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机体衰老的过程极其复杂,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理方面的衰老现象是指在衰老过程中生物体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生理的衰老受到生物、环境中的物理及化学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方面的衰老是解释衰老过程对老年人认知思考、智力行为与学习动机的影响,社会方面的衰老是解释社会与老年人的互动影响,心理与社会方面的衰老均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化过程、躯体功能衰退与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19世纪开始从生物学角度研究衰老的原因,相继提出一系列衰老的生物学理论20世纪初,开始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衰老的相关理论老年护理学实践领域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护理学理论和模式我国中医学在探讨衰老的原因和机制方面,也提出了独特的中医学衰老学说现有的衰老相关理论从不同层面上解释了衰老的现象,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有助于护士全面评估老年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订适合老年个体的护理计划,提供完善的护理措施,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以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老年护理学相关理论和模式也对老年护理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节 衰老相关理论一、衰老的生物学理论衰老的生物学理论(biologic theories of aging)重点研究在衰老过程中人体器官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相关的理论主要解释“细胞如何衰老”“哪些因素启动衰老的过程”“机体发生衰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已有的衰老理论包括基因理论(genetic theory)、损耗理论(wear-and-tear theory)、免疫理论(immunological theory)、自由基理论(free radical theory)、交联理论(cross-link theory)等这些理论用于解释衰老的生理变化,对老年护理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基因理论20世纪60年代,Hayflick提出基因理论,又称生物遗传钟学说,是非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该理论强调基因在机体老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基因程序预先设定了生物的生命周期,每种生物体内细胞的生命期限是固定的,并由细胞分化次数决定其个体的寿命如:人类最长生命期限被设定为110年,正常细胞分裂约50次,达到极限分裂次数,细胞停止分化,并开始退化、衰老,最终死亡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最高分化次数是不同的,寿命越长的生物,其细胞分化次数则越高该理论解释了细胞基因的遗传可决定各种生物的寿命长短,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实验已证明这种遗传程序就是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它控制着生物个体的衰老程序二)损耗理论19世纪末,Weismann提出损耗理论。
他认为,死亡是由于组织细胞耗损后不能再生该理论假设细胞衰老现象的产生是起自受损的细胞,或细胞长期损耗来不及完全修复,或细胞分子结构的生成速度不及被破坏的速度当大量细胞耗损,而不能及时得到修复时,机体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生命也随之终结依据细胞损耗理论,机体就好比机器一样,机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当超过了一定的时限后,部分零部件损耗累积过多,机体功能就不能正常运转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损伤等各种内外应激源可以增加人体损耗程度,反之,通过自身良好的自我保健、获得适宜的照顾和护理,可以延缓人体损耗程度推荐精选(三)免疫理论1962年,Walford提出免疫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衰老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体的衰老是由免疫系统介导的主动的自我破坏其主要依据是:1.衰老过程中免疫功能逐渐减退 胸腺是T淋巴细胞生成并成熟的器官,胸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T细胞生成数量减少且功能下降,免疫力随之降低,导致机体免疫监测功能下降,不能识别外来病原,对微生物、病原体等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和癌症2.老年人自体免疫反应增强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与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反应。
老年人体内细胞发生突变概率增加,突变细胞被体内免疫系统辨认为外来异物,激发体内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机体自我识别功能障碍,造成一系列的细胞损害,诱发一些严重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老年型糖尿病等有研究表明,长寿老年人往往具有较好的免疫功能四)自由基理论1956年,Harman提出自由基理论作为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细胞代谢过程中自由基产物损伤机体所致自由基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正常中间产物,氧自由基是氧代谢的副产品,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和反应性,氧自由基带有额外的电能或游离电子,极易伤害其他分子或DNA,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焦虑、环境污染(如臭氧、农药、空气污染)等均可导致体内自由基增多正常情况下,机体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够清除自由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抗氧化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自由基在机体内大量堆积,破坏机体生物大分子,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障碍,最终造成机体的衰老与死亡某些抗氧化物(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减少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堆积五)交联理论1942年,Bjorksten提出交联理论该理论认为,正常生命体中各分子结构是分隔的,当它们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在一起时,形成的交联物可能破坏DNA分子链。
但是,机体存在正常防御机制,通常可以修复这种损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这种修复功能逐渐减弱,而交联活动却仍在继续,交联分子结构在机体内日益累积,导致细胞突变、代谢废物无法排除、胶原蛋白丧失弹性,最终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发生衰竭,机体发生不能修复的损坏该理论解释了生命体的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酶、DNA发生了交联,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皮肤松弛的原因六)其他理论1.体细胞突变理论 最早由Failla和Sziland于195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在于诱发因素(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因素等)和自发因素引起的体细胞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形态变化及功能失调或丧失用射线照射大鼠,大鼠体细胞发生突变,寿命缩短,这一实验有力地支持了该理论2.神经内分泌理论 该理论认为衰老现象是由于大脑和内分泌腺体的改变所致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完成其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一系列过程下丘脑是调节全身自主神经功能的中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换能器作用随着增龄,下丘脑发生显著的老年性改变,如细胞受体的数量减少,反应减退,与神经内分泌调控有关的酶合成功能下降,神经递质含量及代谢发生变化等,这一系列改变导致内分泌腺的功能减退及代谢减慢,机体发生衰老和死亡。
因此,老年人常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的表现,如忧郁、多疑、孤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等推荐精选3.端粒假说 1973年,Olovnikov提出端粒假说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蛋白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和解决其末端复制难题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连接到新合成DNA链末端该假说认为,由于DNA聚合酶功能障碍,细胞在每次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完全复制它们的染色体,可能造成最后复制的DNA序列发生丢失因此,细胞每有丝分裂一次,就丢失一段端粒序列,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停止分裂,发生衰老与死亡大量实验表明,端粒、端粒酶活性与细胞衰老及永生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仍有许多问题用该假说还不能完全阐释清楚七)衰老的生物学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衰老的生物学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解释了衰老过程与生理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衰老的生命现象尽管单一的衰老生物学理论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的所有现象和发生机制,但以下观点已达成共识:生物衰老影响所有有生命的生物体;伴随增龄,生物衰老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不可逆的、渐进的变化;衰老过程存在个体差异性;同一个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衰老速度各不相同;生物衰老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衰老过程不同于病理过程;生物衰老可增加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尽管各种衰老的生物学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理论依然对老年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基因理论,衰老是由基因决定的一种必然过程,护士可以指导老年人正确面对衰老甚至死亡;根据损耗理论,组织细胞耗损后不能再生,提示护士制订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时,要尽可能减少给老年人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根据免疫理论,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护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早期出现的感染症状,有意识地预防感染;根据神经内分泌理论,老年人易出现多疑、忧郁、孤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等,护士应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之,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士要灵活运用衰老的生物学理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二、衰老的心理学理论衰老的心理学理论(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aging)研究老年人的心理行为改变、角色发展、行为控制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解释“衰老怎样影响行为”“老年人行为改变是否存在特殊的方式”“与老年相关的心理学改变有哪些”“老年人如何应对衰老”等问题护士应关注老年人心理层面发生的衰老改变,以及心理衰老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衰老目前衰老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人类需求理论(human needs theory)、自我概念理论(self-concepts theory)、人格发展理论(life course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ory)、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等。
一)人类需求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将人类基本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老年人属于成熟的个体,对高层次的需求更为迫切老年人的需求满足越多,尤其是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越多,其心理状态越佳卡里什(Richard Kalish)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在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之间加入另一需求层次,包括性、活动、探险、操纵、好奇的需求老年人如果没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环境及操纵外界的事物,当外界环境的改变不够或刺激不足时,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及社会发展上便无法达到成功老化,甚至出现离退休综合征等健康问题推荐精选(二)自我概念理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与评价,它是随着个体心理成长、人格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社会互动沟通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有三层含义:现在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正常的衰老过程、与时间相关的事件(离职、丧偶等)、健康改变、个人满足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能力等因素均可影响老年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每个人在社会上同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不同阶段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的自我概念也随之不同人到老年,扮演的社会角色逐渐减少或丧失,生理机能衰退,致使自我概念减弱,衰老心态也随之出现。
三)人格发展理论20世纪30年代,精神科医生Erikson开始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格是终身发展的,人格的发展包含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分为八个主要的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晚年期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个体能够胜任或顺利完成该阶段任务,个体将呈现正向的自我概念及对生命的正向态度,人生则趋向成熟和完美;反之,个体将呈现负向的自我概念及对生命的负向态度,人生则出现停滞或扭曲晚年期的任务是发展自我整合,否则会出现绝望自我整合即接纳生命,意味着自身能以成熟的心灵和尊严,以不惧死亡的心态来接纳自己,也意味着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不心存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