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亲核取代反应 反应通式: R-H + Z- R-Z + H- R-H + Z-Y R-Z + H-Y 脂肪族化合物的亲核取代 芳香族化合物的亲核置换 芳环上氢的亲核取代 2.3.1 脂肪族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 • 反应历程:双分子历程 单分子历程 • 反应的影响因素:作用物结构 被取代离去基团 亲核试剂 溶剂 2.3.1.1 反应历程 • 双分子历程(SN2) +R-X[NuRX]Nu-R +Nu : - X - 亲核试剂过渡态离去基团 • 单分子历程(SN1) 第一步 第二步 R + + - Nu : 快 R-Nu X - R-XR + + 慢 2.3.1.2 反应的影响因素 • 作用物结构的影响 图 卤代烷烷基对水解速度的影响 被进攻的碳原子上有给电性取代基,有利于SN1反应 ,分子中有吸电性取代基,则有利于SN2反应 • 被取代离去基团的影响 (1)被取代离去基(X)接受电子能力越强,越有利于亲核取 代反应的进行 (2)被取代离去基接受电子的能力取决于X-的稳定性和碱性。
X-碱性越弱,稳定性越强,越容易被亲核试剂 取代而离去 RSO3—> I—> Br—> Cl—> RCOO—> HO—> H2N— 一般说来,被取代的难易次序为: • 亲核试剂的影响 (1)对SN1反应影响不大,对SN2反应速度有明显的影响 (2)绝大多数试剂的亲核能力与其碱性一致 例如:C2H5O-> OH-> PhO-> CH3CH2S->H2O (3)当可极化度起主导作用时,亲核性与碱性不一致 在同族元素的试剂中,亲核性是按电负性的下降而提高 例如:Iˉ>Brˉ>Clˉ>Fˉ和 PhSˉ>PhOˉ • 溶剂的影响 (1)对SN1反应,极性溶剂有利于中性化合物R-X的解离 R-X→R++X- 溶剂极性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对SN2反应,Nu-易与质子传递型溶剂形成氢键,使 反应活性降低 反应宜在非质子传递型溶剂中进行 2.3.2 芳环上氢的亲核取代反应 • Nu:-优先进攻芳环上电子云密度最低的位置 • 反应的难易和定位规律与芳香族化合物的亲 电取代反应相反 • 自学 2.3.3 芳环上已有取代基的亲核置换反应 • 芳环的电子云密度较高, 很难被Nu-进攻而直接引 入-OH、-OR、-NH2等基 团,只能通过亲核置换来 完成。
• 首先在芳环上引入-Cl、 -SO3H、-N2+Cl-等吸电子 取代基,使苯环上电子云 密度降低,有利于亲核置 换反应的发生 2.3.3.1 反应历程 • 双分子历程 • 单分子历程 ++ 慢 ++ 慢 2.3.3.2 芳环上已有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 • 离去基团共轭位(邻、对位)有吸电子取 代基存在,对反应有利 10% NaOH 350-400℃,20-30MPa 10% NaOH 160℃,0.6MPa 10% NaOH 100℃,常压 • 离去基团共轭位有供电子取代基,对反应不 利 • 芳环上同时有多个离去基团(-Cl,-SO3H, -NO2,-CN,-N=N-等)同时存在时,Cl优先 被置换 自由基是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化学物种,它可 以是原子、基团或分子大多数自由基很活泼 ,在反应过程中只能瞬时存在产生自由基的 方法有三种:热离解法和光离解法是使分子中 共价键的一对电子发生均裂而产生自由基;电 子转移法是可变价金属离子得电子或失电子使 中性分子离解为自由基和正离子或负离子;电 解法是中性分子在电极表面得电子或失电子而 生成正离子基或负离子基 自由基反应大都是链反应,其反应历程包 括三个阶段,即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
2.4 自由基反应 加成反应分为三种类型:亲电加成、亲核加 成、自由基加成 2.5.1 亲电加成 亲电加成一般发生在碳—碳重键上,因为 烯烃、快烃分子中的π—电子具有较大的活动 性,表现出亲核性,所以它们容易与多种亲电 试剂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常用的亲电试剂有: 强酸(例如硫酸、氢卤酸)、Lewis酸(例如 FeCl3、A1C13)、卤素、次卤酸、卤代烷等 双键连有供电基时使反应加快,有吸电基时 使反应减慢 2.5 加成反应 其反应历程分两步进行:首先生成碳正 离子中间产物,然后快速生成产物 2.5.2 亲核加成 亲核加成是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引起的加成反应 ,主要发生在碳氧双键上,在碱催化下总是带正电 荷的碳原子与亲核试剂反应 2.5.3 自由基加成 自由基加成是反应试剂在光、高温或引发剂的 作用下先生成游离基,然后与碳碳重键发生加成反 应,它们都是链反应例如卤素和卤化氢对碳碳重 键的加成反应 2.6 精细有机合成中的溶剂作用 • 概述 • 溶剂的分类 • 离子化作用和离解作用 • 溶剂的静电效应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专一性溶剂化作用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影响 • 有机反应中溶剂的使用和选择(自学) • 溶剂对有机反应的影响 • 溶液和溶解作用 (1)相同分子之间的引力与不同分子之间的引力的相互关系。
(2)由分子的极性所引起的缔合程度 (3)溶剂化作用 (4)溶剂和溶质的分子量 • 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6.1 概述 库仑力(静电引力):离子-离子力、离子-偶极力 范德华力(内聚力):偶极-偶极力、偶极-诱导偶 极力、瞬时偶极-诱导偶极力 专一性力:包括氢键缔合作用、电子对给体-受体作用、溶剂 化作用、离子化作用和离解作用等 非专一性力 (普遍) 2.6.2 溶剂的分类 • 按化学结构分类 无机溶剂:水、液氨、液体二氧化硫、氟化氢、浓 硫酸、熔融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四氯 化钛、三氯化磷和三氯氧磷等 有机溶剂:脂烃、环烷烃、芳烃、卤代烃、醇、醚、 酚、醛、酮、羧酸、羧酸酯、硝基物、 胺、腈、酰胺、砜和亚砜、杂环化合物等 • 按偶极矩和介电常数分类 (1)偶极矩(μ): 指偶极分子中电量相等的两个相反电荷中 的一个电荷的电量(q),与这两个电荷间距 离(d)的乘积,单位:德拜(D)即: μ=qd 例: μ=1.54D 极性溶剂:分子中具有永久偶极的溶剂 有机溶剂的偶极矩μ在0~5.5D之间。
无极性溶剂 分子中没有永久偶极的溶剂,如环己烷、苯等 μ<2.5D的有机溶剂,如氯苯、二氯甲烷等 偶极矩主要影响在溶质(分子或离子) 周围溶剂分子的定向作用 (2)介电常数(ε) 也叫电容率或相对电容率,是表示电介质 或绝缘材料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具有永久偶极或诱导偶极的溶剂分子被充 电的电容器板强制形成一个有序排列,即极化 作用,极化作用越大,介电常数越大 介电常数表示溶剂分子本身分离出电荷的 能力,或溶剂使它偶极定向的能力 极性溶剂:ε>15~20 非极性溶剂:ε<15~20 介电常数主要影响溶剂中离子的溶剂化作 用和离子体的离解作用 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ε在2~190之间, ε越大,溶剂极性越强 (3)溶剂极性的本质——溶剂化作用 每一个被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或几 层溶剂分子或松或紧地包围的现象,叫做溶 剂化作用,它包括溶剂与溶质之间所有专一 性和非专一性相互作用的总和 (4)溶剂极性参数 实验极性参数——ET(30)值 • 按Lewis酸碱理论分类(电子理论) Lewis酸碱理论:酸是电子对受体(EPA) 碱是电子对给体(EPD) A + :B A B 酸(EPA) 碱(EPD) 酸-碱配合物 亲电试剂 亲核试剂 EPA/EPD配合物 EPA溶剂:具有缺电子或酸性部位,亲电试剂, 择优使EPD或负离子溶剂化。
如水、醇、酚、羧酸等 EPD溶剂:具有富电子或碱性部位,亲核试剂, 择优使EPA或正离子溶剂化 如:醇、醚、羰基化合物中的氧 氨类和N-杂环化合物中的氮原子 质子给体溶剂:主要是酸,如H2SO4、CH3COOH 质子受体溶剂:主要是碱,如NH3、CH3CON(CH3)2 两性溶剂:既可接受质子,又可提供质子,如H2O • 按Brownsted 酸碱理论分类(质子理论) • 按专一性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分类 质子传递型溶剂:含有能与电负性元素(F、Cl、O、S、 N、P)相结合的氢原子,ε>15 水、醇、酚、羧酸、氨、未取代酰胺等 非质子传递极性溶剂:高介电常数,高偶极矩 丙酮、DMF、硝基苯、乙腈、二甲 基亚砜、环丁砜等 非质子传递非极性溶剂:低介电常数,低偶极矩 烷烃、环烷烃、芳烃、卤代烃、 叔胺、二硫化碳 2.6.3 离子化作用和离解作用 • 离子原和离子体 • 离子化过程和离解过程 • 离解性溶剂和离子化溶剂 2.6.3.1 离子原和离子体 • 离子原 指在固态时具有分子晶格的偶极型化合物, 在液体时仍以分子状态存在,与溶剂发生作用时 可形成离子。
如氯化氢、烷基卤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等 • 离子体 固态时具有离子晶格结构,在熔融状态或 稀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如金属卤 化物等 2.6.3.2 离子化过程和离解过程 • 离子化过程:离子原的共价键发生异裂产 生离子对的过程 • 离解过程:离子对或缔合离子转变为独立 离子的过程 离子原 溶剂化 溶剂化 离子化 离子体 溶剂化的离子对 (缔合离子) 溶剂化正离子溶剂化负离子 溶剂化的独立离子 A+与B-的作用力与溶 剂的ε成反比 溶剂必须对离子原 的共价键进行进攻 离子化方式: EPD进攻:对离子原共价键的正端作亲电进攻, 使正离子溶剂化,自由的或裸的负离 成为高活性的反应质点 EPA进攻:对离子原共价键的负端作亲核进攻, 使负离子溶剂化,自由的或裸的负离 成为高活性的反应质点 EPD/EPA双进攻:两种溶剂或一种两性溶剂同时 进攻共价键的正、负端,生成 溶剂化的正、负离子 2.6.3.3 离解性溶剂和离子化溶剂 • 离子化溶剂:具有强的EPD性质或EPA性质 • 离解性溶剂:具有高的介电常数 2.6.4 溶剂的静电效应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Houghes-Ingold规则) • 对于从起始反应物变为活化配合物时电荷 密度增加的反应,溶剂极性增加,使反应 速度加快。
异性电荷分离 电荷密度增加 SN1反应 R-X δ + RX δ- R + X - + • 对于从起始反应物变为活化配合物时电 荷密度降低的反应,溶剂极性增加,使反 应速度减慢 电荷分散 电荷密度降低 Y-RX - R-XY - + RX δ-δ- Y+ SN2反应 例: 溶剂CH3COCH3C2H5OHCH3OH(CH2OH)2H2O ε20.724.5532.737.778.39 μ(D)2.861.731.702.281.82 k(相对)130004416171 I * - + CH3I k [ I * δ - CH3I δ - ]I-CH3I - + •对于从起始反应物变为活化配合物时电荷密度 变化很小或无变化的反应,溶剂极性的改变对 反应速度的影响极小 局限性: 忽略了溶剂的类型、溶剂的EPD和EPA性质 及专一性溶剂化作用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6.5 专一性溶剂化作用对亲核反应速度 的影响 • 质子传递型溶剂对SN反应速度的影响 • 非质子传递极性溶剂对SN反应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