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50KB
约8页
文档ID:31253560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_第1页
1/8

太平天国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摘 要]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起义是因清政府的黑暗统治造成,具有正义性2.《资政新篇》是建设资本主义的纲领,它翻开了中国近代化的新页3.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勃兴4.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5.太平天国促进了“科教兴邦”观念的萌发,影响深远6.太平军在上海等地抗击英法侵略军的战斗,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否定1851 年 1 月 11 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在过去的数十年岁月里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然而近年来,有一些论者对此次农民起义的积极影响却出现了诸多怀疑乃至全面否定的情况,提出了诸如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发生,纯系洪秀全因科场失意,遂铤而走险,假借传播上帝教之名聚众起事,其结果则对中国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以致“白流了许多鲜血,使中华民族大伤元气”之类的观点对此,笔者认为,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问题,最好还是考察一下当时身历其事、持论公正人士的议论。

而其中最合适的人选,当推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容闳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855 年学成回国他了解中西情况,既与是时滞留于香港、1859 年后担任天国军师的洪仁结下深厚友谊,又于 1863 年后同湘军统帅曾国藩建立僚属关系,成为曾氏办理洋务的得力助手因此,容闳与互相对立的双方都有一定的联系,其所发议论就显得相当客观和公允他于所著《西学东渐记》一书中叙述了自己与太平天国的交往和观感,以及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一些看法,属完全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即根据其中有关记载,归纳分析,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为幸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按照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自非任何个人的意志和行动所能左右因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决非出诸洪秀全个人心志之所向的偶然性,而是国内外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因素,约如下述:第一,1840 年至 1842 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庞大的战争费用,巨额的赔款,都转嫁到广大人民头上 (主要是农民), 人民负担大大加重,民生益加凋敝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 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处于水深火热状态下的农民群众,为了求得生存,就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

对此,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太平军将领李秀成说:当时参加金田起义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 第二,战后的鸦片走私更形猖獗,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益加严重而受害最大者则为广大贫苦农民,以致人心惶恐,社会不安第三,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列强的商品恃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大量输入,无情地搜刮中国人民的财富尤其是纺织品的倾销对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许多人因此失业无数事实证明:参加太平军起义的队伍中就有不少是缺衣乏食的游民和失业者第四,政治腐败,刑罚淫滥清代中叶,政府腐败趋于极点各级官吏无不以敲诈勒索为能事,因拖欠钱粮捐税而被捕入狱者难以计数然而有权有势者,尽管罪恶累累,却能逍遥法外因此,即使像曾国藩这样的清廷高级官员也不得不承认:统治残酷、民生困苦、 “钱粮难纳” 、 “冤狱太多”等因素,是造成民变迭起的重要原因第五,水利失修,灾荒不绝,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尽管如此,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仍然有增无减鉴于民心不稳、形势严峻,咸丰帝于即位之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乃颁发上谕责成各省地方政府减轻捐税,允许缓交钱粮,“度几吾民于颠沛困苦之时,不致再受追呼迫切之累”,否则,“小民其何以堪”太平天国资料第 2 页 共 8 页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帝的上谕只是装点门面、欺骗人民的官样文章而已。

因此,全国各地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群众只能啸聚起义马克思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 这一“强大的革命”就是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它是由无数小规模农民起义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这也就是太平军于起义之初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所向克捷的重要原因由上可知,19 世纪中叶之后的清朝政府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适于此时发生,绝非偶然现象,更非洪秀全个人之力容闳说: “当时即无洪秀全,中国亦不免于革命”,并一再表示对此次起义的“同情” 他的话不仅道出了太平军起义的真正原因,而且充分肯定了它的正义性质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影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一场惊天动地为封建落后的古老中国带来无限生机的“风雷” 它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着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一)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新国家”观念的产生历时 14 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荡涤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污泥浊水、守旧壁垒,使朝野上下不少有识之士从与世隔绝、夜郎自大的迷梦中惊醒,由是形成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新潮这主要是由于太平军起义一方面对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进行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中外商贸往来以及各个方面接触的机会,从而使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许多事物也渐次从毫无所知到有所了解,从新奇感到钦羡,从学习进而师法。

这种变化虽是渐进的,但却是深刻的,积而久之,遂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变化,“新国家”的思想由是萌发而逐渐成熟反之,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话,仅仅是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那么,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两千余年来形成的保守思想和种种痼疾将会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显而易见的是,以学习洋枪洋炮为开端的洋务运动将会向后推迟,许多先进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入时间亦将为之延缓,而整个国家将会因缺乏“源头活水”而在迷惘状态下继续停滞不前所以,容闳说:“天假此役破坏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惊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 他在这里所说的“新国家”,是区别于腐朽愚昧的旧国家而言的换言之,就是要效法泰西将封建落后的中国变成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国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近代以来,为了追求“新国家之思想”的实现,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容闳进一步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接踵而起的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士的英勇牺牲、1898 年戊戌变法时期“六君子”的慷慨就义以及 1905 年同盟会成立揭橥建立民主国家的大旗,凡此等等,皆“足以证明预言之不谬矣” 。

二)出现了启迪后世、焕发时代异彩的《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于 1853 年颁布了著名的《天朝田亩制度》,1859 年颁布了由干王洪仁撰写的《资政新篇》,这两部性质不同、内容各异的文献均由天王洪秀全批准刊刻颁行它们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前期与后期的不同政治理想、不同的政策措施 《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政治纲领,又是鼓舞千千万万农民群众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最有号召力的宣言书,也是太平天国所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真正符合时代节拍、焕发时代异彩的文献当推《资政新篇》 洪仁在书中明确提出了要效法西方先进国家富国强兵的成功经验,“乘此有为之时,奋为中地倡”,使中国成为“东方之冠冕”,巍然屹立于东亚不致为“外邦欺”这一思想,可以说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最强音在政治方面,主张建立一个事权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便推行各项改革;要建立法制,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法法类” 、 “刑刑类”等具体内容;他还主张各地多办报纸 (“新闻纸”),通过舆论来监督政府及各级官员,又根据舆论中所反映的民意作为政府施政的参考在经济方面,则是不遗余力地学习西方列强的治国之道例如:修铁路、造轮船(“火船”),不断精巧其技; 奖励各种“器皿技艺 ”的创新、改进;保护科技发明的专利权;准许民间用新技术新设备开采金、银、铜、铁、盐等各项矿产,并依法保护其权益;兴办新式 105 教育,创立“学堂”,以培养各种人才;设立“医院”,以济疾苦 ;主张“兴银行”;制定与“番人并雄之法”太平天国资料第 3 页 共 8 页,即开放市场自由竞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商战”中取胜,等等。

《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两部文献,其中以《资政新篇》对后世的启迪更大、影响更深它们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有二: 前者承认私有财产制度,而且奖励合法的收益;后者否定私有财产制度 ,要“物物归上主”(即政府), 不许民户多留一鸡一犬,此其一其二,前者顺应时代潮流,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后者则是农民的欧文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思想虽然由于处于战争时期,《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可是其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则堪称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最早的一枝报春花因此,容闳赞扬洪仁及《资政新篇》:“凡欧洲各大强国所以富强之故,亦能知其秘钥之所在 ”(三)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严格地说,是从 1861 年后兴起的洋务运动为开端的在此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虽有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思想,皆未能付诸实践可是在此之后,在神州大地上就开始出现了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厂矿企业,开始用“蒸汽机”代替了“手推磨” 如众所知,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性质 “蒸汽机”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手推磨”则代表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中国社会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因素。

洋务运动是指以学习西方列强的近代科学技术、兴办工矿企业以及发展近代教育文化等为中心的富国强兵运动其目的是要把封建落后的中国变成近代化的强大国家,故其实质乃是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取代早已不合时宜的封建落后的生产力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之所以先由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入手,首先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使得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对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强大威力有了深刻的认识有关其次,在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清军与太平军双方都在谋求使用西方新式武器以便克敌制胜可以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那么,促使中国迈入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可能还要向后推迟一段时间1861 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试制西式枪炮弹药,后来还造了一艘小轮船,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列强的洋务运动的序幕1862 年春,李鸿章率领淮军抵达上海后,目击英、法等国军队军容之盛、军械之利,不胜忧愤地说:“外国利器强兵 ,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8]( 卷五),“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8]( 卷六) 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也相继发表了类似的意见,并获得清廷中掌握实权的恭亲王奕讠斤及文祥等人的支持,于是洋务运动遂进入了第一阶段的求强时期,随后又进入第二阶段的求富时期。

与此同时,正在和清朝军队进行生死搏斗的太平天国中的有识之士也开始了向西方列强在军事方面进行学习的历程其时间可能还要略早于清军许多太平军都拥有洋枪洋炮,还聘请一些洋人进行指导1859 年 12 月,杨辅清率太平军进攻池州(今安徽贵池) 清军时,“施放洋枪,子落如雨” 此为太平军使用洋枪的最早记载1864 年 7 月,李秀成被俘后,向曾国藩建议铸造枪炮以对付外国军队为此,他还拟提供制造洋枪洋炮的图纸从而可见,太平军方面的洋务观与清方曾、左、李等人的洋务观基本上是一致的容闳是洋务运动勃兴及其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1860 年秋,他去天京时的同行人中就有贩卖军火的外国商人1863 年他做曾国藩的幕僚后就力主直接购买西方新式机器,用“制器之器”自行制造各种武器,以免东施效颦徒事模仿之弊他主张选派聪颖的年轻生徒向技艺精湛的外国技师学习,直接掌握技术以免受制于人之后,他一方面主张大规模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以便多方位多层次地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另一方面,还主张在国内创立各种专门学校,大量培养建国人才总之,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