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关山月李白 关山月李白篇(一):李白《关山月》全诗翻译赏析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胡:这里指吐蕃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役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役带给宏大民众的痛楚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④ 下,出兵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邻近与匈奴作战, 被围困七日窥,窥伺,侵扰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屡屡与吐蕃交战 ⑤ 戍客,指戍边将士 ⑥ 高楼,戍边将士妻室的居所 韵译: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 轻轻漂泊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 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 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 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护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 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 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评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开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 征人怀乡的心绪;中间四句,概括写到战役的景象,战场凄凉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 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 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敬仰和平的思想感情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风景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李白用广阔苍茫、沉重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切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遇到,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楚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开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往往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貌似理应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那么是有的诗人把貌似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崭新而宏伟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可能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犹如生怕“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貌似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
其实,这两句依旧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擦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假设联系李白《深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举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领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外观上貌似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憧憬乡土的心绪就很轻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那么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役,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土这四句在布局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役,由战役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中断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貌似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
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特别沉重了更多热门文章推举:1、李白诗词《静夜思》的诗意赏析2、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意赏析3、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4、李白《深夜吴歌》赏析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6、李白《关山月》原文翻译赏析7、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赏析关山月李白篇(二):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引导语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 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李白的《关山月》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创作背景 李白望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慨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面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遇到,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楚。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开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 部,貌似理应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 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那么是有的诗人把貌似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崭新而宏伟这 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可能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犹如唯 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 里”,看起来貌似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依旧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 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擦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假设联系李白《深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举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领会 了。
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外观上貌似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 所见,那种憧憬乡土的心绪就很轻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 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那么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役,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土这四句在布局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役,由战役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 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 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貌似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 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特别沉重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 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透露了战役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多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楚,但对战役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寻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 付的沉重代价。
在这样的冲突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轻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轻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 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量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量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开展 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新颖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邻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 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 以平平淡淡的表达,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宁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 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调,并为中间四句写景供给高明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 彩的通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恬静、开阔、美观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 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猛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 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 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恬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 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调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 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