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C2含氧化物的原位红外光谱分析 尹红梅, 丁云杰, 罗洪原, 何代平, 熊建民, 陈维苗, 潘振栋, 林励吾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X省大连116023) Rh基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催化生成C2含氧化物的性能,被认为是由合成气制C2含氧化物的最佳催化剂.大量研究发觉,助剂对Rh基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如Mn,Ti,V和Mo等具有可变价的强亲氧性的金属氧化物助剂可显著提高Rh基催化剂的活性;Fe和Ir等助剂可提高乙醇的选择性;Li和Na等金属氧化物助剂可有效地抑制烃类的生成,提高C2含氧化物的选择性.我们曾研制开发了RhMnLiFe/SiO2催化剂,它对合成C2含氧化物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本文采用原位红外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试图阐明助剂对催化剂表面吸附CO的影响以及在反应条件下RhMnLiFe/SiO2和Rh/SiO2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变化规律. 1 试验部分 1.1 催化剂的制备 试验所用催化剂为RhMnLiFe/SiO2,其中 w(Rh)∶w(Mn)∶w(Li)∶w(Fe)=1∶1∶0075∶01.催化剂的制备详见文献. 1.2 催化剂的表征 原位红外试验在德国BrukerEQUINOX55型单光路红外光谱仪上进行.DTGS检测器,仪器辨别率为4cm-1,透射谱由16次扫描累加而成.采用不锈钢材质高温高压原位红外池(SPECACINCP/N5850),ZnSe材质窗口,由热偶自动控温.样品室的温度可达800℃,压力可达69MPa,采用循环水进行冷却.将催化剂压成自撑片(13mm,11mg)置于池体中间.催化剂首先在常压流淌的H2(50ml/min,下同)中升温至350℃还原1h,随后将H2切换成N2并吹扫30min,然后记录不同温度下的本底谱.向原位池中引入CO吸附30min后切换成N2,吹扫30min,并记录不同温度下的红外谱,其与相应温度下本底谱的差谱即为催化剂吸附CO的红外光谱.在流淌的H2中升温除去催化剂表面的CO后,引入合成气(n(H2)/n(CO)=2)至反应压力后,升温至反应温度并保持30min,记录红外谱,其与相应温度下本底谱的差谱即为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吸附物种的红外光谱.为消退高压下气相CO的影响,在合成气降温至50℃后卸去原位池中的合成气至常压,并用N2吹扫30min,记录谱,其与相应温度下本底谱的差谱即为经不同反应后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红外光谱. 2 结果与争论 2.1 助剂对催化剂上吸附CO红外光谱的影响 图1是Rh/SiO2和RhMnLiFe/SiO2催化剂上吸附CO的红外光谱.依据文献的报道在1800~1900cm-1处的宽汲取带可归属为桥式吸附态CO的伸缩振动,2061cm-1处的汲取带是线式吸附态CO的伸缩振动引起的,而2094和202cm-1四周的汲取带是孪生吸附态CO的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由图1可以看出,在Rh/SiO2催化剂上CO主要以线式吸附态存在;而加入助剂Mn,L和Fe后,不仅存式吸附态CO,而且存在孪生吸附态CO.Yang等[8]认为,当金属分散度很高时在金属簇的边角位置会形成孪生吸附态CO.结合以前的工作可以认为,孪生吸附态CO的形成可能与由于助剂Mn,Li及Fe的存在提高了催化活性组分Rh的分散度有关. 2.2 温度对催化剂上吸附物种红外光谱的影响 图2为温度对RhMnLiFe/SiO2催化剂上吸附物种红外光谱的影响.Chudek等发觉在Rh/TiO2催化剂上的CO加氢反应中,其红外光谱在1620cm-1四周出现汲取峰,且在3600~2800cm-1间的汲取峰增宽.他们将其归属为H2O的汲取峰.本文的状况与之相似,故可将1650~1550cm-1处谱带归属为H2O的汲取峰.升高温度该汲取峰向低波数位移.当温度升高到593K时,在1566和1442cm-1处出现强峰,而在1746,1395和1343cm-1处出现弱峰.Fukushima等将RhFe/SiO2催化剂上COH2混合气的原位红外光谱在1444和1396cm-1处出现的谱带归属为吸附在金属表面的甲氧基(CH3O)和乙氧基(OC2H5)的变形振动ν(CH3/CH2);Arakawa等将RhMnLi/SiO2催化剂上1745,1444和1382cm-1处的谱带归属为吸附到SiO2载体或Li上的单齿乙酸根物种,将1579和1444cm-1处的谱带归属为吸附在Mn或Li上的双齿乙酸根物种.一些研究者认为,上述物种会生成C2含氧化物的前驱物种. 在3100~2800cm-1间观测到了CH的伸缩振动峰.Lavalley等[14]将RhCeO2/SiO2上在2955和2855cm-1处的谱带归属为CH3OSi物种,将2930,2905和2880cm-1处的谱带归属为C2H5O-Si物种.Fukushima等将2977,2937和2850cm-1处的谱带归属为表面烃物种中CH2或CH3的振动.本文中在3100~2800cm-1间的谱带应包括含氧化物中的甲基和亚甲基的振动以及烃类中的甲基和亚甲基的振动.由图2(1)~(3)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2902和2868cm-1处CHx的振动谱带及1566cm-1处C2含氧化物前驱物的振动谱带均渐渐增加,表明催化剂上CO加氢反应渐渐加剧. 2.3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上吸附物种红外光谱的影响 图3是RhMnLiFe/SiO2催化剂经不同条件反应后的红外光谱.不难看出,在323K和01MPa条件下,在1740~1300cm-1间没有检测到谱峰,即使升温至593K时,该区间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保持反应温度,升高压力到30MPa时,1716,1566,1442,1392和1343cm-1处出现明显的C2含氧化物前驱物的汲取峰.这说明只有在高温高压下RhMnLiFe/SiO2催化剂上才能发生CO加氢反应生成C2含氧化物.这与我们以前的结果相全都,即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CO加氢反应的进行,升高反应压力有利于含C2氧化物的生成. 2.4 助剂对催化剂上C2含氧化物前驱物红外光谱的影响 图4为Rh/SiO2和RhMnLiFe/SiO2催化剂经CO加氢反应后的红外光谱.可以看出,经CO加氢反应后,在3100~2800cm-1间都出现有CHx的伸缩振动峰;RhMnLiFe/SiO2催化剂在1740~1300cm-1间有明显的谱带出现,而Rh/SiO2催化剂上未出现相应的谱峰.这说明Rh/SiO2催化剂对合成C2含氧化物的活性很低,这与这两种催化剂上CO加氢的结果相全都.有意思的是,在2100~2000cm-1间的谱带表明,CO在两种催化剂上主要以线式吸附态存在,而孪生吸附态不再存在.文献也发觉,在合成气气氛中难以观看到CO孪生吸附态.Johnston等认为,这是由于孤立的Rh原子聚集成大的Rh粒子所引起的.经CO加氢反应后,Rh/SiO2催化剂上的线式吸附CO的汲取出现在2051cm-1处,而RhMnLiFe/SiO2催化剂上线式吸附CO的汲取出现在2028cm-1处,红移了23cm-1,表明助剂Fe,Mn和Li对CO有活化作用,减弱了CO键,使CO更简单解离.这与催化剂上CO加氢性能的评价结果相全都.综合以上试验现象,我们认为线式吸附态CO可能与C2含氧化物的形成有关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