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陶渊明第五讲 陶渊明第一节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一、简介一、简介陶渊明(陶渊明(352或或365年年—427年年 ),字元亮,又),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陶渊明立像晋代古砖渊明故里遗迹处三个阶段两个分期三个阶段两个分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少年、青年的闲居阶段(少年、青年的闲居阶段(29岁前):岁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壮年的辗转出仕阶段(壮年的辗转出仕阶段(29-41岁):岁):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晚年的隐居终老阶段(中晚年的隐居终老阶段(41-63岁):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五次出仕五次出仕任官次数任官次数 历任官职历任官职 任官年限任官年限第一次 江州祭酒 ???第二次 恒玄幕僚 三年第三次 镇军参军 一年第四次 建威参军 五个月第五次 彭泽县令 不足三个月两个分期:两个分期:前期(前期(4141岁以前),岁以前),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 、彭泽令,、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隐居时想出仕,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后期(后期(4141岁以后)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这个时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他坚定了隐居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的思想•( (一一) ) 安贫乐道的思想安贫乐道的思想 “安贫乐道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谓“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了儒家思想他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鄙视出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鄙视出仕,但绝不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希仕,但绝不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希望功成身退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望功成身退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盾,但是他能用“道道”来求得平衡。
来求得平衡(二)崇尚(二)崇尚“自然自然”的思想的思想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道德修养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道德修养上上 “抱朴含真抱朴含真”;生活道路上;生活道路上 “归园田归园田居居”;生死观念上;生死观念上 “纵浪大化纵浪大化”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伪我”,以求,以求返归一个返归一个“真我真我”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及其他•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田园诗、咏、咏怀诗、、咏史咏史诗、行役、行役诗、、赠答答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他的田园诗田园诗•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区别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区别: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生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生活之甘苦,活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陶诗题材的分类陶诗题材的分类田园诗的内容田园诗的内容•((一)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一)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少无适俗韵)、《《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 ))•( (二二) )写田园躬耕的生活体验,写田园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归园田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 •( (三三) )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和郭主簿和郭主簿》》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野外罕人事)《《移居移居》》•( (四四) )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久去山泽游) •( (五五) )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桃花源诗桃花源诗》》•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饮酒饮酒》》、、《《拟古拟古》》、、《《杂诗杂诗》》•咏史诗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三良””、、““二疏二疏””、荆轲,以及、荆轲,以及《《咏贫士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围绕出仕与归隐,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围绕出仕与归隐,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合污的品格咏怀诗和咏史诗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公田之列,足以为酒公田之列,足以为酒””•““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时运时运》》•何以称我情,浊酒聊自陶何以称我情,浊酒聊自陶 ——《《己酉岁九月九日己酉岁九月九日》》陶渊明嗜酒如命的原因:陶渊明嗜酒如命的原因:•1.1.时代风气时代风气 饮酒、服药为魏晋风尚饮酒、服药为魏晋风尚•2.2.思想因素思想因素 固穷守节、复归自然的必然要求固穷守节、复归自然的必然要求•3.3.创作需求创作需求 形神相亲、物我两忘的重要工具形神相亲、物我两忘的重要工具陶渊明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主要体现陶渊明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主要体现一、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和财富时,陶渊明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二、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放纵之气的时候,陶渊明却以真诚,笃实、淳朴的行为鹤立鸡群•余闲居寡欢,兼比夜长,偶有名酒,余闲居寡欢,兼比夜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近来并且很快地就,总是选择、编次姑且抄写饮酒并序饮酒并序•写作背景:写作背景:闲居寡欢闲居寡欢(辞官归隐后不久)(辞官归隐后不久)•写作目的:写作目的:题数句以自娱题数句以自娱(借酒为题,取其坦率不(借酒为题,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受拘束之意)序写了什么?序写了什么?•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饮酒(其一)饮酒(其一)陶渊明•衰荣:盛衰、枯荣,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衰荣:盛衰、枯荣,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于福•无定在:无定数无定在:无定数•更:更替更:更替•共之:都是如此共之:都是如此•衰败与繁荣本来就变化不定,他们之间的相衰败与繁荣本来就变化不定,他们之间的相互替代变化一刻都未停止过。
互替代变化一刻都未停止过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邵生:邵生:邵平•《《史记史记 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世家》》:秦东陵侯邵平,: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在长安城东门种瓜,味甘美,时秦亡后在长安城东门种瓜,味甘美,时称称““青门瓜青门瓜””或或““东陵瓜东陵瓜””•宁:宁可,宁愿宁:宁可,宁愿•贫困的邵平种瓜田头,何似富贵时的东贫困的邵平种瓜田头,何似富贵时的东陵侯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 ——阮籍阮籍《《咏怀诗咏怀诗》》““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骆宾王骆宾王 《《帝京篇帝京篇》》 “昔日种瓜人,青门东陵侯昔日种瓜人,青门东陵侯” ——李白李白《《古风古风》》“路旁时卖故侯瓜路旁时卖故侯瓜, ,门前学种先生柳门前学种先生柳 。
——王维王维《《老将行老将行》》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代谢:更替变化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为人之道,指社会中要求人们遵循的人道:为人之道,指社会中要求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每:每每,即常常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暑往寒来是自然的更替法则,人世间暑往寒来是自然的更替法则,人世间的荣辱变化也是这样的的荣辱变化也是这样的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豪放豁达的人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豪放豁达的人•会:指理之所在会:指理之所在•逝:离去,指隐居独处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通达的人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坚定的离开通达的人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坚定的离开尘世而不再犹豫尘世而不再犹豫 Talent show擅长某一技艺的人擅长某一技艺的人达人大观达人大观小智达者,通也。
大观:从“道”的立场观物,能“大观”者,便是达人局限于自身的立场看世界看透人生诸多问题,不局限于一般得多闻博识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忽:尽快忽:尽快•与:赐予,施与,给予与:赐予,施与,给予•樽:盛酒器樽:盛酒器•持:拿着持:拿着 快给我一杯美酒,日夜拿着酒杯,欢快给我一杯美酒,日夜拿着酒杯,欢欣畅饮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以草木枯荣作比,引出论点•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以典型的历史人物进一步论证•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总结上文,重申观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点出“达人”境界,表明出世的决心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呼应题目,借酒舒怀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平淡自然平淡自然 言约旨远言约旨远 朱熹:“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秦观:“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 其一,这平淡自然不是浅显无味,而是在冲淡质其一,这平淡自然不是浅显无味,而是在冲淡质朴中包蕴着极其丰厚的情韵和高妙的志趣;朴中包蕴着极其丰厚的情韵和高妙的志趣; 其二,这平淡自然是大匠运斤,不留痕迹,是其二,这平淡自然是大匠运斤,不留痕迹,是只有在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达到高度浑融后方能见只有在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达到高度浑融后方能见出的艺术境界。
出的艺术境界•本诗写世事无常,荣衰不定,作本诗写世事无常,荣衰不定,作者者在衰与荣的面前从容淡定在衰与荣的面前从容淡定,以以达观态度处之,饮酒自娱以得解达观态度处之,饮酒自娱以得解脱语言古质清淡,却蕴涵了作脱语言古质清淡,却蕴涵了作者无限的感慨并揭示了深刻的哲者无限的感慨并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小结讨论并思考•陶渊明饮酒诗体现陶渊明怎样的人生观?这样的人生观与其饮酒有何联系?一、个体生命的终极体验一、个体生命的终极体验•人的自然生命渺小而短暂,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实现理想和抱负就不枉一生了•但现实是残酷的,人生不过是“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 《闲情赋》 )•体验到人生的悲剧性,并从中觉醒,回归田园,以酒后的醉态去拥抱人生的有限性, 在诗中使有限的生命化为了永恒陶渊明的诗酒内涵陶渊明的诗酒内涵二、彰显生命本然状态的真二、彰显生命本然状态的真•彰显生命本然状态的真,这是陶渊明咏酒诗内核,是诗歌“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同时这也是陶诗中的精华所在•酒在诗之中,诗在酒之外三、仁爱精神与内视的孤独三、仁爱精神与内视的孤独•从陶渊明的咏酒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与人和睦相处的平等仁爱精神•清晨闻叩门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田父有好怀 ——《《饮酒饮酒》》(其九)(其九)•有客常同止有客常同止,趣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趣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一夫终年醒 ——《《饮酒饮酒》》(二十)(二十)•由于与时代大环境的格格不入,知音难寻,虽然躬耕南野,饮酒田园, 生活放逸潇洒,但还是无法掩盖其内心的孤独•陶渊明诗中不能无酒,酒中也不能无诗•在“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的矛盾对立中,他终于成就了他的酒,他的诗!课后思考•陶渊明《饮酒》是其咏怀诗的代表,相对于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咏怀诗有何特点?咏荆柯咏荆柯•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已没,千载有余情!•【说明】• 这首诗和《咏二疏》、《咏三良》都是咏史诗,内容相近,以咏史述怀,因此应是同时期的作品这首诗是歌颂荆柯那种英勇报仇精神的陶渊明对秦始皇十分憎恶,他在《桃花源》诗中即指斥“嬴氏乱天纪”,而他自己又经常以避秦的四皓自居相反他对荆轲从少年时起就很喜爱,到晚年就更缅想和赞叹了他为晋之灭亡而惋惜,因此希望有荆轲这样刺客出现当然,他并非要刺杀刘裕,但是他对荆柯的咏叹在当时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所以诗中特别突出了荆柯那种慷慨激昂誓死报仇的精神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是赞叹荆柯的精神不死,更重要的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意向行役诗行役诗•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表达对仕宦的厌倦仕宦的厌倦,诉说对田园的,诉说对田园的思思念和归隐的决心念和归隐的决心。
前者是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则是陶渊前者是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则是陶渊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那种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那种失去自失去自由的无奈之感由的无奈之感,成为这类诗的基调成为这类诗的基调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赠答诗赠答诗•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陶渊明的赠答诗的特点:陶渊明的赠答诗的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温和的语调,为自己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温和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如: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如:““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与殷晋安别与殷晋安别》哲理训诫诗哲理训诫诗•陶渊明还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陶渊明还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如《《形影神形影神》》、、《《连雨独饮连雨独饮》》、、《《拟挽歌辞拟挽歌辞》》等。
这类诗可以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等这类诗可以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有所不同,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玄言诗有所不同,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魏晋人注重门阀,陶诗中有的写到宗族关系或魏晋人注重门阀,陶诗中有的写到宗族关系或对儿子加以训诫,如对儿子加以训诫,如《《责子责子》》等等第三节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陶诗艺术及其渊源•1、平淡自然、平淡自然•人生旨趣:人生旨趣:自然自然这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这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创作态度:有感而发,无矫情也不矫饰创作态度:有感而发,无矫情也不矫饰•诗歌内容:平静的田园风光,悠闲的日常生诗歌内容:平静的田园风光,悠闲的日常生活,恬静的劳作心情活,恬静的劳作心情•2、淳真亲切、淳真亲切•将日常生活诗化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这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这是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是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情真事真情真事真““唐以前的诗人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相接触的来和我们相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而陶尤为而陶尤为甘脆鲜明甘脆鲜明”” ——梁启超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
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元好问《《论诗绝句论诗绝句》》•3、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重在写心,心境合一重在写心,心境合一•善于透过日常物事,表达至情至理善于透过日常物事,表达至情至理•4、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苏轼《《与苏辙书与苏辙书》》•第四节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散文散文•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
特别是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五柳先生传生传》》、、《《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和和《《归去归去来兮辞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思想,也最著名《《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汲汲于宝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民欤?•取取正史纪传体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
陶渊明的首创•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乐道的隐士形象隐士形象五柳先生成为寄托中五柳先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唐王绩的唐王绩的《《五斗先生传五斗先生传》》、白居易的、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醉吟先生传》》等都深受其影响等都深受其影响•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了天性的真纯•《《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十分可贵的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辞赋辞赋•《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情和生活乐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了永恒的生命力•欧阳修说: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归去来兮辞兮辞》》一篇而已一篇而已第五节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陶渊明的典型意义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 萧统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诗文学价是第一位发现陶诗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苏轼、朱熹朱熹的弘扬,以及的弘扬,以及汤汉汤汉对其作品的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持到今天,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及文人的典型意义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及文人的典型意义•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酒与菊的象征:酒助成物我两忘;菊象酒与菊的象征:酒助成物我两忘;菊象征高情远致。
征高情远致陶渊明诗歌的艺术影响陶渊明诗歌的艺术影响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拟陶”“”“和陶和陶””相沿成风相沿成风李白说: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令渠述作与同游白居易说:白居易说:““常爱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总结总结•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隐逸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千古隐逸之宗”陶诗沿袭魏晋诗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功地将“自然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园诗这种新的题材•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陶渊明与酒(语文网)•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语文天地网)•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少年般的纯真、琴音般的清峻、与人和睦相处的仁爱精神,体会到无忧无愁的无我之境,似与神仙戏游的恍惚感;以及田园般的安逸、超脱尘世的轻松感等,这些都是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这就是他的“借酒酿诗”——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在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
以保证常有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作者介绍返回•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连喝酒的嗜好也无法得到满足有一年,九九重阳佳节竟无酒饮,于是,一个人来到院子外边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把,静坐而伤感过了一会儿,友人王弘给他送来美酒,他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开坛畅饮,直到烂醉如泥•著名诗人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经过陶渊明家乡时,每天找他一同喝酒,临走还赠他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统统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随时取酒•陶渊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访,家中有酒,就会拿出来共饮,若已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不解音律,却又蓄素琴一张,琴上无弦每有酒,他就会在琴上抚弄,以寄其意,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其性情率真之一面作者逸事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