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整理资料

飞****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7KB
约39页
文档ID:131506544
高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整理资料_第1页
1/39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必修一 课本 读本《劝学》一、重点实词401. 学不可以已 (停止)2.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提取)3. 木直中绳 (合于)4. 虽有槁暴 (即使,枯)5. 金就砺则利 (靠近)6. 假舆马者 (凭借)7. 声非加疾也 (快)8. 故不积跬步 (半步)9. 用心一也 (因为)二、词类活用1. 非能水也(名作动,游水)2. 非利足也(使动,使…有利)3. 上食埃土(名作状)三、特殊句式1.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后)2.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后)4. 用心一也(判断)四、古今异义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的学习,今义:知识广)2. 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寄居)五、通假字1. 輮以为轮(“煣”用火烤使弯曲)2. 虽有槁暴(“又”,“曝”晒干)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智慧)4. 君子生非异也(“性”本性)六、重点虚词而1.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3. 则知明而行无过(并列或递进或承接)4.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5. 吾尝跂而望矣(修饰)6. 而致千里(转折)7. 蟹六跪而二螯(并列)8. 锲而舍之(转折)9. 锲而不舍(承接)10. 而神明自得(因果)以1.輮以为轮(把)之1.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取独)3. 蚓无爪牙之利(定后表)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于1. 水为之而寒于水(比)2. 其皆出于此乎(从)3. 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七、翻译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贤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专一(的缘故)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师说》一、重点实词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原因)2.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本来)3. 是故无贵无贱 (无论)4. 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5. 圣人之所以为圣 (…原因)6. 士大夫之族 (类)7. 闻道有先后 (懂得)8. 术业有专攻 (研究)9. 不拘于时 (拘束)10.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11. 君子不齿 (不屑一故)12. 圣人无常师 (固定的老师)13. 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赏)14. 作论师说》以贻之 (赠送)师1. 吾从而师之(意动)2. 惑而不从师(老师)3. 吾师道也(意动或学习)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5.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乐师)6. 不耻相师(学习)7. 师道之不复(从师)8. 孔子师郯子(意动)道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儒家之道)2. 师道之不复(道理)3.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4. 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二、词类活用1. 吾师道也(意动或作动)2. 则耻师焉(意动)3. 是故圣益圣(形作名)4. 则群聚而笑之(名作状)5. 吾从而师之(意动)6.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7. 小学而大遗(形作名)8. 不耻相师(意动)三、特殊句式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3. 不拘于时(被动句)4. 而耻学于师(介后)5. 学于余(介后)6. 句读之不知(宾前)7. 惑之不解(宾前)四、古今异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识渊博的人)2.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五、通假字1.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否”)六、重点虚词而1. 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2. 惑而不从师(转折)3. 吾从而师之(承接)4. 犹且从师而问焉(承接)5. 而耻学于师(转折)6. 择师而教之(承接)7.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并列)8. 则群聚而笑之(修饰)以1. 作《师说》以贻之(来)之1.吾从而师之(代词)2.道之所存(取独)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独)4.句读之不知(宾前的标志)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衬词)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取独)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些)8.师道之不复(取独)于1.于其身也(对于)2.师不必贤于弟子(比)3.学于余(向)4.不拘于时(被)其1. 其可怪也欤(感叹)2.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3. 其为惑也(那些)4.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们)七、翻译1.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长无论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译:(人们)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4.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罢了 6.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够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师说》来送给他。

《赤壁赋》1、重点实词(1)、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任凭 如:往 凌:越过3)、正襟危坐 危:端正4)、酾酒临江 临:面对5)、挟飞仙以遨游 挟:持、带这里意为偕同6)、知不可乎骤得 骤:骤然,突然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往:流逝 (8)、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9)、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共食:共同享用10)、杯盘狼籍 狼籍:凌乱的样子2、词类活用(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名词作动词,攻占) (2)顺流而东 (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动词,捕鱼打柴)(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7)侣鱼虾而友糜鹿 (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3、特殊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结构后置(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结构后置(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介词结构后置(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结构后置(7)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8)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9)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10)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11)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12)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1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4、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5、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 (冯:同“凭”) (2)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3)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6、重点虚词(1)而A、连词,表转折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B、连词,表修饰 ⑴倚歌而和之 ⑵自其不变者而观之C、连词,表并列 ⑴侣鱼虾而友麋鹿D、连词,表承接 ⑴正襟危坐,而问客曰2)之A、代词 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⑵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B、助词 ⑴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⑵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⑶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b.徘徊于斗牛之间在)c.渔樵于江渚之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