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诊断学》教学大纲(Ⅱ模块)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4KB
约18页
文档ID:4953552
《诊断学》教学大纲(Ⅱ模块)_第1页
1/18

《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 学时 讲课学时:75 学时 实习学时:32 学时学 分:6 学分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医学眼视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法医学专业诊断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完基础医学课程后,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实验诊断、器械检查、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诊断学总学时为 108 学时,其中理论讲授 75 学时,见习及实验学习 32 学时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部分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其中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归入检体诊断学,为 77 学时(理论课 45 学时,见习课 32 学时) ;2实验诊断学为 31 学时。

诊断学中未列入大纲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本大纲根据第 6 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以便同学学习由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以供同学参考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联系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临床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主要及重要部分,包括: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检体诊断总学时为 77 学时,其中安排 45 学时理论讲授和 32 学时见习学习通过专业理论和见习实践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理论课和自学的学习,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见习课的学习,学会并掌握或熟悉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

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临床典型病例示教及学生互帮互学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由于学时教少,有部分需要熟悉或了解的内容必须由学生自学完成因此,教师应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应加强学习主动性,以使检体诊断学的课程教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体诊断学为学期课,学习结束时3进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1)理论笔试,卷面成绩 100 分,占总成绩的70%;( 2)课堂纪律及平时成绩 30 分,占总成绩的 30%检体诊断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 理论课 见习课 合计绪论 1 1常见症状 10 4 14基本检查法、一般检查 1 1头部、颈部检查 2 2胸部及肺检查 6 4 10心脏及血管检查 9 5 13腹部检查 6 4 10脊柱与四肢检查 1 1神经系统检查 2 2问诊、病历书写、诊断方法1 4 6心电图 12 5 17合计 45 32 77第一章 绪 论目的要求:阐述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4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打下基础学时安排:理论课 1 学时教学内容: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病历书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简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教学方法:大课讲授第二章 常见症状目的要求:一、掌握:基本概念(症状、体征及各常见症状的基本概念) 、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二、熟悉: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三、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学时安排:理论课 10 学时,见习课 4 学时教学内容:发热、水肿、咯血、疼痛(胸痛、腹痛) 、呼吸困难、呕血、便血、黄疸、意识障碍一、发热:1.发热的概念2.发热的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2)非致热源性发热53.发热的病因及分类:(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4.发热的临床表现、热型及临床意义:(1)发热的分度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3)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的热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5.发热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二、水肿: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发生机制3.常见水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1)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2)局部性水肿4.水肿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三、咯血:1.咯血的概念,咯血与呕血的鉴别2.咯血的病因及发生机制3.咯血的临床表现4.咯血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诊断方法四、疼痛(胸痛、腹痛):1.疼痛的病因及发生机制2.疼痛的临床表现3.疼痛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五、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2.呼吸困难的病因63.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右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3)其他原因(如中毒、神经精神性、血源性等)所致的呼吸困难4.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诊断方法六、呕血:1.呕血的概念2.呕血的病因3.呕血的临床表现4.呕血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七、便血:1.便血的概念2.便血的病因3.便血的临床表现4.便血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八、黄疸:1.黄疸概念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3.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三种黄疸的鉴别。

5.黄疸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九、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概念2.意识障碍的病因及发生机制3.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深度) 、谵妄4.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问诊要 点及诊断方法7教学方法:一、大课讲授二、见习课结合典型病例,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第三章 问诊、病历书写、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目的要求:一、掌握:1.问诊的内容及基本方法与技巧2.住院病历的书写二、熟悉:1.重点问诊的方法2.表格式住院病历的书写3.诊断疾病的基本步骤、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注意问题、临床诊断的内容及格式学时安排:理论课 1 学时,见习课 4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一、问诊的内容,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重点问诊的方法二、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住院病历、表格式住院病历的格式与内容(重点讲主诉、现病史的内容及方法) 三、诊断疾病的步骤四、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和常见思维误区教学方法:一、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大课讲授二、问诊、病历书写:见习课教师讲授,并指导同学实践见习中要求同学独立收集病史、书写完整住院病历见习课教师要修改学生书写的住院病历并组织学生讲评。

8第四章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1.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的基本方法2.生命征的检查方法及正常范围二、熟悉:全身状态、皮肤及淋巴结的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三、了解: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学时安排:见习课 1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一、基本检查方法:(一)视诊:视诊内容二)触诊:1.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2.触诊注意事项三)叩诊:1.叩诊方法: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2.叩诊注意事项3.叩诊音及其特点四)听诊:1.听诊方法:间接听诊法;直接听诊法2.听诊注意事项五)嗅诊二、一般检查:(一)全身状态检查:1.性别:性别与疾病的关系2.年龄:年龄与疾病的关系3.生命征:体温、呼吸、脉搏、 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94.发育与体型:发育正常的指标及影响发育的因素,体型的分型方法5.营养状态:营养状态的判断和描述方法,引起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度的原因6.意识状态:意识障碍的分度及检查方法7.语调与语态:语调与语态的定义,语调与语态改变的临床意义8.面容与表情:不同面容与表情的特点及临床意义9.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及强迫体位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0.姿势:不同姿势的临床意义。

11.步态:几种常见典型异常步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二) 皮肤:1.颜色:皮肤颜色改变的观察方法及临床意义2.湿度:皮肤湿度改变的临床意义3.弹性:皮肤弹性改变的临床意义4.皮疹:临床常见的皮疹及临床意义5.脱屑:脱屑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的分类及临床意义7.蜘蛛痣与肝掌:蜘蛛痣与肝掌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8.水肿:水肿的检查方法及分度9.皮下结节:皮下结节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10.瘢痕:瘢痕形成的原因及临床意义11.毛发:毛发的分布、多少和颜色,及其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三)淋巴结:1.表浅淋巴结分布:头颈部、上肢及下肢表浅淋巴结的分布部位2.检查方法及顺序:表浅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及内容;表浅淋巴结的检查顺序3.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及表现:局限性及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一、学生自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二、见习课观看体检光盘,教师示10范讲解检查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练习正常检查方法第五章 头颈部检查目的要求:一、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内容及方法二、 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学时安排:见习课 2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一、头部:(一)头发和头皮:1.头发:发色,疏密度,脱发类型及特点。

2.头皮:颜色、头皮屑,有无癣、疖痈、外伤、血肿、瘢痕等二)头颅:注意大小、外形及有无异常活动;头围测量;常见的头颅外形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颜面及其器官:1.眼:(1)眼的功能:视力、视野及色觉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2)外眼:眼睑、泪囊、结膜及眼球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3)眼前节:角膜、巩膜、虹膜及瞳孔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2.耳:耳廓、外耳道、中耳、乳突及听力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3.鼻:外形、鼻翼煽动、鼻中隔、鼻出血、鼻腔黏膜和分泌物、鼻窦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4.口:口唇、口腔黏膜、牙齿、牙龈、舌、咽部及扁桃体、口腔气味、11腮腺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二、颈部:外形与分区、姿势与运动、皮肤与包块、血管、甲状腺及气管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一、学生自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二、见习课观看体检光盘,教师示范讲解检查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练习正常检查方法第六章 胸部检查目的要求: 一、掌握:1.视、触、叩、听四种方法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2.规范的胸部检查方法并准确获取正常胸部检查结果二、熟悉:胸部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 6 学时,见习课 4 学时。

教学内容:一、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部的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解剖区域、肺和胸膜的界限、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