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生长可分为四个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各期特点:a.迟缓期: 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适应阶段,为大量繁殖作准备;对数期:生长迅速;形态、染色性、 生理活性典型,因此, 采用此期观察细菌的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聚,pH 下降以及需氧菌菌数过密通气不良所致 细菌的芽胞和外毒素、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在此期产生;衰亡期:形态多样不典型 ((2)) 根据 DNA 片段的来源及交换方式不同,将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分为:转化、接合、 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等转化(transformation):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 DNA 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供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 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 DNA)从供菌转移给受菌转导 (transduction):是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菌中去,使受菌获得新 的性状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是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可以前噬菌体 形式在细菌内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溶原性细菌可因此 而获得新的性状(如白喉毒素、致热外毒素、肉毒毒素和 α 毒素) ((3))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细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指病原体 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耐药性的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临床上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 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称为敏感,反之称为耐药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 细菌,其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 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二)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1.获得耐药性概念获得耐药性指细菌 DNA 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 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
可发生于染色体 DNA、质 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 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 耐药影响获得耐药性发生率有三个因素:药物使用的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和耐 药基因的转移状况 2.获得耐药性基因突变类型(1)染色体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频率很低,其中有些突 变赋予细菌耐药性2)可传递的耐药性(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方式:接合、转导、转化)接合:细胞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如质粒或染色质 DNA 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转导:以噬菌体及其含有的质粒 DNA 为媒介,介导供体菌耐药基因转移给受体菌内金葡菌、链球菌获得耐药 转化:少数细菌可从周围环境中摄入裸 DNA,并掺入到细菌染色体中 耐药基因转移能依靠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传播可传递耐药性传播的三种结构形式:R 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①R 质粒的转移:细菌中广泛存耐药质粒,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多数细菌的质粒具有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细菌质粒能在细胞中自我复制,并随细 菌分裂稳定地传递给后代 ②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transposon, Tn)又名跳跃基因,是比质粒更小的 DNA 片段,可在染色体中跳跃,实现菌间基因转移或交换,使结构基因的产物大量增加,使宿 主细胞失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③整合子(integron)与多重耐药:整合子是移动性 DNA 序列,可捕获外源基因并 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一类整合子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盒,同一个耐药基因又可出现在不同的整合子上,介 导多重耐药 ,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 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机制♣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等 (一)产生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效钝化酶(modified enzyme)是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 种酶,它通过水解或修饰作用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如分解青霉素的酶或改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的酶重要的钝化酶有以下几种: ①-内酰胺酶:特异性水解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 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又称灭 活酶 (inactivated enzyme) ,由染色体和质粒介导分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型水解头孢类和青霉素类在 G-杆菌中有两种: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 和 AmpC β-内酰胺酶。
②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由质粒介导,其机制是通过羟基磷酸化、氨基乙酰化或羧基腺苷酰化作用,将相应 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作用③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由质粒编码产生该酶,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抗菌活性 (二)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和数量改变——抗菌药不易与细菌结合导致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变异,影响药物的结合,对抗生素不再敏感,这 种改变使抗生素失去作用位点和亲和力降低,但细菌的生理功能却正常如青霉素结合蛋 白改变导致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三)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细菌细胞壁的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 靶位发挥抗菌效能,耐药屏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制如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F)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保护细菌逃 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又如细胞膜上微孔缺失时,亚胺培南不能进入胞内而失去抗菌作 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 G-菌差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的主要 原因之一 (四)主动外排机制——药物被泵出菌体外已发现数十种细菌外膜上有特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药物主动外排使菌体内抗菌 药浓度下降,难以发挥抗菌作用导致耐药,主动外排耐药机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
(五)其他1.改变代谢途径 细菌可通过改变代谢途径逃避抗菌药物作用,如呈休眠状态的细菌或细 菌营养缺陷菌均可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 PABA 或直接利用叶 酸转化为二氢叶酸 2.产生拮抗剂 细菌也可以通过增加生产代谢颉颃剂来抑制抗生素,从而获得耐药性耐 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增加对氨基苯甲酸产量,从而耐受磺胺类药物的作用4))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用药疗程应尽量缩短 、一种抗菌药物能控 制的感染,就不应该采用多种药物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预防应用和联合用药;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加强药政管理:必须规定抗菌药物凭处方供应;4、研制新 抗菌药物;5、研制质粒消除剂;6、抗菌药物的“轮休” ((5)) 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⑴主要是 G+及某些 G-菌(痢疾志贺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 绿脓杆菌);⑵毒性作用强,具器官特异性,病变特殊;⑶化学性质为蛋白质;不耐热,但肠毒素 例外;⑷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⑸胞内合成后分泌到胞外;毒素由两亚单位(A、B)组成 (无毒及毒素活性部分)⑥分为神经毒素(neurotoxin) 、细胞毒素(cytotoxin)和肠毒素 (enterotopxin) 。
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 1)主要特点:⑴产生菌为 G—(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亦有):⑵化学 成分:脂多糖(LPS)组分(脂质 A 是活性部分) ;⑶ 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出; ⑷耐热,需加热160℃2~4 小时); ⑸ 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类毒素;⑹毒性作用较弱,且效应相似;2)内毒 素的活性作用::①发热反应(pyrogenic reaction) ;②白细胞反应(reaction of white blood cells) ;③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与内毒素休克;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⑤Shwartzman 现象: 内毒素引起 DIC 的一种特殊表现⑥其他:适量内毒素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刺激 B 细胞→多克隆抗体;诱生 IFN 及 TNF 等) ((6)) 全身感染的临床类型 ⑴毒血症(toxemia) :外毒素入血而病菌不入血; ⑵菌血症(bacteremia) :病菌入血但不在血中繁殖例伤寒早期有菌血症⑶败血症(septicemia) :病菌入血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 症状; ⑷脓毒血症(pyemia) :指化脓性细菌(pyogenic bacterium or purulent bacterium)在血中繁殖并 扩散到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⑸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革兰氏阴性菌(gram-stain negative)入血繁殖并释放内毒素 ((7)) 医院内感染的特点: 1)感染发生地点必须在医院内。
感染发生的时间界限指患者在医院期间和出院后不久发生 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发生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但如患者入院时已经发生的感染直 接与前次住院有关,也称为医院感染 2)明确规定感染对象为一切在医院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但主要是住院患者; 3)感染的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外源性感染少见; 4)传播途径和方式以密切接触为主; 5)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是机会性致病菌,毒力弱,且多为耐药菌株 ((8))主要包括以检测病原菌及其抗原、代谢产物或核酸为目的的细菌学诊断;细菌学诊断;检测患者血 清中特异抗体的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a.病原菌的检测: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 定,病原菌抗原的检测,病原菌核酸的检测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 检测病人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抗体及其效价的变化,可以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通 常采取双份血清,恢复期或一周后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升高 4 倍以上(含 4 倍)时,则可 确认为现症感染其诊断方法有:直接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乳胶凝集试 验和 ELISA. ((9))区别点活疫苗死疫苗制品特点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死菌,仍保持免疫原性制备方法通过非正常培养减毒株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使病原体失活接种次数 和量1 次,量小2~3 次,量大接种反应可在体内增殖,类似轻型感染或 隐性感染在体内不增殖,可出现发热、全身或 局部肿痛等反应免疫的类 型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效果较好,维持长(1~5 年)较差,维持短(0.5~1 年)毒力回升 与安全性有可能,对免疫缺陷者有危险不可能,安全型好疫苗稳定 性相对不稳定相对稳定保存不易保存,4 度存活 2 周,真空 冻干可长期保存易保存,4 度可保存 1 年以上((10)) 1.形态与染色球形,无鞭毛,无芽胞葡萄串状,革兰染色阳性(G+) 2.培养特性 易培养:普通平板血平板 产色素: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有些菌溶血,产生溶血环: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在菌落周围还可见完全透 明溶血环(β 溶血) 。
3.生化反应 多数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 产酸不产气 致病性球菌分解甘露醇 触酶阳性(与链球菌区分标准)4.抗原构造:(1)葡萄球菌 A 蛋白: 细胞壁表面蛋白质,完全抗原 (2)荚膜多糖:有利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