗力 K--结构(构件)的刚度; R--结构构件承载力; f、fk、fE--各种材料强度(含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标准值和抗震设计值; [ζ]--楼层位移角限值 第条几何参数 A--构件截面面积; As--钢筋截面面积; B--结构总宽度; H--结构总高度、柱高度; L--结构(单元)总长度; a--距离; as、a's--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边缘的最小距离; b--构件截面宽度; d--土层深度或厚度,钢筋直径;h--计算楼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 η--构件长度或跨度; t--抗震墙厚度、楼板厚度 第条计算系数 α--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α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v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γG、γE、γw--作用分项系数;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δ--计算系数; ε--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增大或调整系数; λ--构件长细比,比例系数; δy--结构(构件)屈服强度系数; ρ--配筋率,比率; φ--构件受压稳定系数; ψ--组合值系数,影响系数 第条其他 T--结构自振周期; N--贯入锤击数; IlE--地震时地基的液化指数; Xji--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x 方向的相对位移); Yji--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y 方向相对位移);n--总数,如楼层数、质点数、钢筋根数、跨数等; ν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Φji--转角振型坐标(i 振型 i 质点的转角方向相对位移)。

第 3 章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第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第条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规定第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时不应降低 第条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篇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 “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 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空心块体的 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 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 500~600mm 设 2φ6 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 度 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9 度时应全长贯通 4.墙长大于 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 8m 或层高 2 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 造柱;墙高超过 4m 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5.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 关于多层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 规定: ” 1、楼电梯间的四角 2、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 3、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 4、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5、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6、较大洞口两侧。

构造柱最小截面 240×180mm,纵向钢筋 4 根 12,箍筋间距不宜小于 250mm,且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马牙槎,并每隔 500mm 设置 2 根 6 的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伸入墙体不小于 1m,构造柱下端伸入室外地面以下不小于 500mm,或与埋深不小于 500mm 的地圈梁相连 综上可见:如果建筑属于多层的砌块填充墙,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应该设构造柱 如果建筑非多层的砌块填充墙, 填充墙长度大于 8米或高的两倍时,中间加设构造柱,但同时有规定填充墙长度大于 5 米时应与其上部梁有可靠拉结,而且砼柱伸出的 2φ6 沿高@500-600 的锚拉钢筋,6、7 度(设防)时宜沿墙拉通,8、9 度时应沿墙拉通一般 6 度地区施工的工程中,把墙长控制在大于 4 米就加构造柱,比较方便施工,就成了通俗默认的规矩 篇三:GB50011-XX《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GB50011-XX《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前言 此次修订,共设强制性条文 56 条,即: 、 、 、 、 、 、 、 、3(转 载 于: 小 龙文 档 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免费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则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基本规定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注:本规范中,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设计应依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选择建筑方案,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臵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臵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 2)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