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何”用法例析 “何”这个词在文言中常作疑问词,有时也作疑问代词、副词等简要归类分析如下一、作疑问词(一)表一般疑问1、单独出现在句中,译为“什么”“怎么”等如:(1)、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同上)2、与表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合起来作表疑问的状语如:(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何时”译为“什么时候”2)、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列传》)“何故”译为“什么原因”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何人”译为“什么人”3、直接与介词结合为表疑问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如:(1)、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从何”译为“从什么地方”2)、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以何年”译为“在哪年”二)表反问根据“何”出现在句中位置,又有三种情况:1、用在句首,常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1)、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3)、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桓晋文之事》)(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句中(一般在主语之后),也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之死》)(2)、夫子何晒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有时,与后面词语结合,表反问时译为“有什么……”等如:(1)、我何面目见之?(《项羽之死》)“何面目”译为“有什么脸面”2)、死何裨益?(《促织》)“何裨益”译为“有什么好处”3)、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何伤”译为“有什么关系”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何异”译为“有什么不同”5)、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何罪过”译为“有什么罪过”3、用在句未,常与语气词“哉”“者”等结合使用译为“为什么”如:(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五人墓碑记》)(三)表设问“何”表设问时常与“哉”“者”等词结合使用如: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4、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何处”译为“什么地方”四)表感叹“何”表感叹时也常与“哉”“乎”等结合使用如:1、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何……哉”译为“怎么……啊”2、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报任安书》)“何……哉”用法同上3、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报任安书》)“何面目……乎”译为“有什么脸面……啊”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之死》)“我何渡为”译为“我(还)渡什么呢”二、作疑问代词“何”作疑问代词时,常常在“宾语提前”的特殊句式中作提前的宾语又有两种情况:(一)作动词宾语译为“什么”“哪里”等如: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即“操何”,译为“拿着什么”2、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何至”即“至何”,译为“到哪里”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即“有何厌”,译为“有什么满足”4、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何知”即“知何”,译为“知道什么”二)作介词宾语译为“什么”等如:1、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何为”即“为何”,译为“为什么”。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即“以何”,译为“凭什么”三、作副词“何”作副词时,常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译为“多么”“何等”等如:1、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同上)4、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四、作复词“何”常与一些词组成复音虚词,表疑问和感叹主要有以下几个:1、何如(如何)“何如”即“如何”,在文言中常用在句未,表疑问译为“怎么样”“怎么”等如:(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长恨歌》)有时,“如何”拆开使用,构成“如……何”的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样”如:(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其如土石何?(同上)2、奈何:经常表疑问,译为“怎么办”如:(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2)骓不逝兮可奈何?(《项羽之死》)有时,兼表感叹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有时,拆开构成“奈……何”句式。
如: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之死》)“奈若何”即“怎么安排你呢”3、何乃: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乃”译为“怎么”,“何乃太区区”即“怎么这么愚笨啊”4、几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 “几何”译为“多少”5、何其: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其”译为“多么”6、何许: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何许”译为“什么地方”7、何由: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为“如何”“怎么”何由彻”即“如何挨到天亮”8、何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章句上》)译为“有什么益处” 另:《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文下注释为“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有人据此称“何”为通假字,通“呵”,因查无实据,恕不敢苟同既是“缉查盘问”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谁何”本为两个词,它就是两个意思,“谁”就是“你是谁”,“何”就是“你哪里的”(相当于我们现在军队里盘问“你哪个部队的”)作者在此不过是形象而简练地概括出了他要表达的意思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