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二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教师教学用书、课文助读助考一、2020年秋《教师教学用书》整体把握本文选录的十二章均为《论语》中的短章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第二章“三省吾身”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第四章“温故知新”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贤哉,回也”讲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饭疏食,饮水”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第九章“三人行”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第十章“逝者如斯夫”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概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强调坚守志向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文言文的语言和现代汉语有较大不同,《论语》作为先秦典籍又格外深邃,这里在整体介绍的基础上提供课文的详细讲解,具体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副词,即“以时”・意思是“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
习】一种理解为“温习”;一种理解为“实习”“演习”习礼乐”“习射”(《礼记射义》)、“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句中的“习”即为演习”孔子所讲内容,多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须演习、实习方可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人道之门,积德之基”,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学习又是互相切、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2.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て三)古代以“三”“九”等表示多;此处“三”亦可理解为实指[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住是不是真减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子的话大约是源于孔子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面立,四十面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通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顔回这一章,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オ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8.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论语》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声名、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孔子无常师,从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只要抱定“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从中得到提高。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对待这变迁,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态度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所以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途径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人们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对切问、近思很多人却忽视了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二、课文助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 “至圣”,孟子为 “亚圣”二)问题探究《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教学中不仅应当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吸取其中的文化营养,而且应该鼓励他们对经典产生兴趣,自主阅读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将《论语》当作圣人之言、绝对真理来信奉,要独立思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选择去取三)句子分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处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处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人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三、拓展延伸 (四)《论语》简介《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孔子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