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他都卓然自成大家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丽绮美见称他善于运用典故,组织语言,常常把纤微繁复的事象和意念,通过巧妙的剪裁典故、悠然语言而重现出来,构成意境迷离、色彩斑斓、寄意深微的朦胧之美,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在晚唐文坛上,甚至在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发展过程中,独树一帜,自成流派,不但掀起了晚唐的最后一个诗歌高潮,还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将结合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客观现实、生活经历以及思想、审美情趣、艺术喜好等方面,对他诗歌朦胧隐晦的意境美的独特艺术风格浅加分析评价一李商隐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诗人,他那感愤深沉的政治诗、寓意警醒的咏史诗,还有细腻委婉的咏物、抒情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艺术风貌他流传下来的约600首诗歌,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朦胧美,是其根本特征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诸作,莫不渗透着诗人细腻的真情实感,婉转流丽的语言风格,纤小柔美的情感意象,朦胧隐晦的意境美,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李商隐的诗歌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一系列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
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他的爱情诗,情挚意真,深厚缠绵李商隐诗歌的抒情,情调幽美,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常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朦胧,如《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首诗,以敏锐的感受力,飘渺的遐想,创作幽深精微的意境;这种意境,情愫幽隐,思致深妙,而表现力又极精细秋空明净,霜华月光,似水一色的自然景象,是一层意境;霜月之神在争妍斗美的美丽遐想,又是一层意境;诗人向往在幽冷环境中一试身姿的“耐冷”的精神,又是一层意境月光洒在与其光色相近的薄霜上面时,天地之间浑然一色,清冷澄净而又淡薄迷蒙,仿佛是一片水的空间了这些霜月交辉、“水接天”等意象,美丽而又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幽约朦胧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诗集开篇第一首。
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朦胧景象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读到,这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诗人朦胧的感情世界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锦瑟》的华丽、深沉、缥缈、神秘,在我们读来有如庄生化蝶之翩翩,有如美玉生烟之缥缈虽不解其意,但仍被其朦胧之美所陶醉李商隐喜欢采用重神而轻形的写意笔法,将比兴、象征和寄托往往融合在一起,或借古讽今,或托物喻人,或言情寄慨。
而比兴寄托由于融入了诗人人生感慨,因而往往是因事、因物、因情而起,寄托往往带有为情所驱的即景式的不随意特点,往往寄兴深微,寓意空灵,索解无端,而又余味无穷这就使诗人的诗作中含蓄中又增添了一份朦胧与飘逸之美请看: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嫦娥》诗题虽为“嫦娥”,取材于神话传说,刻划了嫦娥孤寂悔恨的心情,但并不是咏嫦娥的,是用移情的方法,写处境孤寂、长夜不寐的主人公面对碧空孤月时触发的身世之感和类似“悔偷灵药”的感情诗人只是淡淡的写了屏风,写了烛影,写窗外的曙光云母屏风烛影深”一个“深”字,让我们依稀想象到沉浸有思忆中的人独坐之久和思忆之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让我们如主人一样惊觉时间飞逝悔偷灵药”也许是一件事与愿违的隐痛,至令人“夜夜心”……这种以景托情的含蕴不露的表手法和比兴象征揉合在一起,使这首诗具有隽永的情味,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这首诗对仗工整,比喻新奇贴切,中间两联已经成为大家传诵的名句诗一开篇就以两个“难”字直接点入,以“东风无力”提示相别在暮春,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比兴来发誓言,将主人公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之情充分表达出来,使整首诗之“神”被激荡起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的“但愁”把诗人的关怀备至、无限担忧写出来了;“应觉”二字又体贴入微,写出了诗人的脉脉温情,十分亲切前一句写看,仿佛女子对镜梳妆的身影浮现在诗人眼前,后一句写听,仿佛女子对月低吟的声响飘忽在诗人耳际虽只是诗人的想象,写来却绘声绘影,生动逼真最后镶嵌“青鸟”的典故,使全诗的感情升华但通读全诗,诗人对他倾注感情的那个“所谓伊人”始终没有作直接描写,只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创造了朦胧的意境,具有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为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李商隐善于就眼前的物、景,驱遣想象,将切身的生活感受转化为朦胧的情境画面诗人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用世之心,无奈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受到压抑,无法脱颖而出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辛酸铸成了一篇篇寄寓自己进不如意,悲慨心态的朦胧抒情诗篇帐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烛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扎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诗中通过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出寻访不遇的寥落,以寄托自己政治上的失意,通过“怅卧”、“寥落”、“冷望”、“独归”、“悲春”、“残梦依稀”和“锦书难托”等营造了一种孤凄冷寞、凄幻迷离的朦胧氛围,传达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凉意绪。
再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这首诗扣住“远别”,抒写同情人天涯路隔、会合无期的痛苦首联“去绝踪”就点出“远别”,次联先通过梦境明写“远别”,又通过寄书暗写“远别”,末联更是“蓬山万重”围绕着远别至于绝踪而仍矢志不渝地追求这一主题,诗人借虚幻的梦境和梦醒后的追思,表达了一种思慕至深而“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杳远难寻的怅落感,于朦胧之中更见渺茫、孤凄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重过圣女祠》这首诗假托圣女“沦谪得归迟”的遭遇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在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东风无力轻拂的环境气氛,如梦似幻的细雨悄然飘洒在屋瓦上,暗示被沦谪的圣女爱情上遇合如梦的遭际和无所依托的孤寂处境,曲折地流露了诗人政治上长期困顿失意的怅惘落寞之情,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境界既幽寂虚缈,又透露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期待诗人渺茫的期待和追求的失落往往通过高山仙境一类的意象如“瑶台”、“蓬山”来触发诗思,在虚幻飘忽、朦胧迷离境界中表现诗人人生追求虚缈难即的感受。
李商隐诗的朦胧,还体现在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中,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相统一我们尽管难以明确《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所以《锦瑟》虽号称难懂,却又家喻户晓,广为传诵《重过圣女祠》中的荒山废祠,细雨如梦似幻,灵风似有而无的境界亲切可感,而那种似灵非灵,既带有朦胧希望,又显得虚无缥缈的情思意蕴,又引人遐想,似乎暗示着什么,朦胧难以确认这就是因为诗人的诗歌字里行间流露着“情”,情与景交融成了一种具有朦胧美的艺术境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以“东风”、“轻雷”等景入诗,“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用飘忽的形象、暗示的手法、冶艳的场景把朦胧又具体的美感推向极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面上写绝望的悲哀,骨子里却又透露了绝望掩盖下相思如春花萌发、不可抑止的炽热情怀,显得朦胧而富有感染力再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这首诗易读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开篇就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朦胧的、具有高度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以看出,诗人是寓悲于美表现伤感情绪,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是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因而在他的伤感情绪之中给人一份孤寂中的执着,一股一往深情的无奈,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哀挽正如他所说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诗歌是我国诗歌表现朦胧美的典型代表,是他的悲剧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对于残酷的封建礼教束缚和政治压迫的抗争。
因此我们在欣赏李商隐的诗歌的时候,要进行整体性把握,注意图景的层次性与流动性,注意将动与静、虚与实结合起来,通过一幅幅画面的展示,在某种情绪氛围中来顿悟其朦胧美的境界,并把握它所包含的深邃的意蕴,把握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主题思想二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卒于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享年四十六岁李商隐生活于中、晚唐,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历经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六朝,大都是平庸之主,唐帝国的命运正处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的阶段,李唐政权摇摇欲坠,统治阶级腐朽无能的本质彻底暴露中央出现宦官专权,跋扈恣肆的局面;朝廷中形成以“牛李党争”为代表的派系集团斗争,朝臣互相勾结,阿同伐异,壁垒分明,不论是非,但论党局;各地藩镇割据,经常拥兵作乱,或互相攻战残杀,掠夺兼并;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使回纥、吐蕃和南诏等民族,乘唐室空虚,一再入侵,烧杀掠夺,生灵涂炭这就是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缩影,也是诗人所面对着的客观现实这种严酷的客观现实非但对李商隐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