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宪国民大会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行宪国民大会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开会前夕至灵谷寺阵亡将士陵墓前祭奠抗战烈士制宪国民大会是中国为了完成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而召开的会议,会议举行时间地点为1946年的南京国民大会堂该会议代表由民选和遴选方式产生,其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因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除民社党外)拒绝参加制宪国大,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使得这次大会的地位和对这次大会的评价在后来的政治格局下争议较大制宪国民大会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该国大直接涉及到仍在台澎金马地区适用的中华民国宪法以及由此引发的两个宪法和问题,故至今仍是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1]目录[隐藏]§ 1 会议背景 § 1.1 国民会议运动§ 1.2 五五宪草§ 1.3 代表选举§ 1.4 大会延期§ 1.5 政治协商会议§ 1.6 国共冲突§ 2 大会代表§ 3 大会过程 § 3.1 会前风波§ 3.2 大会开幕§ 3.3 制宪工作§ 3.4 大会波折§ 4 后续活动 § 4.1 和平努力与内战爆发§ 4.2 改组政府与行宪§ 5 评价与争议 § 5.1 主要观点§ 5.2 个人观点§ 6 相关条目§ 7 参考书目§ 8 文献注释§ 9 外部链接会议背景中华民国宪政史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天坛宪草袁记约法训政时期约法安福宪法五五宪草曹锟宪法期成宪草民国宪法案政协宪草中华民国宪法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宪法增修条文国民会议运动1923年曹锟贿选宪法制定之后,孙中山的广州军政府及国民党和共产党均予以抵制,并呼吁召开国民会议,重新制定宪法,此即为北伐之前的国民会议运动。
1924年北京政变,冯玉祥推翻了曹锟,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大计此时孙中山为召开国民会议而决定北上,然其于1925年去世,国民会议未能如期召开孙中山死前把尽早召开国民会议写入遗嘱,而成为此后国民党执政的基本方针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 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 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五五宪草主条目:五五宪草中华民国自北伐结束后即进入“训政时期”,根据孙中山的建国大纲,采取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来进行建国中华民国政府在进入训政时期后即开始进行有关中华民国宪法的草拟制定然后当时中国政治情势繁杂,内忧外患不断,加上各方势力意见不一,一直没有办法草拟出一份所有人都接受的宪法草案,最后一直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5日才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的草案,被称为“五五宪草”五五宪草公布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召开制宪国民大会来加以审订通过,原定在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召开制宪国民大会,然而抗战随之爆发,制宪国民大会亦延后召开时间至抗战结束后才召开。
代表选举1936年全国举行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大部分地区的制宪代表由民众选举产生,但由于东北业已沦陷,国民政府在沦陷区采取特种选举除了民众选举外,政府也主动聘请了若干不愿参加竞选的社会名流[2],并定正在训政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为制宪国大当然代表不必参加民众选举随后抗战爆发,国大延期至1946年,但十年前选举出来的代表资格仍旧有效由于1936年国共两党尚在内战状态,共产党未能参加地区代表选举,只能拥有政党代表名额所以1945-1946年国共谈判时,共产党为增加自己的名额,要求废除旧代表资格,重新举行选举未能如愿此事在后来的政协会议上成为焦点大会延期国民大会堂制宪国民大会延期经过预定开会时间制订计划者实况原因1936.11.12国民党五大延期各省代表未能全部选出1937.11.1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延期抗战爆发1940.11.12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延期因战乱代表集会困难1945.11.12国民政府延期中共要求先改组政府1946.5.5政协会议延期中共拒绝提交名单1946.11.12国民政府最高国防委员会延期等待中共,民盟提交名单1946.11.15国民政府召开青年党民社党提交名单制宪国民大会原定于1936年11月12日召开,但因代表选举不顺利而不得不延期一年。
一年后抗战爆发,故大会再度延期1946年1月1日,即中华民国建国卅五周年开国纪念日,蒋中正发表告全国军民同胞书,明确声明本年内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于是从1936年起,直到十年之后的1946年11月15日,大会方得召开,而此时大会已延期达六次之多政治协商会议主条目: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协宪草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社会各界敦促政府尽快重新召开制宪国民大会的事宜,由于反政府的中国共产党此时已经形成巨大的军事实体,因此各界希望执政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谈判完成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尽管国共双方嫌隙颇大,仍然在各方努力下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召集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民主同盟9人、青年党5人、无党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协定五五宪草的修改原则12项等决议案,并组织宪草审议委员会制宪国大代表名额问题也是争论焦点中共和民盟均要求废除1936年旧代表资格,但国民党认为旧代表为合法产生,出于国府信誉和法律尊严不能随便撤销其资格最后双方折中,撤销1936年代表中部分未经民众选举(即由政府直接聘请的特种选举和国民党中委当然代表)的代表资格,换以政党代表,国民党,共产党等均有名额分配[3]。
政协会议决议之制宪国民大会部分一,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五日召开国民大会二,第一届国民大会之职权为制定宪法三,宪法之通过须经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之同意为之四,依选举法规定之区域及职业代表壹千二百名照旧五,台湾,东北等新增各该区域及其职业代表共一百五十名六,增加党派及社会贤达代表七百名,其分配另定之七,总计国民大会代表为两千零五十名八,依据宪法规定之行宪机关,于宪法颁布六个月内,依宪法之规定选举召集之附注:1,各党派负责使其出席国民大会之党员,在国民大会中,维持政治协商会议所修正之宪法草案2,如有其它较好之宪草意见,由党派临时协商定之3,增加党派及社会贤达代表七百名,其分配如次国民党 二百三十名共产党 二百名青年党 一百名民主同盟 一百名社会贤达 一百名4,国民党与共产党于上项该两党名额中,各让出十名与民主同盟按:附注4为不报告大会且不发表之商定事项)国共冲突主条目:国共内战与会的西藏地方制宪代表,时蒙古地方也有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国共两党相继达成了政协宪草和整军协议等重要文件,但因国共两党政治纲领完全不同,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故在1946年3月中旬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之后,国共关系急剧恶化4月,国共两党随着苏联军队撤出东北而展开对东北的军事争夺。
6月1日,国民政府因马歇尔将军的压迫,下达了停战令,但命令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继续开始争夺东北,战火并蔓延到关内10月,国共两党在山西、察哈尔地区的战斗日趋激烈,而江苏北部的原驻地也成了主战场之一此时,国共两党主要代表在重庆和南京的谈判也趋于破裂中共坚持要求在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委员会40个委员名额中,与民盟合占14个名额,以便行使三分之一否决权而国民党只同意给13个名额双方围绕13和14两个数字争吵将近半年之久,直到11月中旬仍未达成任何协议[4]因联合政府问题久拖未决,致使整编军队协议迟迟无法执行,故军事冲突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认为中共旨在武装叛乱,决定单方面召集国民大会中共则拒绝参加国民大会11月中旬,继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调停国共冲突失败后,第三方面调停也彻底失败[5]大会代表主条目: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大会过程会前风波制宪国大代表出席情况[6]代表类别法定人数报到人数备注区域选举770735由各省人民直选产生职业选举437406由各职业团体选举产生特种选举143142由政府遴选产生党派代表国民党220216共产党1900共产党拒绝参加民盟(除民社党)800民盟拒绝参加民社党4039民社党脱离民盟单独参加,并仅用其原有名额40青年党10099社会贤达4039主要为无党派国民参议员总计20501701到会率82.98%超过3/4开幕式国民政府蒋主席中正致词根据政协决议,制宪大会原定于5月5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纪念日)召开,但因为此时国共两党无法达成改组政府之协议,故中共和民盟拒绝提交名单,会议被迫延期。
入夏之后,国共军事冲突扩大,且就改组政府名额问题纠缠不让,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在美国特使马歇尔和第三方面反复调停均告失败[7],国共冲突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国府宣言为及早结束训政起见,将定于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召开国民大会此举立即受到中共坚决反对第三方面因此分裂,民盟拒绝参加,而青年党最终决定参加国民大会;民社党毅然决定脱离民盟,单独参加国民大会,但仅占用原在民盟内部分配给民社党的40个名额,以盼民盟回心转意参加国大中共方面在后来表示:是否参加“伪国大”是该政党是否站在人民一边的试金石[8]实际到会代表除了1936年民选代表及部分遴选产生的无党派代表外,另有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的政党代表中共代表和民盟拒绝参会成为该国大的重大裂痕大会开幕大会代表开会前来到孙中山遗陵祭奠大会原定于11月12日开幕,但因等待青年党和民社党提交名单,延期三天11月12日为孙中山冥寿,国府主席蒋中正率全体到会代表拜谒中山陵11月15日,大会开幕当天,蒋中正又率全体代表到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奠抗战先烈,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此后大会进入休会阶段,等待民社党提交名单11月20日,民社党终于提交名单参加大会,此时除中共和民盟代表外总人数已达到3/4法定开会人数,故大会暂留两党席位,照常举行。
除了原本在中国大陆各地各界选出的代表外,还增加了来自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光复的台湾省的代表参与从此大会开始了制宪工作制宪工作更多资料:中华民国宪法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国民大会制宪大会开会致词http://zh.wikisource.org/wiki/国民大会制宪大会开会致词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蒋中正关于制宪问题对国民党籍代表的讲话http://zh.wikisource.org/wiki/蒋中正关于制宪问题对国民党籍代表的讲话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蒋中正介绍制定宪草之经过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