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扶南王国的兴起发展及其原因桂光华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48.48KB
约9页
文档ID:104661449
试论扶南王国的兴起发展及其原因桂光华_第1页
1/9

试论扶南王国的兴起 、 发展及其原因 桂光华 扶南 , 是束埔寨最古老的王国 , 也是东南亚最早兴起的最强盛的国家 它存在了六 百余年 , 不仅对柬埔寨本国以后 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而且作为当 时东南亚的 强 国 , 在促进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 也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 本文试就其兴起和发展的 情况进行论述 , 并初步探讨其原 因 “扶南” 这名称 , 源 出于我 国史籍 清代曾钊所编的《岭南遗书》 , 书中所搜集 的东汉初章帝时(公元7 6一8 8年)广东南海人杨孚的《异物志》 , 便已提到 “扶南” : “扶南国, 昔但作大扇 , 遣人持之 , 不知各白用也 ” 可见在公元一世纪时 , 扶南国就 已经存在 在我 国史籍中 , 扶南又称为 “夫南” 或 “ 跋南 ” 如西晋时的左思(约公元25 0一3 05 年 )所撰《三都赋》的吴都赋 , 就提到 “夫 南 ” : “乌浒、 狼胁 、 夫南 、 西屠 、 澹耳 、 黑齿之酋 , 金邻 、 象郡之渠 ” 唐代的义净 , 在其《南海 寄归内法传》还说 : “跋南 国 , 旧云扶南 ” 《 一不 列颠 百科全书》认 为 : “扶南这 个名称是 一个高棉字 ‘b n a m , (现 代柬语为P h nom )的汉译 , 意 为 ‘ 山 ’ 。

” ¹ 原柬埔寨王家大学文史教授梁合安则明确地 说 :“扶南国即 山国的意 思 ” º我 国对东南亚史地有深 入研究的苏继雇先生, 还认为 “ 扶南 ” 是扶南国 国王尊号的省译 , 因为其尊号系 “K u r un g一bn am ” ,“bna m ”是 古吉 蔑语 , 义为山撤 , 而Ku r u ng一bnam 则为 山帝之意 À因此 , 可以认为扶南 、 夫南和跋 南 , 都是高棉语 “b n a m ” 的同音异译 , 扶南王国 即山王国 关于扶南王国的方位 , 《梁书》卷5 4 扶南传有如下记述 ;“扶南国在 日南郡之南 , 海西大湾中 , 去日南可七千里 , 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 , 城去海五百 里 , 有大江广十里 , 西北流 , 东入于海 其国轮广三千余里 ” 这里所指 的海西大湾应 系退罗湾 , 大江即箱 公河 因此 , 当时的扶南王国大约位 一于今柬埔寨 以及越南南部一带 梁合安说 :“ ( 扶 南国 ) 的疆域 , 南临南海 , 西达捐南河 流域(遏罗) ” ¼ 他所说的北接中 国 , 准确地 说 , 应该是东北接中国 , 即原中国属 地日南郡 。

从《梁书》所载 , 扶南王国的都城 , 应 位于泥 公河下游 , 考古 发掘材料证 明这记载是准确 的 , 位犷今柬埔寨南部 波萝勉 省 的巴 山巴与南村附近 ½ 根据马德望省的碑文 最早的都城称 为毗耶陀补罗 (vy ad抽P ur a) 关于扶南建国的经忿我国的不少史籍都有记述 , 其中以上引《梁书》较为详细 : “扶南国俗本躲, 文身被发 , 不制衣裳 以女人 为王 , 号日柳叶 , 年少壮健 , 有似男 子 其南有徽国,有事神鬼者字混填 , 梦神赐之 弓 , 乘贾人舶入海 混填晨起 , 即诣 庙 于神树下得弓 , 便依梦乘舶入海 , 遂入扶南外邑 柳叶人众见舶至 , 欲取之 混填 即张弓射其舶 , 穿度一面 , 矢及侍者 , 柳叶大催 , 举众降混填 混填乃教柳 叶穿布贯 头 , 形不复露 , 遂治其国 纳柳叶 为妻 , 生子分王七 邑 ” 这是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 说 但是 , 通过这个传说 , 可以了解到 : 在柳叶统治时的扶南 , 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 段,外来者棍填 , À是靠神赐给的弓 , 即先进的武器 , 才征服了柳叶 , 成为扶南的统治 者 , 并传播了先进的文化— “ 教柳叶穿布贯头 ” , 以后 , ‘ 性子分王 七 邑” , 扩张其 势力 , 兼讲 了周围的部落 。

混填死后 , 其后王混盘况 , ¹ , “少 而雄莱, 闻 山林有大象 , 辄生而捕取之 , 教习 乘骑 , 诸国闻而伏之 ” 他又 “ 以诈力间诸邑 , 令相疑阻 , 因举兵攻之 , 乃遣子孙中分 诸邑 , 号日小王 ” À 混盘况很可能是一位能力较强的统治者 , 所以他在位期间 , 扶南 王国的威望和影响加强了 , 甚至王国的都城所以被命名为毗耶陀补罗—即 “猎人国王 之城妙 , 很可能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功绩 Á 从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 , 是扶南王国的繁荣 、 发展时期 , 主要体现于 下述几个方 面 : (一) 势力范围迅速扩大 《梁书》扶南传载: “盘况年九十余乃死, 立中子盘盘 , 以国事委其大将范蔓 盘盘立三年死 , 国人共举蔓为王 蔓勇健有权略 , 复以兵威攻伐旁国 , 咸服属之 , 自号 扶南大王 乃治作大船 , 穷涨海 , 玫屈都昆 、 九稚 、 典孙等十余国 , 开 地五 、 六千里 ” 显然 , 范蔓是 以军事力量为基础而掌握了统治权 , 然后 又以武力对外扩张其势力 先陆 地 , 后海上 现在越南南部芽庄地 区武康 (v 一Canh ) 的梵文碑铭 , 被认为是扶南最 早的历史记载 , 碑文所属的时代 , 是三世纪前半叶 。

À 法国学者戈岱司以为范师蔓(即 范蔓)就是碑铭中所指的室利末罗王( sr i Ma r a ) 根据这一见解 , 范蔓是把扶南的 势力从泥公河三角洲一带逐渐扩大到现在的柬埔寨和越南南部 记载中所列 的屈都昆 , 九稚 、 和典孙等被征服的国家 , 据考证都是位于 马来半岛 其中 , 以典孙最为蚕 要 典孙(即顿逊)位于今马来半岛北部的丹那 沙林 (Te na s im ) 《梁书》说. 二勺, “ (扶南 . )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 , 在海崎上 地方千里 , 城去海十里 , 有五王 , 并羁属 扶南 , 顿逊之东界通交州 , . 其西界接天竺 、 安息 激外诸国 , 往还交市 所以然者 , 顿 逊迥入海中千余里 , 涨海无崖岸 , 船舶未 曾得经过也 其市东西交会 , 日有万余人 , 珍 物宝货 , 无所不有 ” 匆《太平御览》卷78 8 顿逊 条引万震的《南 州异 物志》也说: “顿逊在扶南南三千余里, 本为别国 , 扶南先王范蔓有勇略歹讨服之 , 今属扶南 ” 同 处又引竺芝的《扶南记》说 ,“顿逊国属扶南国, , 王名昆仑 , 国有天竺胡五百家 , 两佛 图 , 一 天竺婆罗门千余人 , 顿逊敬奉其道 , 嫁女与之 , 故多不去 。

” 这些记载说明 : ¹ 顿 逊是当时中国与印度 、 安息的交通要冲 ; º顿逊是当时东 、 西方海上贸 易的一个很繁荣 的大市场 , » 有不少印度婆罗门教徒 , 并与顿逊的妇女通婚并定居下来,¼顿逊辖下有 五王或五个王国 , 它被扶南征服后 , 各王仍保持其地位而臣属 于扶南 霍尔认为顿逊这 一名称似乎源 于孟语 , 表示有五个国家 . 陈序经先生在《猛族诸国初考》一书中还提 出 : 可能这五个王国包括史书中所记载的狼牙修 、 盘盘 、 丹丹 , 以及隋时的赤土 , 有人 还把投和视为五个王国之一 这五个王 国 , 除投和(即堕罗 钵底Dv ar av a t i )位于今 泰国南部 的循南河 下游 , 其余均分布于马来半岛北部 因此 , 范蔓对海上的扩张 , 是 向 现在柬埔寨的西部一直延伸到马来半岛 , “开地五六千里” , 相当于 原来 “轮 广三千余 里”的一倍半以上 , 扶南便成为 当时东南亚统治范围最广大的国家 ( 二 ) 开展外交 , 同印度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扶南王国在范蔓统治时期 , 是 以军事力量扩张势力范围 到范梅在 位时(约 公元 2 2 5一24 3 年 ) , 便以外交为主 , 主动与近邻的大国—印度和中国进行接触 , 建立友好 关系 。

范旎先是遣使前往印度 《水经注》卷1引康泰 的《扶南传》载 :“ 昔范旋时有潭阳国人家翔梨 , 尝从其本国到天 竺 , 展转流贾至扶南 , 为妨说天竺土俗 , 道法流通 , 金 宝委积 , 山川饶沃 , 态其所欲 , 左右大国世尊重之 摘问之 , 今去何时可到 , 几年可 回?梨言天竺去此可三万余里 , 往 还可三年逾 及行四年方返 , 以为天地之中也 ” 范梅听 了以后 , 立即派遣亲人苏物前 往 《梁 书》卷5 4中天竺传有如下 的具体记 述 : “吴 时(公元222一2 8 0年) , 扶南王范协 遣亲人苏物使其国 , 从扶南发投拘 利( Ta kko l a )口 , 循海大湾中 , 正西北入 历湾边数 国 , 」 可一 年余到天 竺江口 , 逆水行七千里 乃 至焉 天竺王蔚曰 , 海滨极远 , 犹有此人 即 呼令观视国内 , 仍差 陈 、 宋等二人以月支马四匹报拚 , 遣物等还 , 积四年方 至 ⋯ ⋯其 王号茂论 .” 法据国学者列维 (s L ev i ) 考订 , 茂论即穆伦 茶 (Mu r u n da s) 王朝 , 其 统治地区在今巴特那周围 。

万 这是扶南与印度的第一次直接接触 , 并建立了友好关系 : 范旅又遣使中国 声录妙 《三 国志 · 吴 志》载 : “赤乌六年 (2 4 3年)十二 月 , 扶南王范旗遣使献乐人及方 物 ” 孙权也立即派遣朱应和康泰进行回访 《梁书》卷5 4 总叙载: “及吴孙权时 (22 2 一25 2年 ) , 遣宣化从事朱应 , 中郎康泰通焉 , 其所经及传闻 , 则有百数十国 , 因立记传 ” 但是 , 当朱应与康泰到达扶南时 , 范旗已为范蔓的儿子范长 “结国中壮士所袭杀, 旅大 将范寻又杀长而自立 , ” 范寻便继范旎成 为扶南的统治者 这 时 , 恰好范旎派往印度的使 者苏物及赔同回访的印度使者陈 、 宋也到了扶南 因此 , 由于范旗的积极的外交政策 , 使得 : ¹中国和印度的使者能直接接触和相互 了解 : 朱 应和康泰向陈 、 宋二人 “具问天 竺土俗 ” º密切了中国和扶南的关系 这次两 国使者互相访问以后 , 扶南遣使到中 国 , 一直持续了好儿个世纪 » 由于同邻国建立了友好关 系 , 从而巩 固 了对其势力范围 的统治 ¼留下以后 研究扶南的宝贵材料 。

朱应 、 康泰回国后 , 都写 了有关于扶南和东 南亚情况的著作 : 朱应写 了《扶南异物志》 , 康泰写了《吴时外国传》 虽然这两部著 作都已失传 , 但是 , 他们著作中一些有关扶南的记载 , 为其它著作所 引用而保留下来 , 如 《梁书》和《南齐书》中关于扶南 的记 述 , 以及《太平御 览》和《水经 注》中 的有关 记载 , 不少就是引自他们二人的著作 因为他们是亲自到了扶南 , 所以他们关于扶南的 情况 , 便成为 后人了解和研究扶南的极为可靠和 宝贵的材料 (三)吸收和传播外来文化 扶南王国对外交往的 过程 , 也是它 吸收和传播外来文化的过程 , 而且通过吸收 , 又 是提高本国文化 的过程 扶南王国吸收外来文化的内容 , 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 三世纪中叶 , 当朱应与康泰 到了扶南 , 其 “国人犹裸, 唯妇人著贯头 泰 、 应 谓曰 : ‘国 中实佳 , 但人裹露可怪耳 , 寻始令国内男子著横幅 横帽 , 今干鳗 一 也 大家 乃截锦为之 , 贫者乃用布 ” ¾ 四世纪 , 扶南王国统治者的王号称为 “竺 旗檀 ” , 我 国史籍中的 “竺” , 即 “天 竺 ” 的省称 , 指 印度 ,“旎檀” 是贵霜帝国迎腻色伽世 系的王号 “Ca n d a na , , 的音译 , 这反映了印度文化对扶南的 明显影响 。

更值得注意的是 : 《梁书》还说 : “ (竺肪植) 后王娇陈如 , 本天竺婆罗门也 有神语日 , 应王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