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鞍山市博物馆解说词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02KB
约13页
文档ID:91837495
马鞍山市博物馆解说词_第1页
1/13

马鞍山市博物馆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马鞍山市博物馆,我馆成立于1989年,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我馆是马鞍山市三大文化工程之一,是由地方财政拨款,共耗资1.5个亿,于2006年9月开工建设,2009年5月1日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其中展陈与休闲辅楼面积分别占3000平方米,影视厅面积40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近万件(套)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60多万人次在全国地市一级博物馆中,我馆的规模、建筑、展览、环境等各方面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我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四点停止入场),中午不休息每周一为闭馆整修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正常对外开放下面请参观我馆的主题展览:《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历史文化展》,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吴头楚尾,展现了我市远古文明的成就,以及南北东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的特点;第二单元六朝遗韵,展现了我市璀璨的六朝文明;第三单元人杰地灵,全面介绍了江东大地上人才辈出,涌现出的许多历代名人;第四单元山水诗城,展示了我市丰厚的诗歌文化底蕴;第五单元和谐之城,展示了我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未来马鞍山的发展蓝图。

一、吴头楚尾下面我们一起来参观第一单元“吴头楚尾”马鞍山地区西周时期属于吴国,春秋和战国时期先后属于越国和楚国,所以向来有“吴头楚尾”之称本单元重点展示了马鞍山地区远古文明的成就,突出南北、东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的特点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展览的序厅,这是著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在87岁高龄时为马鞍山的题词:“江东第一城”,对面是“巍巍天门,楚江奔流”的场景观众站在观景台上,可以欣赏到天门山的投影场景,体会到诗仙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这既凸显出我市山环水抱、“翠螺出大江”的地理特征,又彰显出江东诗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请各位走过小竹桥继续参观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马鞍山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置沿革演变情况,它采用了地面互动投影系统,大家可以循着这些历史的足迹与其互动,每踩一处脚印墙面上就会显示相应的详细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观看“马鞍山历史大事记”来了解本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大家可以点击这个触摸屏,双击每一个目录就能看到相应的详细内容这里是“马鞍山早期重要遗址分布”的电子地图点击触摸按键,根据场景解说)其中烟墩山和五担岗两处遗址是我市数十处遗址中已部分发掘的早期重要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700多件。

我们脚下就是烟墩山遗址发掘现场的模拟探方此遗址距今5300年左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比较典型的长条形台型遗址,为研究本地区的史前文化及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展柜中的这些陶器就出土于这个遗址农耕渔猎是本地区早期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这些就是五担岗遗址出土的西周时期先民用过的农耕渔猎用具此外本地区早期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的稻壳痕迹这些遗迹、遗物充分表明,当时马鞍山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后面的丙稀背景画也为大家形象地再现了先民们当时农耕渔猎的生活场景制陶纺织是本地区先民最早的原始手工业这是一批制陶纺织的工具背景画再现了先民们制陶纺织中忙碌的场景,他们各自分工而又互相协作,表现出和谐的劳动场面大家可以站在这个音乐感应器下遥想原始先民生活的场景我市早期遗址出土文物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玉石礼器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就是我馆的馆标——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玉人它距今已有5300多年的历史,为立状侧面,短颈、挺胸,吻部突出,是抽象与写实的结合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可能为祭祀的礼器通过与巢湖凌家滩出土的玉人对比可以看出,二者一抽象、一写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件玉蝉是西汉时期的因蝉能蜕化更生,所以,考古学家发现从商代起,玉蝉就成为贵族死亡后嘴里所含物,寄希望于生命的复苏《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记载,对于商周时期的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祖先神灵和对外进行扩张战争了当时的青铜也主要用于铸造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伐战争不断,当时,马鞍山地区是吴楚两国交锋争战之地,这批青铜器就是战争用的兵器这是一支春秋时期的青铜剑,保存十分完好,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武器之一,这里陈列的一批青铜箭镞,更加规则、锋利,杀伤力也更强青铜甬钟,一种青铜乐器甬钟壁薄,用木敲打,声音清脆悦耳编在一起用的甬钟就叫编钟编成高低不等的几排轻轻敲击就能奏出清脆悦耳的优美旋律,它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我馆的镇馆之宝——商代勾连纹青铜大铙2002年马鞍山经济开发区出土,重108斤气势恢宏,纹饰精美最特殊的地方在于除外壁布满纹饰外,它的内壁也布满阴线勾连卷云纹,精细繁缛,十分规整,在全国较为罕见大家可以看到后面大屏幕上显示的内壁纹饰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使用时大口朝上,下面有底座支撑古书上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与“以金铙止鼓” 的记载,这说明铙是退军时用来发号施令、停止击鼓的军乐器。

关于我馆这件大铙的用途,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是祭祀山川神灵用的后面版面文字介绍的就是这件青铜大铙身上的未解之谜,凡此种种都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大家可以把单手放在手掌纹处然后轻轻抬起,体验一下模拟敲击的神秘感觉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其音质依然清脆悦耳二、六朝遗韵第二单元是“六朝遗韵”,重点展示马鞍山地区璀璨的六朝文明从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近400年间,先后有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定都南京,史称“六朝”现在大家所在的位置就是“六朝遗韵”单元的序厅,城垛形大型浮雕墙《畿辅重地》以及中心雕塑战马,展示出六朝时期马鞍山地区作为当时重要的京畿之地,曾经弥漫过的战火硝烟当时本地区不仅是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还是世家大族云集之所,留下了关于“六朝风流”的诸多佳话这个采石矶沙盘与展柜中的展版地图讲述了牛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牛渚就是今天的采石,六朝时期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沙盘最上方就是近年来复建的三台阁,临江处有三元洞,还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太白楼南北门户姑孰”是说六朝时期姑孰(即今天的当涂)位置特殊,地势险要,北通都城建康(今南京),南达芜湖,成为当时的南北门户。

《当涂县志》载:“姑孰古称险要,密迩金陵,冠山履湖,大江环抱上有梁山极天门之险,下有采石扼横江之冲” 过去马鞍山地区流传着一句话:“当涂虽小,三塔两浮桥”这就是清代当涂城的模型三塔”就是黄山塔、金柱塔、凌云塔,“两浮桥”就是上浮桥和下浮桥曾有一幅对联说:“上浮桥下浮桥上下浮桥浮上下,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遗憾的是,由于历代战争的破坏,当涂古城中的古民居、古街道、古衙署等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六朝时期北方地区长年战乱不休,而江南相对安定,北方士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纷纷涌向江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江南大开发的第一次高潮马鞍山地区的大公圩就是江南开发的典型代表它原名“大官圩”,位于当涂县境内,始开发于三国时期,是皖南第一圩我们通过背景画与雕塑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大公圩”开发时吴国军队圈圩筑堤的宏伟场面以及它作为江东重要“粮仓”的特殊历史地位随着江南的日渐繁华,马鞍山地区也逐渐成为世家大族的安身之所和终老之地这里发现的六朝墓葬等级高、规模大、形制复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别具特色这一部分展厅的顶部造型就取自三国·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后室的穹窿顶券顶构造穹窿顶的砌法是从底部起券上砌,逐渐收缩成一个馒头形的圆顶。

当时没有水泥,每块砖之间都用泥土粘合这种建筑技术非常高超,从力学角度看,它的抗压性能非常强这种先进的技术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创举如果大家要想对它进行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去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继续参观这里是宋山墓复原缩微模型宋山墓是三国·吴晚期墓葬,也是马鞍山市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座砖室墓葬,在长江中下游已发掘的吴墓中规模位居第二南京江宁区上坊大墓,全国第一)此墓结构复杂,由于墓室早年多次被盗,墓主人的身份已无从考证但是有六朝考古专家认为,宋山墓的主人至少是王侯一级 1998年宋山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边正在放映的是独家墩墓的动画虚拟穿越我馆展出的东晋孟府君墓志砖、滑石墓志、锡地券等文物都是本地区六朝墓葬中出土的珍贵文物最值得一提的是东晋孟府君墓志砖,共五块这五块墓砖,文字相同,书体各异,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书法艺术的真实面目,为研究魏晋时期书体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六朝书法演变的活化石”这些是本地区发掘的六朝时期的一些墓葬模型,有单室的也有多室的这里要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涂县出土的西晋时期的青瓷堆塑罐它又名魂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出土文物之一。

六朝时期“事死如事生”是社会上普遍的思想观念,人们渴望肉体消亡后灵魂不死,所以就制造出这种告慰死者灵魂、寄托生者愿望的随葬品它的基本形状分为罐身和罐上堆塑两部分这件堆塑罐上部为坞堡形建筑,塑有飞鸟,并有几个跽坐着的拱手胡僧罐身贴塑、刻画有游鱼、仙鹤、泥鳅、青蛙等带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图案这种建筑群,位居高处,下有高墙守护,形成一个封闭的“坞堡”,将豪强地主的居住地与墙外徒附、佃客的生活截然分开,严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当时江南地区田庄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客观再现六朝中后期,江南社会相对安定,大批士大夫在马鞍山地区徜徉山水、谈玄说易,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留下了“白纻歌舞”、 “龙山宴集”、 “姑溪之会”等千古佳话这里就是“龙山宴集”中“孟嘉落帽”的场景,那个穿紫色衣服的人物是东晋大司马桓温,他在镇守姑孰期间,曾率领僚佐、名士在龙山举行宴会,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的帽子被风吹落,但他却浑然未觉桓温立即命文士孙盛写了一篇短文嘲笑他,乘孟嘉出去方便的时候放在他面前孟嘉回来看到文章,才知道自己落帽的事情,也随即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应长期以来,“孟嘉落帽”便一直象征魏晋名士才思敏捷、有着超然物外的风范。

这个场景的背景为“姑孰八景”之一的“龙山秋色”,前面为故事主角桓温、孟嘉、孙盛三人蜡像左侧正在播放的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白纻歌舞”影视片演唱采用的是古典吟唱方法,展现了江南乐舞纤柔、婉约、清新、悦耳的艺术魅力这个人物是昭明太子萧统,南朝梁武帝长子关于他,在马鞍山地区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由于昭明太子生性好学,曾在本地慈姥山西北研读诗书,几年不归,其母丁贵妃念子心切,虽有病在身还是赶往此地送饭劝子回宫可是昭明太子为明志成学,不肯回去对皇母说:要想我回宫,除非这双筷子插在地上变成竹子萧母听后泪水涟涟,紧紧抱住儿子惟恐失去也许是母亲的挚爱之心感动上天,春天,筷子居然长出青翠的竹叶,一丛一丛,漫山遍野竹子上布满斑痕,如同泪滴后人就把这种慈姥山的竹子叫作“慈姥竹”,也有的叫它“子母竹”昭明太子组织编选的《昭明文选》三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块碑是1984年从慈湖乡昭明村某村民家猪圈里征集过来的,仅残存下半截,残碑上竖写:“□明太子碑”四字,“昭”字已经不存在碑上雕有昭明太子读书像,背靠修竹,手捧《金刚经》三、人杰地灵领略完六朝遗韵,我们将参观第三单元“人杰地灵”,这个单元主要表现江东大地上涌现的杰出人才。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人杰地灵”序厅,玻璃钢仿紫铜浮雕墙,以集群方式展示了马鞍山地区的历代名人浮雕中的人物有汉代徐州牧陶谦、受命编成《千字文》的蒙学之祖周兴嗣、“太白后身”郭祥正、姑孰名贤邢珣、一代画师萧云从、考据大师徐文靖、军机重臣黄钺、史学大家夏燮、近代教育家端木恺、实业家徐静仁、国家著名的一级导演苏里,后面我们再向大家具体介绍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蒙学之祖周兴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