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元明清文学史-田耕宇老师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78MB
约206页
文档ID:107916418
金元明清文学史-田耕宇老师_第1页
1/206

中国文学史 主讲 田耕宇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金元明清文学史,第一章 金元文学 第一节 金代文学 一、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1、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始于1115年,迄于1234年女真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文化建设诸方面广泛地吸收了汉文化的要素,使金朝的封建化进程发展很快,金代诗坛,诗人辈出,作品繁多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金初到海陵朝(1115~1161): 此期的主要作家都是由辽、宋入金的文士其中比较重要的诗人有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他们以宋人而仕金,内心颇多矛盾,作品中常流露出故国之思但在客观上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使者,其创作为日后金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宇文虚中在宋时已时很有名的诗人,因出使金朝被羁留入金后,他虽身为金臣,却仍以宋人自居,其名篇《在金日作三首》之二的“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就表露出这种心迹故后来被金统治者杀害他的经历和庾信有些相似,诗风也显示出南北融合的特点吴激的诗也多忆国怀乡之作他们的诗本是宋诗的移植,但由于不同的地域背景、文化氛围的影响,已经具有一些北方文学的雄豪特色,表现出由宋诗向金诗过渡的特征。

第二阶段是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1162~1208): 此期的主要诗人有蔡珪、王庭筠、党怀英、周昂等他们被元好问称为“国朝文派”由于他们大多为金朝的文学侍从之臣,作品中已不再有对异族政权的拒斥倾向;艺术上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宋诗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形成了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的特质,蔡珪的《野鹰来》,王庭筠的《韩陵道中》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三阶段是金朝在蒙古的进逼下被迫南渡直到 金亡前后: 此时诗坛由赵秉文、李纯甫主盟,他们各有自己的诗学主张,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诗歌流派赵秉文主张师法古人,强调多样化的风格他的诗不拘一格,五古、七绝显得清远冲和,有蕴藉之致,如《暮归》、《雨晴》等其七古则气势奔放,雄丽高朗,如《游华山寄元裕之》王若虚的文学思想与赵秉文相近,他著有《滹南诗话》,论诗崇尚真淳而反对奇诡李纯甫则另立一派,他论诗力主自成一家,诗风奇险雄肆,其《雪后》等诗,意象奇崛,光怪陆离,近于韩愈诗风此期诗坛随着金国国势的日益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忧时伤乱的题材逐渐加强有不少反映动乱现实的诗篇,如赵元的《修城去》写金国人民在蒙古侵扰下的灾难,宋九嘉的《途中出事》写兵荒马乱中的流民生涯,都堪称写实的佳作。

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元好问,他的创作使金诗的成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2、元好问: 金代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诗论家他存诗一千四百馀首,在金代诗坛上首屈一指,成就也最为突出元好问生逢金代后期的动乱时代,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他个人的遭遇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诗歌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在艺术上,元好问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成就来说,写于金亡前后的 “纪乱诗”都是好诗 “纪乱诗”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 特点之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论集中在一些论诗绝句和序跋文字中其《论诗绝句三十首》相当全面地评论了自汉魏到宋末千馀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一直为后代的诗论家所重视金亡之后,元好问为了保存金源一代的文献,编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全书收录金代的251位诗人的2026首诗作,且每人名下各系小传,或叙生平事迹,或评所作诗文,旨在以诗存史。

《中州集》不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是研究金代历史的宝贵史料,是元好问一生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金代戏剧: (一)金代前戏剧 1、中国戏剧的孕育: 萌芽于原始歌舞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 程,唐以前基本无戏剧和戏曲,宋代是戏剧的 形成阶段,元代出现第一个高峰A 先秦的倡优是和戏剧有关的人物倡”专门从事歌舞表演优”主要从事滑稽表演, 可以分为倡优、俳优、伶优三类 倡优——唱歌跳舞 俳优——用对话和表演动作来逗人发笑 伶优——乐器伴奏 这三类人物的出现对后来的戏剧影响很大,B 汉代出现百戏,包括歌舞、杂技等其 中的角骶戏已经开始用艺术形式来表演简单情节 的故事,对后代戏剧的产生提供了一些条件汉 角骶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剧本不传) C 魏晋南北朝出现“参军戏”,在先秦俳优 的基础上形成,滑稽调笑,很有讽刺意义,由二人表演,很象今天的相声,并且在滑稽调笑的基础上关注现实参军戏”的得名:由于最早表演的是北朝 时期石勒部下参军周延因贪污被贬官的故事, 因此而得名 D 唐代“参军戏”:在魏晋南北朝“参军戏” 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歌舞和杂技,出现了“大面 戏”和“踏摇娘”,前者是化装的戏剧,后者是 歌舞辅用。

“参军戏”与歌舞结合,加入了戏剧 因素,形成宋杂剧和金院本E 宋杂剧:处在幼稚阶段,在瓦肆中表演 往往只有两段戏,开头以歌舞定场,煞尾用唱 的形式,后人称为官本杂剧有生、旦等男女 主角,为后代打下了基础 F 南戏:宋代浙江温州一带出现的杂剧(温 州又叫永嘉,故“温州杂剧”又叫“永嘉杂 剧”),是南方音乐系统与诗词、民谣、曲艺的 结合, 属于南方的地方戏二)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 时期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 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 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 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 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 十多首诸宫调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 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 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 “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 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 元,名字已佚, “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 的敬称他的生卒年不详,大概成名于金章宗 在位期间(1190~1208);元代戏曲、曲艺界尊崇其作品的“创始” 之功,对他极为推重。

关于《董西厢》: 《董西厢》源于唐元稹的诗歌《会真记》及传奇《莺莺传》 《莺莺传》一方面描述张生与莺莺的相爱;另一方面又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的行径曾经热恋莺莺的张生终因追求功名抛弃了恋人,而赢得“善补过” 的赞誉在文坛上,人们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多有不同于元稹的看法,如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词》称: “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然而,赵作只是《会真记》的一个说唱改本,创意不多董解元的《西厢记》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对原作中的人物性 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使《董西厢》成为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对张生与莺莺邂逅相遇、心生爱幕、私结终生、矢志不渝的违抗礼教的行动给予充分的肯定,显示出作者的创作胆识和蔑视礼教的气概《董西厢》中的张生,虽然从小习儒读经, 但并不是“书虫”他是一个珍惜青春、充满生 命活力的年青人在普救寺,偶然与莺莺相遇, 并爱上莺莺董解元用“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 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改造 了《莺莺传》中的张生形象塑造了张生敢爱敢恨,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形象。

为了莺莺,老夫人令他“上京取应”,中举后回到了她的身边与《莺莺传》中张生“始乱终弃”大不相同崔莺莺的形象,较之《莺莺传》,显得更为鲜明丰满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但母亲“治家严肃”,从小就被禁锢的莺莺,知书识礼,遵守礼教的规范张生的出现,使她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冲突他要冲破老夫人的管束,更要冲破礼教的束缚《董西厢》中莺莺的性格变化,有一个发展过程,她先压抑着对张生的情感,后来经过内心的激烈冲突,终于冲破了礼教的束缚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她的内心的巨大变化中,完成了对莺莺形象的塑造《董西厢》还塑造了红娘、法聪、老 夫人三个人物形象,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强调了男女主人公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其中,老夫人对崔、张恋爱的从中作梗,是作品的关键,董解元注意表现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也深化了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唱文学的特点,把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 《董西厢》的语言呈现出质朴的风格像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马儿登程,坐车儿归会;马儿西行,坐车儿往东曳: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写得雅俗共赏。

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创造方面也受到它的影响第二节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朝是一个马背上建立的的少数民族封建王朝,与它以前的唐朝、宋朝和以后的明朝是中原以农耕为主的汉族建立的王朝有很大区别,元朝有它的社会独特性和历史独特性这样,元曲也就和唐诗、宋词以及明朝的诗词在形式、内容、风格上都有很大区别一、元代社会的特点: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 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2、元朝是相对历史上各封建王朝来说专制 统治比较不严密,文化政策宽松,很少文字狱 的王朝 3、元朝在蒙古族的民俗习惯影响下,形成一种浓郁的社会性的艺术氛围4、元朝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它具有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元朝 还有更敏感和更尖锐的民族矛盾另外就是统 治阶层文化水平低,素质低,统治水平低造成 统治机制松懈因而政府官吏腐败,社会流氓横 行,社会问题就越积累越多越严重元朝把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四等色目人主要是指西北各族,各种西域的商 人,汉人指长江以北原来处于金国统治下的汉人 和女真人等,南人是蒙元最后征服的南宋的汉 人有许多民族歧视的政策都是上了法律条文 的,这当然会滋生严重的民族矛盾情绪。

5、元代的文化多元和宗教信仰多元,人 性较少束缚元代社会各种宗教都得到传播发展,儒教、道教(以全真教为主)、太一教、 佛教、喇嘛教、回教、景教(基督教),各种 信仰都有信众和市场,在朝廷中都有代表人物二、 科举考试与元朝读书人的人生道路: 蒙古人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曾长时期中断科举考试因为蒙古人文化水平低,如按科举考试选官,政权很快就会被汉人占据后来恢复科举考试,也要分两榜考试,汉人和蒙古人、色目人分开考,以保证政权不被汉人所篡夺元朝读书人的人生道路因此不同于唐宋和明清的读书人,但这也使元朝读书人因此从书斋走向了社会,与大众相结合,走上更能体现人性自由发展的艺术家道路,促使了元杂剧的兴盛中国古代戏剧的民族特色:是融诗歌、舞 蹈、音乐和杂技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型艺术,后 人把它的表现形式概括为“唱做念打”,即把唱 腔、舞蹈、与人物在舞台上的动作、身段、对 白和武打(包括杂技手段)有机的表现在舞台 上这种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戏剧独有的民族 特色三、元代戏剧: 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这两 个剧种的剧本虽然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三个部分,但体制又有不同 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 今天的一幕;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 分正末、小来;旦分帖旦、搽旦、小旦在音乐 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 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正旦主唱的称 “旦本”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组 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 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 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 对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